莽莽關外山·沈陽之旅·沈陽·關外三陵川縈山拱
清朝在關外有三座帝王陵寢,即永陵、福陵、昭陵,以永陵為第一陵。永陵所在的新賓滿族自治縣便是努爾哈赤的出生地。據載,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等皇帝都曾興師動眾,千里迢迢地多次東巡祭祖。
永陵位于啟運山下,原名“興京陵”,建于明萬歷二十六年,陵內埋葬著清太祖的先祖,即肇祖孟特穆、曾祖福滿、祖父覺昌安、父親塔克世,以及伯父禮敦、叔父塔察篇古和他們的妻室。陵墓四周紅墻之外,設紅椿木樁七十四根,紅樁20丈外,設白椿木樁六十四根,白樁10里之外,設青椿木樁三十六根,禁閑雜百姓進入。從紅墻南面的前宮門進陵區,迎面四座神功圣德碑亭,內立頌揚四位先祖皇帝的大石碑。再往北入啟運門,即永陵的正殿啟運殿,殿內有大小暖閣,殿外東西各有配殿三楹。殿后則是寶城,里面均為檢骨遷葬墓或衣冠冢。永陵中頗具傳奇色彩的是一棵老榆樹。傳說小罕子(即努爾哈赤)背著他父親的尸骨流落到新賓,看見山坡上一棵大榆樹,離地3尺有個椏杈,他把骨頭匣子往上一放,穩穩當當正合適,風也吹不動,小罕子就滿意地自己休息去了,誰料第二天早上一看,匣子不見了,原來讓山皮土把椏杈都埋了。他好容易把土扒開,匣子卻像釘在上面似的拿不下來,小罕子頓時醒悟這是一棵神樹,就把父親的骨殖埋在這兒了。事實上福滿的墓前,的確有一棵老榆樹,乾隆為此寫過一首《神樹賦》,并親筆書丹,刻碑立于西配殿。1863年這棵大樹被風吹倒,壓壞了啟運殿后坡,令清王室驚恐不已。
努爾哈赤本人的陵墓名福陵,是他死后三年由皇太極修建,故與皇太極生母葉赫納拉氏合葬。福陵在沈陽東郊渾河北岸的天柱山上,俗稱東陵,青、白、紅三層椿木界樁以內,地勢自南而北漸高,南面為正紅門,門旁立石獅、華表、石牌坊,門內神路兩側,有黑褐石雕成的石象生,分別是駝、馬、獅、虎四對,神道盡頭,一百零八級磚階之上,是“大清福陵神功圣德碑”,之后便是隆恩殿,為歷朝皇帝東巡祭祀之所。大殿后面是寶頂和地宮。說到福陵,不能不提到努爾哈赤之死。這與他一生中最慘痛的一次失敗有關。后金天命十一年,努爾哈赤進攻寧遠(今興城),卻被袁崇煥打得一敗涂地,努爾哈赤本人也被袁的火炮擊成重傷,退回沈陽之后,傷勢雖然日見平復,但由于怒氣郁結,又在背上長出了一個碗口大的癰疽,后來臣下提議他去清河坐湯治療,休養了一段時間,以為有所好轉,便趕回沈陽,不料舟車勞頓,舊病復發,在瑗雞堡辭世。汗王駕崩之后,諸王官員奔喪舉哀,次日大妃烏拉那拉氏和庶妃阿吉根、代音察自盡從殉,此乃滿族風俗,然后在沈陽城西北奉安梓宮,三年后安葬于地宮。
關外三陵中最大者為昭陵,這是清太宗文皇帝皇太極的陵寢。昭陵在沈陽城北,占地18萬平方米,正紅門外有下馬碑、華表、石橋和嘉慶朝增修的青石牌坊,門內有六對石象生分列神道兩旁,其中大白、小白兩匹石馬象征皇太極生前最心愛的坐騎,仿佛在引頸長嘶,姿態栩栩如生。和皇太極同葬昭陵的是兩位博爾濟吉特氏后妃,中宮大妃哲哲與皇太極合葬,懿靖大貴妃娜木鐘葬于陵右的大貴妃園寢。他們的骨殖都是火化后葬入地宮的,火葬是清入關前的普遍葬式,將骨灰盛入罐中,兩罐口部對接,套在一起,骨灰用錦緞縫成的口袋盛裝,此謂甕罐葬,至于又安葬于地宮,則明顯是受漢族帝后喪葬習俗的影響。
上一篇:煌煌荊楚吟·湘西之旅·桃花源·八景以外尚有景
下一篇:煌煌荊楚吟·長沙之旅·撈刀河·關羽掉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