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荊楚吟·長沙之旅·賈誼故宅·“屈賈之鄉(xiāng)”
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曾被流放于沅湘一帶。流放之中,寫下了許多瑰麗沉郁的詩篇,長沙可能也是他曾披發(fā)長吟的一個處所。有人認為他的《懷沙》賦,就是因眷戀長沙而作的。
屈原與長沙的關(guān)系,還因賈誼而更密切。
賈誼(前200—前168),漢代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漢初博士,曾為太中大夫,后因銳意改革遭周勃、灌嬰等舊臣排擠而出為長沙王吳差的太傅(老師),那時他只有二十多歲。賈誼懷才不遇,忠而受謗,自然使他特別崇敬遭遇類似的先賢屈原。過湘水時,便寫下了《吊屈原賦》:“恭承嘉惠兮,俟罪長沙。側(cè)聞屈原兮,自沉汨羅……”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心中之塊壘,準備“遠濁世而自藏”。相傳他初到長沙時心中甚為郁悶,常閉門謝客。有一天,一位老者求見未得,留下一布包,內(nèi)裝三個紅橘:一個輕而無瓤,一個重而腐爛,一個皮色金紅、肉瓣透明。賈誼嘗好橘一瓣,覺清甜沁人,忙問老人是何模樣。沒等家人說完即朝空中躬身相拜:“三閭大夫,多謝了!”見家人不解,他解釋道:“屈公被貶楚地,最愛南橘,作有《橘頌》。今得三橘,正教我內(nèi)心要充實似新橘也!”第二天,他便梳洗更衣前往麓山屈子祠祀拜,并把昨日所得新橘之籽種于祠前。后人傳說,麓山橘林中的“賈橘”,即是賈誼所培植。自此之后,他一掃心中悶氣,在長沙挖井、修路、辦學,為百姓做了許多好事。不過,壯志難酬總是一個隱憂。據(jù)說在他謫居長沙第三年的一個傍晚,一只“不祥之鳥”——鵬鳥(貓頭鷹)忽然飛進他的住宅,一下勾起他的滿腹憂憤,于是借題發(fā)揮,作千古傳頌之《鵩鳥賦》,開兩漢辭賦之先河,后人比之屈騷。后來漢文帝想念他,把他召回長安,但仍然只讓他做少子梁懷王太傅。不久,梁懷王入宮時墜馬而死,賈誼亦憂傷成疾,三十三歲即卒。“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賈誼的名字和古城長沙緊系在一起,長沙人民稱他為“賈長沙”,為他刊行了文集,并把福勝街賈誼故宅一帶稱“太傅里”。
賈誼故宅,古名濯錦坊。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載:“賈誼宅,地中有一井,是誼所鑿,極小而深,上斂下大,其狀如壺。旁有一腳石床,才容一人坐形。流俗相承云,誼宿所坐床。又有大柑樹,亦云誼所種也?!敝撂?,已只有水井尚存,故杜甫來長沙時有“長懷賈誼井依然”之嘆。后人因杜甫詩句而稱此井為“長懷井”。韓愈來長沙也寫過一首《井》:“賈誼宅中今始見,葛洪山下昔曾窺。寒泉百尺空看影,正是行人渴死時。”關(guān)于這口井,還有一個神話:晉時道人許旌陽,下井追趕孽龍,人與龍竟皆自江西南昌禪林寺井中鉆出。井早已蓋石封閉。賈誼故宅后曾幾經(jīng)滄桑。一度為晉陶侃宅,侃死后作陶侃廟。宋又改賈誼祠。明憲宗成化元年,長沙太守錢澍捐款重建賈太傅祠并塑賈誼像。明神宗萬歷八年,長沙府官員李天植在祠中增祀屈原,后稱屈賈祠。祠中有聯(lián)曰:“親不負楚,疏不負梁,愛國忠君真節(jié)氣;騷可為經(jīng),策可為史,出風入雅大文章”,對屈賈二人以高度評價。后代許多詩文中也常把長沙作為屈賈之鄉(xiāng)來寄情抒懷。屈賈二人確有許多共同之處,故《史記》中并寫《屈原賈生列傳》。屈賈祠清康熙至光緒年間,重修五次,漸次擴大,中堂懸匾曰治安堂。祠右配建清香別墅,內(nèi)有佩秋亭、懷忠書屋及大觀樓等建筑。民國后,日漸殘壞,1938年毀于長沙大火。
上一篇:蒙蒙巴蜀雨·重慶之旅·縉云山·“小峨眉”
下一篇:蒙蒙巴蜀雨·峨眉山之旅·樂山大佛·“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