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荊楚吟·蕪湖之旅·赭山·干將、莫邪鑄劍處
赭山位于蕪湖市區西北。元代歐陽元《登赭山》云:“涌出滄溟外,孤高色更佳。氣通丹穴霧,光映赤城霞。……”可見赭山氣勢不凡,景色綺美。赭山石與眾不同,呈殷紅色,有的甚至紅如瑪瑙。傳說戰國時,楚人干將、莫邪曾造劍于此。熊熊爐火把山石也燒紅了,是故名赭山。《江南地理志》說:“赭山丹赤,故郡名丹陽。”可見丹陽郡名也取自赭山石的顏色。
劍是我國傳統兵器,一度還成為身份的象征:“古者天子二十而冠帶劍,諸侯三十而冠帶劍,大夫四十而冠帶劍;隸人不得冠,庶人不帶劍。”古代鑄劍不易,因此衍生了許多神話傳說,干將莫邪的故事即是其中之一。當年,夫妻倆在赭山鑄劍之際,氣溫聚降,爐膛凝結。莫邪剪下頭發、指甲投入爐中,方才鑄成兩把利劍。干將取出劍來,錘打后放入神山小池淬火,小池即是淬劍池。《圖經》曰:“干將淬劍于此,上有磨劍池。”干將又將藍光閃閃的寶劍砍向對面山上的巨石,巨石當即裂為兩半,此石即是試劍石,山則得“破山”之名。據《吳越春秋》卷四載,歷史上干將確有其人:“干將者,吳人也。與歐冶子同師,俱能為劍。”干將所鑄之劍鋒利無比,《戰國策·趙策三》曰:“夫吳干(將)之劍,肉試則斷牛馬,金試則截盤匜,薄之柱而擊之,則折為三,質之石上而擊之,則碎為百。”魯迅先生《故事新編·鑄劍》即是取材于此。兩千年前的煉鋼基地赭山,與當今安徽主要鋼鐵基地馬鞍山,均呈丹赤之色,山體相連,一脈相承。早在宋代即有“鐵到蕪湖自成鋼”之諺語。這一中國和世界最早的煉鋼遺址,確實彌足珍貴。
赭山南山腰,有建于唐乾寧年間的古剎廣濟寺。它初名永清寺,又名廣濟院,宋大中祥符年間改名廣濟寺,后多次重修,今存寺院為清同治光緒年間所建。廣濟寺依山構筑,為殿殿相接、層層高出的四重殿宇,從山腳延伸至半山。整個建筑氣勢雄偉,別具一格。廣濟寺與佛教圣地九華山,有著極為特殊的關系。據《蕪湖縣志》載,廣濟寺藏有九華山金地藏和尚金喬覺印章“地藏利成金印”。該印為唐至德二年(757)為紀念金地藏用砂金鑄造的,它重達7斤余,印頭刻有九龍戲珠,正面刻有“唐至德二年”楷書字樣,為廣濟寺一寶。過去途經蕪湖到九華山朝拜的香客,都要到廣濟寺燒香膜拜,在香袋上蓋上金印。廣濟寺地藏殿也是模仿九華山肉身寶殿式樣建造的,所以廣濟寺又名“小九華”,也叫“九華行宮”,香火旺盛。
廣濟寺最高處、地藏殿旁,有一棟別致的兩層閣樓,原門前有一株大檜樹,故名“檜軒”,后取“青幢碧蓋儼天成,濕翠濛濛滴畫楹”詩意,改名“滴翠軒”。據說宋朝詩人黃庭堅流寓蕪湖時,因愛這里環境清幽、風景秀麗,曾就讀于“滴翠軒”。
“滴翠軒”后,有古塔聳峙,塔高五層,飛檐斗拱,八面玲瓏。這便是建于宋治平二年(1065)的赭山塔。每當雨后,嵐光縹緲,煙霞蒸騰,是古代著名蕪湖八景之一“赭塔晴嵐”。傳說赭山塔塔頂曾被大風吹掉,每逢下雨便滴漏不止,一天,飛來一口“大鍋”,正好嚴嚴實實地蓋住塔頂。清詩人黃鉞《于湖竹枝詞》即敘寫此事:“飛鍋來覆塔尖穿,風鐸無聲不計年”。此物今仍在赭塔塔頂。
赭山“右控大江,舳艫連云,俯瞰城廓,歷歷如繪”,不失為登高望遠的佳處,歷代文人名士在此留下許多贊美赭山詩句。黃庭堅盛贊赭山“玉峰凝萬象,綠萼繞群螺”。
上一篇:蒙蒙巴蜀雨·重慶之旅·重慶·巴國古都山城之最
下一篇:悠悠吳越曲·南京之旅·半山園·幽園伴山水青溪逢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