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英才崔浩之死
崔浩是漢族士族的代表人物,他足智多謀,在北魏做過五十多年官,身經道武帝、明元帝和太武帝三朝。這樣一位為幾代皇帝所信任的大官僚,卻慘遭殺身之禍。
北魏的史書說,崔浩晚年奉命修史,對北魏的歷史,他主張據實直書;史書寫成后,刻石立在大路邊,讓人們觀看。一些“直書”暴露了北魏的丑事,觸怒了鮮卑貴族。太武帝對此事也很氣憤,于是興此大獄。然而事情的真象并非如此簡單。崔浩寫作向來小心謹慎。他一生為人寫過幾百份《急就章》,其中“馮漢疆(強)”三字不敢照寫,“漢”字一律改為“代”,寫作“馮代彊”,免得鮮卑貴族多心猜忌。另外,與崔浩一同修史的高允,寫得比他還多,并未因此遭禍??梢?,說崔浩因修史而被殺,不是事件的真相。
在北魏,鮮卑貴族和漢族士族有共同的利益,也有不同的利害。鮮卑貴族對漢族士族的政策,是既要拉攏,又要防范。413年,魏太武帝下詔,征聘盧玄、崔綽、李靈、高允等數百名士族的代表去平城做官,明白規定要“禮請”,不能“逼遣”。這是北魏對士族的拉攏。但長期以來,這些士族、豪強的代表,在地方上稱王稱霸,保持漢魏(曹魏)以來的特殊身份和地位,傳播為士族統治服務的文化。在一定時期里;這和鮮卑貴族是格格不入的。而崔浩在這方面與鮮卑貴族的矛盾由來已久。
太原王氏是西晉以來的顯貴。東晉末,王慧龍從江南出走,來到北方。崔浩的弟弟羨慕王家的門第,把女兒嫁給他。崔浩熟悉“譜學”,稱贊王慧龍“是真正的王家人,是個貴種?!贝藓茖ν趸埤埖馁澝溃づ缩r卑貴族,認為他貶抑鮮卑,被迫在太武帝面前承認了錯誤。以鮮卑貴族為首的北魏統治者,怎能容忍除了他們之外,還別有“貴種”呢。更不用說王慧龍是從南方來的了。
“整齊人倫,分明姓族”,是魏晉以來士族統治的傳統,其目的無非是區別士、庶,保持士族在社會上的特殊身份和政治上的壟斷地位。當魏太武帝提倡“文治”的時候,崔浩也躍躍欲試,和盧玄商議,打算恢復這套傳統。
作為漢族士族的一個政治上的代表,崔浩始終忠心耿耿于這個階層的利益。他推薦了許多士族出身的人在朝廷當官。有一次,要任命幾十名上族當郡守,太子拓跋晃不同意,他就和太子力爭,結果還是按照他的意見辦了。對此,鮮卑貴族耿耿于懷。崔浩還宣傳西周的封建五等制,說秦始皇,漢武帝廢封建、立郡縣是錯誤的,他希望北方的世家大族能夠對鮮卑統治者保持獨立的統治地位。這就使鮮卑貴族更難容忍了。
也有人說崔浩被殺,是因為450年拓跋燾南侵,他“容有異圖”,這很有可能是實情。但不論怎樣,崔浩是在鮮卑族和漢族士族的斗爭中,橫遭殺身之禍。
450年盛夏的一天,白發蒼蒼的崔浩被裝在囚車里,等待最后的時刻,幾十名衛士輪流對著囚車撒尿,尿水淋在崔浩的身上。備受凌辱的崔浩被處死了。他的全家和同宗的親屬也被同時處死。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等著名大族也受到牽連,死了不少人。
北魏統一北方之后,漢族人民的反抗越來越劇烈,鮮卑貴族和漢族貴族的結合趨于緊密。崔浩死后不久,魏太武帝就說他“死得可惜”。不到一年,盧玄之子盧度世得到赦免。496年,崔浩要區別士、庶的愿望,終于由魏孝文帝實現了,“國姓”(鮮卑貴族)和郡姓(漢族士族),同樣被安置在北魏統治階級的最上層。歷史上某一階段出現民族矛盾、民族分裂是不可避免的,但歷史的發展趨勢必將是民族的融合。當北魏孝文帝改革完成后,北方民族大融合局面初步形成時,使人遺憾的是在此之前,一代英才崔浩早已成為民族矛盾的犧牲品。
上一篇:一代英主的自我總結
下一篇:一份捏造出來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