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需有罪”的背后
日本經濟由于是靠特需(侵朝戰爭時的軍事訂貨)恢復起來的,所以在結構上依賴美國,而且是不穩定的,是有其特殊性的。對于這一點,昭和28年度(1953年度)的經濟白皮書,提出了最嚴厲的批評。經濟白皮書說:“由于有了特需,日本的經濟水平得到了提高,但是,日本經濟卻陷入了離開特需就不能自立的那種不正常的狀態。不能不說這是特需的一大罪狀。”
特需,本來是一種臨時性的收入,可是持續的時間意外的長,在昭和27、28年(1952、1953年)卻達到了八億美元。從表面看來,日本經濟已經實現了自立。在產業界,有一部分人甚至期望在特需訂貨熱結束之后再出現新的特需(美國為進行軍事擴張和增加對東南亞的開發援助而向日本提出的新訂貨),他們天真地希望依靠這種新特需來取得發展。特需,對日本經濟來說,在美國斷絕援助以后,起到了彌補國際收支赤字,增加外匯的作用,同時也滲透到了國內市場,不斷地刺激和擴大了需求。如果特需是援助性進口,那么它的作用只能起到確保物資的供應,彌補國際收支的作用,不會起到增加收入的效果。而特需,在國內可以起到使收入加速周轉,對消費和投資起到刺激作用,而且這種作用象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因此,在特需減少和消失以后,就更難以使國際收支得到正常的平衡,而且可能使日本在某些方面更加依賴美國,使依賴外力的經濟狀況長期持續下去。
另外,問題在于特需抬高了國內物價,使得日本出口價格在國際上也是偏高的。特別是重工業和化學工業產品的價格在當時比其他國家高20—30%。如果根本沒有特需,可以肯定,日本企業會降低物價,增加正常出口。現實的正常出口比昭和26年(1951年)略低些(全年是12億7千萬美元,由此可見特需收入是多么大),與昭和27、28年(1952、1953年)差不多。也就是說,按現實情況來看,大量的特需使整個國際收支得到了平衡,使整個供求關系得到了平衡,因此,不作任何艱苦的努力,不降低物價,要想增加正常的出口,是不那么容易辦到的。
當然,當時日本的正常出口踏步不前,還有其他原因。其最主要的原因是:第一,在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到戰后不久的那段時間一直占日本出口很大比率(占整個出口的20%多)的中國本土市場,由于發生革命而同日本斷絕了貿易;過去在中國本土購買的重工業原料不得不到遠處去購買,因此進口的成本提高了;第二,戰后一直是日本出口的主要商品的纖維,由于發展中國家實行自給而難以增加出口;等等。但是,越是這樣,日本的國際競爭能力薄弱的環節——重工業就越是不能只依賴特需,而必須為了發展正常的出口,認真努力,以消除日本商品價格在國際市場上偏高的缺點,而且只有實現了現代化才能使其成為可能。這是經濟白皮書的主張。
戰后日本靠侵朝戰爭的軍事訂貨,恢復了經濟,然而,它對中朝人民來說,卻是一場災難,這才是真正的“特需”有罪。
上一篇:“愛”與“美”的乏力——“問題小說”的缺憾
下一篇:“獨傳秘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