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蒙巴蜀雨·峨眉山之旅·樂山大佛·“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樂山大佛是樂山最著名的景觀?!端涀ⅰ吩唬簶飞剑笆裢蹰_明故治也”。秦滅蜀以來,相繼沿用南安、嘉州、龍游、平羌等名,逾二千二百余年。清雍正十二年(1734),取城西南岷江對岸之“至樂山”之意改稱“樂山”。其中“嘉州”之名沿用時間最長。
樂山北距成都164公里,鹽米富庶,自然風光秀麗。峨眉山亦在其轄區內。宋邵博《清音亭記》稱“天下山水之勝在蜀,蜀之勝在嘉州”,并非妄言。岑參、黃庭堅、陸游、范成大等歷代名人到此均贊詠不絕。主要景點沿岷江兩岸分布,有“世界第一石刻大佛”樂山大佛、凌云山、烏尤山、麻浩崖墓、平羌小三峽、三蘇故里、郭沫若舊居等。
四川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是依凌云山棲霞峰臨江峭壁鑿造的一尊彌勒坐像,又名凌云大佛,通高71米,頭高14.7米,頭寬10米,肩寬24米,眼長3.3米,耳長7米,耳內可并立二人,頭上發髻1021個,腳上可坐百余人,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稱。凌云寺高僧海通于唐開元元年(713)始鑿大佛,貞元十九年(803)竣工。原為彩繪金身,上覆13層重樓,先后名大像閣、天寧閣,明末圮毀。像右側有凌云崖九曲棧道,沿崖迂回而下可達江邊。
凌云山處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交匯處,古時每至夏汛,江流匯聚,“突怒哮吼,雷霆萬里,縈激觸崖”,常有舟覆人亡。海通決定在山前峭壁上開鑿大佛像,既以佛力鎮水,又使山石凌空墜江,積石江中以減緩水勢?!吧埔蚩勺?,眾力可集”。為修大佛,海通奔走募化,漚心瀝血二十年,籌得一筆款項。有一地方官前來索賄,海通痛斥曰:“目可自剜,佛財難得!”遂“自抉其目,捧盤致之”。海通去世后,朝廷以地方上繳的鹽麻稅充實造佛費用,又經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大力資助,佛像始竣工,前后歷經90年,為我國盛唐時代造像的第一巨大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相傳鑿大佛之前,海通曾在城西2里的石佛山能仁院內鐫彌勒小像,然后據此造大佛。陸游曾記此事,并有詩云:“江干欲開千尺像,云龕先定此規模;斜陽徙倚空三嘆,嘗試成功自古無?!苯衲苋试号c石像俱廢。近年在仁壽縣山中發現牛角寨大佛半身像,高約16米,與樂山大佛酷似,據專家考證為樂山大佛的試雕品。
大佛像鑿成后,韋皋撰《嘉州凌云寺大像記》刻于寺左,詳敘造像緣由及始末。今刻石猶存,但字跡可辨者僅十數字。近年又補書《大像記》于天王殿左側。
近代彌勒佛均為大肚肥胖笑態,而樂山彌勒佛卻慈祥端莊,保持了印度原貌。原來五代以后佛寺中皆以唐末布袋和尚的坦腹笑像塑造彌勒佛像。樂山大佛是盛唐作品,尚未發生此變化。
在樂山東200里有蜀中第二大佛——榮縣大佛,位于榮縣城南大佛寺內,始刻于北宋元豐八年(1085),歷時七年,于元祐七年(1092)雕鑿告竣。所刻大佛為一尊釋迦牟尼像,依山鑿成,高36.67米,頭長8.76米,肩寬12.67米,腳寬3.5米。其高度僅次于樂山彌勒大佛,是蜀中、也是全國的第二大佛。石刻佛祖坐南向北,頭盤螺髻,足踏蓮花,造型優美,體態雍容,線條流暢,雕刻精湛。但據《古今圖書集成》等記載,此大佛為唐人所刻。清代增建重檐四層。南宋詩人陸游宦居榮州時曾在大佛嘯臺處載酒賦詩,留下詩詞三十余首?,F為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樂山境內還有許多人工鑿成的方形洞穴墓,分布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沿岸的崖壁旁。初勘即有1萬余個崖墓洞,可分為麻浩、柿子灣、尚壩等崖墓群。麻浩崖墓群尤為典型。麻浩崖墓位于凌云山麓的麻浩灣,屬東漢崖墓,墓室由墓門、享堂、墓道和棺室組成,深達30米,最寬處約11米,最高處2.8米,宛若死者生前宅居。其題記、雕刻、畫像多種多樣,甚為精細。墓門刻有飛檐、瓦當、斗拱以及浮雕人像、虎、豹、羊;享堂壁上的浮雕像《車輦圖》、《牧馬圖》、《宴樂圖》、《荊軻刺秦王圖》等被公認為漢代雕刻藝術的佳作。墓道口外門枋上,還有我國早期的佛教造像作品。
上一篇:煌煌荊楚吟·長沙之旅·賈誼故宅·“屈賈之鄉”
下一篇:眷眷中州情·開封之旅·開封·“開拓封疆”汴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