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高原雪·銀川之旅·賀蘭山·“駿馬”衛士巖畫輝煌
站在銀川平原向西遙望,那映入眼中巍峨峻峭的山峰就是賀蘭山。賀蘭山南北長200多公里,遠看宛如駿馬,蒙古語謂駿馬為“賀蘭”,故名。賀蘭山在浩瀚黃沙中拔地而起,它的北部、西部、南部均為茫茫戈壁、沙漠,東部是寧夏平原,它是寧夏魚米之鄉的一道天然屏障。
賀蘭山景秀山奇,物產豐富。一位生平不詳的文人潤光有一首《游賀蘭山絕句》道:“一路草香都是藥,千林萬樹盡生苔。浮云似水流將去,怪石如人立起來。”曾任禮部尚書的元代文學家貢師泰有一首《楊德章監憲賀蘭山圖》的短篇佳作詠賀蘭山風光:“太陰為峰雪為瀑,萬里西來一方玉。使君坐對蘭山圖,不數江南眾山綠。”賀蘭山有三十七處山口,以東麓小滾鐘口最為著名,口內筆架山為賀蘭石產地。諸口無不建寺,大小達百余所。
賀蘭山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歷來都是刀光劍影的古戰場。唐代詩人王維有詩寫道:“賀蘭山下陣如云,羽檄交馳日夕聞。”以“陣如云”、“羽檄交馳”形象描繪了激烈的戰爭場面。岳飛《滿江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闕”的名句,曾激勵過多少熱血男兒奔赴沙場,報效國家!
避暑勝地小滾鐘口
小滾鐘口俗稱小口子,這里三面環山,宛如一個大鐘口,山口中有座孤聳的小山峰,遠望如一口大鐘中間的鈴錘,滾鐘口因此而得名。
這里氣候涼爽,早在西夏時期,就建有帝王避暑行宮。小滾鐘口樹奇石怪,層巒疊嶂,廟宇亭閣相望。《重修賀蘭山小口子》碑記中寫道:“賀蘭山,可馳入者,凡八十余口,惟小滾鐘口鐘其神秀。山環泉抱,境界幽深……”筆架山、櫻桃溝、青羊跳澗堪稱自然奇觀;老君堂、關帝廟、賀蘭廟、清真寺、大悲閣、鐘鈴亭等寺廟亭閣,更增山色之美。位于小口子內右前的筆架峰,由三座凌空峭立的小山峰組成,宛如放置毛筆的筆架,故名。山下出產著名的可作硯臺的賀蘭石,所以又叫“硯臺筆架山”。清人趙熊飛《大悲閣望筆架峰》詠道:“仰觀筆架峰,三峰插寥廓。何年巨靈辟,疑是鬼斧削。”筆架山堪稱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乾隆《寧夏府志》“地理山川”篇載:“筆架山在賀蘭山小滾鐘口,……下出紫石可為硯,俗呼賀蘭端。”賀蘭石質地細密,紫綠相映,制成的硯臺具有發墨、存墨、護毫、耐用的優點。清末就有“一端二歙三賀蘭石”之說。“端”指廣東高要縣端溪出產的端石;“歙”指江西婺源歙溪的婺源石。
拜寺口雙塔
拜寺口雙塔位于賀蘭山拜寺口內,兩塔東西距100余米相對而立。兩塔均為磚塔,是寧夏境內唯一的密檐式磚塔。東塔外形為八角形,高約45米,十三層。每層塔檐下都有兩個磚雕獸頭,怒目而視,十分威猛。西塔外形與東塔相似,高十四層,第二層以上各層塔身檐下每面正中砌有一淺龕,龕內塑一佛像,每座佛像姿態各異。龕的左右兩側,飾有口含串珠的獸頭,神龕左右上角塔身每面的磚折處,又各雕有佛像一尊。如此眾多的佛像和含珠獸頭,使塔顯得莊嚴而神秘。
相傳雙塔是為紀念釋迦牟尼和多寶如來佛而建。在雙塔西面的山坡平地上,有佛寺遺跡。據考證,這里是西夏賀蘭山佛祖院遺址。
多民族的畫庫
賀蘭山巖畫早在酈道元《水經注》上就有記載,只是近些年來才大量發現,并引起人們的廣泛注意。巖畫主要分布在黑石峁、西峰溝、樹林溝、賀蘭口、蘇峪口、口子門溝、汝箕溝、龜頭溝等地的崖壁和巖石上,數量達上千件。其中以賀蘭口最為集中,共有巖畫三百多幅。
賀蘭山巖畫主要用石器、鐵器、獸骨等工具鑿刻或磨制而成,據內容來判斷,制作年代在春秋戰國至西夏、元、明之際。賀蘭山一帶自古以來,先后有匈奴、鮮卑、羌、柔然、突厥、黨項、吐蕃、蒙古等民族在這里游牧、狩獵,賀蘭山巖畫是在這里生活過的諸多古代民族前后相繼、共同完成的輝煌畫庫。
賀蘭山巖畫內容豐富,最多的是類人頭像,動物圖像有虎、豹、狼、狗、鹿、馬、牛、羊、駱駝等,還有舞蹈、放牧、狩獵等表現古代游牧民族生活的圖像。賀蘭山巖畫有一個其它巖畫少見的特點,即人面形中有似一個站立人的輪廓,雙臂彎曲,兩腿叉開,腰佩長刀。表現了以化身圖騰的巫覡為中心的造型形象。在賀蘭山口還發現西夏文題記和零星西夏文字,是研究西夏歷史文化的珍貴資料。
上一篇:蒙蒙巴蜀雨·青城山之旅·青城山·“青城天下幽”
下一篇:清清滇黔韻·滇南之旅·景真八角亭·《召樹屯》與《葫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