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閩粵花·韶關之旅·潮州·“海濱鄒魯”
已有一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潮州市,地處韓江中下游,是粵東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素有“海濱鄒魯”、“南海明珠”雅譽。自古這里便是郡、州、路、府治所:三千年前百越原始居民居于潮州竹竿山一帶,后隨漢人遷居平原。秦漢時先后隸屬南海郡南越和揭陽縣地。東晉安帝義熙九年(413)設義安郡,郡治在今潮州市,轄地有今潮汕、興梅、閩西南等地。隋開皇十年廢郡制,翌年(591)建州制,因其瀕臨南海,“潮水往復”,得名“潮州”。后改“路”、“府”,元朝稱“潮州路”,明清叫“潮州府”。舊時俗云:“到廣不到潮,枉走此一遭”,并非言過其辭,這里經濟文化繁榮,早在唐開元前已有高超建筑藝術,從而為唐玄宗敕建開元寺、李宿辟西湖、韓愈拓東湖、常袞開金山提供了物質技術條件。唐宋元明清各朝,文人騷客相繼來潮吟詩作文,留題于西湖葫蘆山,這便是行、草、隸、篆集萃、詩文書法并茂的摩崖石刻。人們將潮州繽紛多彩的風光概括成內外八景,內八景是:“東樓觀潮”、“西園賞菊”、“七星步月”、“奎閣騰輝”、“蓮花午照”、“府樓鐘聲”、“漁莊晚眺”、“古剎梵唱”。外八景為:“韓祠橡木”、“金山古松”、“西湖漁筏”、“北閣佛燈”、“湘橋春漲”、“鱷渡秋風”、“鳳凰峙雨”、“塔院維舟”。
湘子橋又稱廣濟橋,是我國四大古橋之一,位于潮州城東,始建于南宋,是世界第一座開關式石橋,其十八只梭船能開能合,隨潮浮沉而升降。傳說八仙之一的韓湘子曾手書“洪水止此”的石碣豎于橋畔。關于此橋建造經過,民間也有傳說:韓愈貶潮州后,十分關心百姓疾苦。一日,他巡視江畔,見滔滔江水翻滾,潮民過江艱難,便決意在此造一橋梁。他召其侄子韓湘商量,韓湘邀七仙相助也僅能營造一半。靈山寺大顛和尚出謀獻策,薦舉開元寺廣濟法師,商定韓湘與七仙從東起建,廣濟法師率十八羅漢自西建起。自此,雙方緊鑼密鼓,各施鬼斧神工,工程進展迅速。但到了合攏之日,江心仍缺數個橋墩,如何銜接呢?到底還是八仙神通廣大,何仙姑用其十八片蓮花瓣置于水上化成十八只梭船,曹國舅用云板變成船板安于舟上,鐵拐李解下腰帶,串牢梭船,將其頭尾連結在東西橋墩上,這樣,一座結構奇特的飛架溝通了東西交通,大大方便了黎民百姓。因此橋既得力于韓湘又得力于廣濟,所以既名廣濟橋,又稱湘子橋。清進士鄭蘭枝曾賦《湘橋春漲》曰:“湘江春曉水迢迢,十八梭船鎖畫橋。激石雪飛梁上鷺,驚濤聲徹海門潮。鴉州漲起翻桃浪,鱷渚煙深濯柳條。一帶長虹三月好,風光幾擬到層霄。”
上一篇:灼灼閩粵花·福州之旅·太姥山·“海上仙都”
下一篇:沉沉帝王夢·京城之旅·中南海·“畫”中詩書“筆”里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