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閩粵花·桂林之旅·伏波山·山遏漓江波回洑
伏波山位于市內(nèi)漓江西岸,臨江拔起,古來有“洑波山”、“伏波山”兩種稱呼。因北來漓江到此被山阻遏,波瀾回洑,而稱其“洑波山”;又因傳說漢代伏波將軍馬援南征時在此駐軍試劍,后人建伏波廟祀之,故稱其“伏波山”。
漁人還珠
伏波山山腳下有一臨江石洞,每當(dāng)水光返照,玉壁生輝,潔美得有如水晶宮殿。據(jù)府志載,洞中刻有紫白二蛟,形長數(shù)丈,蜿蜒相向,頭點(diǎn)圓暈,其狀如珠,故名“玩珠洞”。又因傳說中漁父還珠的故事而名“還珠洞”。明胡直《還珠洞記》載:“相傳昔有漁父,從穴深入,睹物如犬熟寐,旁有一珠,拾歸。或謂曰:‘此龍珠也!’恐觸其怒,戒令還之,故名。”民間傳說,伏波潭深處就是龍宮。有一天,老龍王到西天王母瑤池赴蟠桃會,多喝了幾杯,回來時酒勁發(fā)作,竟躺在伏波潭邊的洞里睡著了,嘴里的龍珠也掉了出來。附近有個小孩桂娃,來到伏波山下給病中的媽媽采藥。他看見一個白發(fā)老公公正在睡覺,地上有一顆寶珠,覺得很好玩,便撿起來帶回。他媽媽責(zé)備他說:“不能隨便拿人家的東西。老公公丟了寶珠,一定急死了,還不趕快送回去。”并讓桂娃把家里的棉被拿去給老公公蓋上。桂娃一一照辦。老龍王醒來,見了很高興,夸獎桂娃誠實(shí),把蓋在身上的棉被變成寶被,給他媽媽治好了病。這個洞從此就叫還珠洞。傳說老龍王現(xiàn)在還住在伏波潭里,每當(dāng)月明夜靜時,便潛近水面賞月玩珠。這個傳說,使還珠洞的夜景更充滿了迷人的色彩。清代羅辰詩曰:“夜來試看波心月,疑是珠光照洞前。”也有傳說,因當(dāng)年伏波將軍船載薏苡經(jīng)此,船覆“珠還”,而名還珠洞。
將軍試劍
洞里“有懸石如柱,去地一線不合,俗名伏波試劍石”(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傳說,古代中國南方有一個小國叫竹遲國。那國王聽說中國山青水秀,物產(chǎn)豐富,就興兵犯境。伏波將軍奉命率軍迎敵。他統(tǒng)率大軍,開到桂林。竹遲國王嚇破了膽,急忙派使臣到桂林打聽虛實(shí)。伏波將軍以禮相待,陪使臣游桂林山水,正巧游到了還珠洞。使臣很狂妄,伏波將軍想教訓(xùn)他一下,看見一根一丈多高的石柱,上連石山,下接石臺,就對隨從說:“拿我的寶劍來,我要試試它的鋒芒。”隨從遞過寶劍,伏波將軍揮劍就向石柱“嗖”地一聲砍去。只見一道白光閃過,石柱被齊根斬?cái)嗔恕J钩家姶饲榫埃瑖樀脺喩砻昂埂5诙欤钩继岢鲎h和。伏波將軍要敵方先后退,再議和。使臣想耍賴,故意問退到哪里。伏波將軍說:“只要退一箭之地。”使臣想,桂林四面山峰相連,再有神力射箭也射不出百里,就答應(yīng)了。于是伏波將軍站在山頂上,往南邊搭箭拉弓,只聽見“啪”的一聲,一支箭直穿過斗雞山、奇峰鎮(zhèn)高峰、桃源月亮山,最后落到幾千里之外的白茅嶺。竹遲國使臣看了嚇得眼冒金星,趕緊簽完和約,狼狽地逃回去了。
畫癲尋幽
伏波山還珠洞景色奇異,又流傳著不少動人的傳說,歷代都吸引了許多探勝者。宋紹熙、慶元年間先后任廣西轉(zhuǎn)運(yùn)使、經(jīng)略安撫使的朱晞顏乘夜重訪此地,溶溶月色中恍似來到仙境。他作《還珠洞》詩曰:“天斫神剜不記年,洞中風(fēng)景異塵寰。江波蕩漾青羅帶,巖石虛明碧玉環(huán)。地接三山真跡在,天連合浦寶珠還。重來恍似乘槎到,慚愧云門夜不關(guān)。”詩中寫道,伏波之山似乎接著海上蓬萊、方丈、瀛洲仙島,還珠之洞仿佛與盛產(chǎn)珍珠的合浦相連,詩人重游勝境,宛如來到天上,天門至夜不關(guān)……想象頗為奇特,耐人玩味。還珠洞如此幽美,明嘉定年間任廣西轉(zhuǎn)運(yùn)使的方信孺竟萌生了“安得北山公可作,倩渠移取向家園”的念頭。
還珠洞內(nèi)壁,尚有唐代造像約三十余龕,二百余尊,以及唐宋以來碑刻五十余件。碑刻中有米芾的自畫像和張孝祥的題字。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山西太原人。他與蘇軾、黃庭堅(jiān)、蔡襄合稱宋代四大書法家,負(fù)有盛名;畫山水多用水墨點(diǎn)染,自成“米派”。相傳他曾奉宋徽宗之命書寫了四扇屏風(fēng),徽宗命人送來九百兩銀子。宋俗“九百”為癡癲別稱。米芾遂退銀回奏:“知臣莫若君,君知臣甚明。”從此以“米癲”自詡。他于熙寧七年(1074)曾任臨桂縣尉,時來此尋幽,并在壁上題名紀(jì)游。一百多年以后的嘉定八年(1215),他的曾孫米秀實(shí)將他的自畫像交當(dāng)時任廣西運(yùn)轉(zhuǎn)使的方信孺刻于此處石壁上。畫像十分傳神。元代畫家倪瓚寫詩贊曰:“米公遺像刻堅(jiān)珉,猶在荒城野水濱。絕嘆莓苔迷慘淡,細(xì)看風(fēng)骨尚嶙峋。”
知府題字
張孝祥(1132—1170),字安國,號于湖居士,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人。乾道元年(1165),出任靜江知府兼廣南西路經(jīng)略安撫使。他不僅詞寫得好,還擅長書法。相傳他曾為南山慈云嶺一池題“鳳凰泉”三字,被皇后的哥哥夏執(zhí)中借口寫得不好而撤下,換上了自己的題詞,宋孝宗知道了,認(rèn)為張孝祥書法超群,夏執(zhí)中的字不像樣,下詔重掛張的題字。由此他名聲大振,來桂后人們紛紛請他題字。一次,他與好友張維同游此洞,聽說洞名“玩珠”。張維引漁父還珠的傳說,認(rèn)為改稱“還珠”更貼切。張孝祥表示贊同,便題寫了“還珠洞”三字,刻于石上。
上一篇:煌煌荊楚吟·洞庭湖之旅·天問臺·屈子行吟處
下一篇:蒙蒙巴蜀雨·重慶之旅·重慶·巴國古都山城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