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蒙巴蜀雨·重慶之旅·重慶·巴國古都山城之最
重慶古稱江州。《水經·江水注》曰:“江州縣,古巴子之都也。”《華陽國志》記載巴國“其地東至魚復(今奉節),西至僰道,北接漢中,南極黔涪”。巴子的來源,一說是因參加周武王伐紂戰爭有功而被封為子國的巴中流黃辛氏部落;另一說巴族原居云夢澤(今洞庭湖)一帶,從事漁獵,都于巴丘(今岳陽城陵磯一帶),為羿所滅,其中一支西逃至巫峽一帶,后在魚復以西建國,先后都于平都(今豐都)、枳(今涪陵)、江州。秦滅巴后,在江州置巴郡。重慶從此成為歷代川東地區的政治中心。
漢仍置巴郡,屬益州。東晉末年,劉譙縱據蜀稱成都王,始建“巴州”。梁太清四年(550),因巴州多楚籍居民而改稱楚州,“江州以東濱江山險,其人半楚”(《華陽國志》)。隋代因嘉陵江古稱渝水而改稱渝州,今仍以“渝”為重慶簡稱。北宋有“恭州”之名。“重慶”之名始自南宋,已相沿八百余年。
重慶城垣始筑于巴國時期。秦將張儀、三國蜀漢將領李嚴、南宋末重慶知府彭大雅、明初戴鼎等都曾大規模修筑城池。如今的城門遺跡為明代建筑。
重慶的房屋建筑依山傍水,層層疊疊,錯落有致,富有立體感,是我國規模最大、也最典型的“山城”。
重慶的地形、地貌非常特殊。其主要城區位于長江與嘉陵江交匯處,三面環水,氣勢磅礴。其地名因而多與“水”、“土”等有關,以“水”、“土”作偏旁的字構成的地名俯拾即是。如,兩江轉彎回水處多以“沱”命名(唐家沱、牛角沱);珊瑚壩、菜園壩、沙坪壩、大坪、楊家坪等,顧名思義,則必是山城難得的地勢平坦的坪壩;而九龍坡、小龍坎等似乎必然使人勞神費力,爬坡上坎。當然,許多地名也來自生動豐富的民間傳說。
戰國時期,秦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來到重慶歌樂山一帶治水,住在高山頂上。二郎喜歡彈唱古曲,琴曲之聲,常響徹云霄。于是,后人以歌樂山名之。
珊瑚壩是位于重慶長江大橋下的一片沙洲,抗戰時期曾被用作臨時機場。原來,珊瑚壩上有一根珊瑚樹。每當洪水來時,岸上的樹都沒頂了,珊瑚樹的樹尖卻始終露在水面。據說,珊瑚壩就是靠這根瑚珊樹支撐著,珊瑚壩下沉,重慶就要遭水災,珊瑚壩由此得名。有一年漲大水,遠方漂來三只大船來偷樹,樹枝被扯斷了,同時船翻人亡。從此,三只船代替珊瑚樹支撐起珊瑚壩。
重慶城里一位陰陽先生死前對九個兒子說:“子末丑初,河中冒出一朵蓮花。你們把我的尸首放在蓮花中,然后守孝七七四十九天后才能出門。我成了龍,你們就有好運了。”兒子們照他的吩咐辦,在苦守四十八天之后,卻按捺不住地出城看老漢是否成龍,恰被官府捉拿。知道原委后,官府就把這九個弟兄全殺了。可憐那個陰陽先生的軀體已變成龍身,僅剩下人腳,卻半途而廢。他和九個兒子被人們合葬于山坡上,稱九龍坡。
枇杷山是聞名遐邇的觀賞山城夜景的去處。過去枇杷山有許多枇杷樹,每臨深夜,總有幽雅的琴聲從枇杷林中傳出。有人曾在月光下隱約見一年輕女郎懷抱琵琶彈奏,飄然而逝。于是,枇杷山有仙女彈琵琶的傳說流傳。
北碚在重慶西北約50公里。碚即伸入江心的大石,因當地廟嘴下面北溫泉附近的嘉陵江邊有一石梁伸入江心,市鎮又在巴縣之北,故名北碚。然而,民間關于北碚地名來源的傳說另具神采:很久以前,北碚會龍河流入嘉陵江處的韓家渡口,有一靠背人蹚水過河為生的窮漢,人呼“背渡漢”。每日他從早到晚背人過河,從不計較背渡錢。觀音大世知道此事后,分別化作叫化婆、有錢人和美女來考驗背渡漢,見他不嫌臟,不愛財,不好色,是個好心人,就送給他一條彩帶,告訴他從渡口兩邊扯開,就會變成石橋。背渡漢想:“會龍河河窄水淺,我還可以背,用彩帶在嘉陵江上架起大橋不是更可以方便眾人嗎”?就拉起彩帶向對岸走去。眼看橋要出現了,彩帶卻拉到盡頭,不夠長。這時,一個大浪打來,背渡漢變成了屹立江心的中流砥柱;彩帶變成了長長的天然石堤。遠望仿佛背渡漢仍在固執地扯著彩帶向對岸走。兩岸觀看的人十分婉惜背渡漢,紛紛用當地方言呼喊:“哦嗬!白背了!”此后,人們就按照“白背”的諧音,叫這里“北碚”了。
上一篇:灼灼閩粵花·桂林之旅·伏波山·山遏漓江波回洑
下一篇:煌煌荊楚吟·蕪湖之旅·赭山·干將、莫邪鑄劍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