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荊楚吟·洞庭湖之旅·天問臺·屈子行吟處
屈原被流放以后,曾在洞庭湖畔苦度多年,常德、辰溪、溆浦、桃江等地都留有他深深的腳印和煌煌的歌吟。
問天與《天問》
湖南益陽桃花江畔谷山(一說鳳凰山)山腰,舊有屈原天問臺(亦名天問閣),其下巨石陡峭,俯臨資潭,傳為天問石。亦名屈子釣魚臺。上刻一老翁垂釣圖。
天問臺的來歷有二說。一說因此處有屈原女兒秀英之墓,傳說屈原《天問》手稿發現于此,亦很可能寫作于此,又南有花園洞,林壑幽深,石鼓數座,傳為屈原讀書處,故于秀英墓側建臺以紀念。
一說天問臺原為楚王宗廟,屈原流徙過此時,適逢太卜鄭詹尹主祭。鄭詹尹是著名的善卜者,滿懷苦悶的屈原便向他提出了許多人生社會是非善惡方面的問題。詹尹無言以對,屈原只好叩問蒼天。他見大廟前庭兩廂墻壁上畫有天象、地理、三皇五帝、神靈鬼怪等許多圖像,便將自己心中的問題,一一寫在壁畫旁。第二天一早便又來此登上王廟的倚天樓,面對東方大聲發問:“天上是否真有神靈,如有萬能之神,為何對人間疾苦不聞不問?”“為什么貪贓枉法者升官發財,清正廉明者卻被判死刑?”“為什么世界上罪惡這么多,這么不公平?”……洪亮的聲音穿過云層,直上天庭。天帝瞠目結舌,急令緊閉南天門,又命云神、風伯、雨師播云刮風施雨。一時風狂雨驟,電閃雷鳴,但屈原依然屹立如山,仰天長號。一對金鳳凰聞聲從南海飛來,點燃松明為屈原照亮,張開雙翅為屈原擋風遮雨。屈原在風雨中問了三天三夜,總共問了一百七十多個問題。天帝無可奈何,只好喝退風雨雷電,打開天門重放光明。屈原問罷繼續東行,百姓依依惜別,金鳳振翅相隨。人們為紀念屈原,便將楚王廟改建為天問臺。傳說每逢風雨之夜,這里還能聽到屈原問天之聲。
雪峰蜜橘與《橘頌》
屈原情深意切的《橘頌》,一般認為是其早年之作,但洞庭百姓卻傳為屈原流放途中所作。這與一個“淚血染紅桔”的故事有關——
辰溪縣城外沅水中有一江心小島叫木洲。島上早先產有一種“火燒柑子”,果皮皺巴,黑不溜秋,又酸又澀。傳說此果為天宮御膳房燒火丫頭所變:一天,她誤入蟠桃園,見蟠桃誘人,便偷摘了一籃分給膳房師傅、丫頭美食一頓。不料事情敗露,王母震怒,欲將其貶至凡間。燒火丫頭乞求變為蜜桃賜福人間,王母假意應允,暗使花招,使其變為這野果。但奇怪的是,這年洪水泛濫,草木無存,唯獨這火燒柑子枝如鐵,干如銅,照樣開花結果,使百姓得以度過荒年。
屈原途經木洲時,與百姓同食此果??谥械乃釢?,使他想起世間的疾苦、老天的肆虐和楚王的昏庸,禁不住老淚縱橫。淚水一滴滴、一串串地灑在火燒柑子上,剎時間變為殷紅的血,把果子染得鮮紅錚亮,奇香撲鼻,味道甜美。此后沒幾年,這蜜橘就長遍了雪峰山區。屈原也以雪峰蜜橘為題,寫了《橘頌》。
鹿鳴呦呦
傳說溆浦是屈原被放逐的首到之地。這里十分荒僻貧窮,但百姓純樸善良。他們把屈原安置在溆水河邊的一座小山上,并每夜到這里聽屈原吟詩彈琴。
屈原用琴聲、詩篇傾吐的肺腑真情,不僅常使百姓潸然淚下,而且竟使一群有靈性的梅花鹿變成這里的???。后來一場瘟疫攪得這里雞犬不寧,屈原也臥床不起。夜間群鹿來臨,將一朵朵帶露的蘭花鋪于屈原睡榻四周。其中一鹿跪至榻前,把它那剛冒出的犄角伸進屈原口中。屈原舔著鹿茸,不到半個時辰即神清氣爽。這時,他格外惦念受瘴氣折磨的百姓。這些梅花鹿立刻明白了屈原的心事,一起下山跳進溆水,一邊將犄角在河石上摩擦,一邊朝屈原鳴叫。屈原立即會意,將羼有鹿茸的河水一瓢瓢送到各家。藥到病除,山村又恢復了生氣。后來,屈原要東行,那群梅花鹿也前來含淚鳴叫送行。屈原自沉汨羅后,它們悲痛不已,夜夜引頸悲鳴。后人就把這座山叫做鹿鳴山,并在山上修了一座屈子祠。
上一篇:悠悠吳越曲·蘇北之旅·彭祖井·壽星玉液留神醫醫術絕
下一篇:灼灼閩粵花·桂林之旅·伏波山·山遏漓江波回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