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山景區
位于黃石市下陸區,西距市中心25公里。廣義的東方山,是指橫亙在黃石與鄂州兩市交界處的長30公里、寬近5公里的小型山脈。狹義的東方山,只是指黃石市區內的曼倩垴、覽勝垴和走寨馬;海拔400米以上,相對高度在380米以上。這幾個相連的山峰聳立在平均海拔僅20米左右的河谷平原之上,顯得雄偉陡峻。東方山的得名,起源于西漢中期,歷史上頗有名氣的東方朔在此隱居。山民們為紀念他,就以他的姓——“東方”來命名他居住過的無名荒山,還將他曾住過的天然石洞所在的山峰,以他的字“曼倩”命名,稱作為“曼倩垴”。東方山上有座規模宏大的佛教寺廟,最早是唐憲宗皇帝敕建的東方山第一座梵宇蘭若——“寶峰招提”,占地4000余平方米。又經宋、元興修擴建,使寺廟更巍峨壯觀。到明憲宗成化年間(1465—1487年),憲宗皇帝朱見深御筆親書廟名為“弘化禪寺”,一直沿用至今。后因一場大火,將整個弘化禪寺焚成一片白地。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春,重新修復了“弘化禪寺”的主體建筑,規模較前為小。清代又遭火災,東方山弘化禪寺在第四十世方丈的主持下,歷時5年重新修復,規模稍有擴展。并由武英殿大學士、吏部尚書余國柱題寫“三楚第一山”橫額。東方山上還有“八景”和“八勝”,可供游人觀賞。
[古詩文賞析] 題 弘 化 寺 宋·王十朋
大冶迢迢接武昌,西征逾月到東方。
白蓮智印蟠桃朔,仙佛同歸一道場。
歷史悠久的佛教禪宗名剎——弘化禪寺,座落在風景秀麗的黃石東方山上。山以寺名,寺以山傳,二者相互表里,遂成為中外游客所向往的游覽勝地,也是善男信女們瞻仰參拜的佛教名山。
到了東方山,必然要尋訪弘化寺;來到弘化寺,自然不免又要聯想起它的悠久而輝煌的史跡掌故了。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東方山就是這樣一座“有仙則名”的人杰地靈的名山!“白蓮智印蟠桃朔,仙佛同歸一道場”二句,便請出這樣兩位著名的歷史名流:西漢“侍從皇帝左右,出入宮廷”的東方朔和頗受唐憲宗器重的唐代高僧智印禪師。
關于東方朔,《漢書·東方朔傳》云:“朔嘗醉入殿中,小遺殿上,劾不敬,有詔,免為庶人。”據考證,他被貶期間,就寓居于東方山。此前,他隨漢武帝南巡時,也曾到過這里。據《黃石市地名志》載,曾有這樣一首歌謠:“漢帝南巡過此山,東方一到便流連。移時醉溺君王殿,逗到于斯又二年。”如此說來,這位滑稽疏狂的東方朔,也許是為了再次退居東方山的目的,故意醉溺君王殿的呢!東方朔是深受人們喜歡的人物,民間關于他的傳說非常多。詩中所謂“蟠桃朔”,便指東方朔偷吃王母蟠桃的傳說而言。至于“白蓮智印”,則是指唐代智印禪師曾在山寺前鑿池種植白蓮一事。智印是弘化寺的第一代祖師,師南岳懷讓禪師,精通佛教經義。下山時,懷讓對他說:“汝后云游掛錫,遇東則止,遇青白則住,厥后有三災三火之厄,屢廢屢興之榮。”后來,智印果然云游到了東方山,且見到一株白果樹(銀杏樹),才猛然醒悟懷讓師的指點之意;于是在這里定居下來。唐憲宗皇帝李純還給他御賜法號、贈詩,并題寫寺名:“寶峰招提”。不過這寺名并沒有沿用下來。
作者選擇這樣兩位歷史人物入詩,是具有典型意義的。智印是古寺禪僧的代表人物,弘化寺因之而興盛;而東方朔則與東方山關系緊密,東方山因他而得名。明嘉靖年間的《大冶縣志》就這樣引用舊志說:“東方山……世傳東方朔寓此,故名。”一山一寺,分別以兩人為代表,而這山和寺也因之而更加美名遠揚了。
(李炳欽)
[現代散文] 一看到“三楚第一山”五個字,我腦海里就浮現出宋朝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東方山景象:山勢高峻,古剎宏偉,林木蔥茂,游人穿梭……
仲夏的一天,我來到黃石,乘車到下陸,一睹了東方山的風采:在遼闊的長江中下游平原,兀自挺立的東方山,峰起嶺伏,逶迤綿延,好似擋在長江北邊的風景壁畫。尤其是走馬寨、曼倩垴和覽勝垴,奇峰競秀,山巒迭翠,仿佛天然的圖畫。真比我想象的還要美,還有魅力。
汽車沿著蜿蜒的山路盤旋而上,只見山坡山坳樹海竹林,郁郁蔥蔥。越往上走,風景越別致。喬木灌木、針葉闊葉混交林,綠黃相間,濃蔭蔽日;野生的月季,不知名的野花,鮮艷奪目、芬芳撲鼻;小鳥昆蟲,在樹草花叢中共同演奏出悅耳的交響曲;山風陣陣吹拂,使人感到清香涼爽,心曠神怡。
汽車開到接近峰頂的停車場,我滿懷興致地下車向上望去,不覺眼前一亮,一幅更美的圖畫呈現在眼簾。兩座高峰夾一道山溝,呈幾字形,酷似一把翡翠般的巨型躺椅。兩邊長滿了蔥綠的大樹,林里又夾雜著嫩黃的桂竹,當中是依山而建、座北朝南的弘化禪寺,紅磚綠瓦,與周圍的環境色彩非常協調,并賦有韻味。難怪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到此游后詩興大發,留下了不少佳篇。
從“弘化禪寺”出來,別忘了一睹古銀杏的風采和游覽八大景。東方山上的古銀杏樹,有一千二百多年,稱得上是一位“老壽星”。它巨干如塔,歷經滄桑,樹身裂縫,仍生機勃勃,綠枝婆娑。八大景觀除青松倒插、白蓮頻開兩處已消失外,還有六大景可供游人觀賞。其一名曰:道洞云停。位于東方山西峰,相傳東方朔曾在此隱居,采藥煉丹,最后白日飛升,成大羅金仙。此處密生林木翠竹,環境十分幽靜。其二名曰:仙履日暄。相傳東方朔飛升時將曬在崖邊的布鞋用手一指,頓時變成了重逾千斤的石鞋。現在,這只石鞋還在曼倩垴西部,只是沒有后鞋跟了。默坐其上,可靜聽水鳴山籟,風奏松琴,令人心境澄碧。其三名曰:月涌禪關。乃智印大和尚初來東方山時的結廬之地,現在的“石頭老祖”建亭之處。每逢望月之晚,六合澄碧,昆蟲淺唱,林木枝葉間,瀉下如銀月光,蕩人魂魄,美不勝收。其四名曰:靈泉卓餳。此景在東方山祖師殿后,井口嵌有漢白玉,井水深20米,即使是百年不遇的大旱,井水也不干涸,水質冷冽甘甜。其五名曰:鐵牛懶臥。此景在東方山桂花樹西南不遠處,系一堆臥牛型的鐵礦露出地面。相傳乃唐天子所賜。其六名曰:石船高撐。即在東方山東高峰覽勝垴北坡巨巖上,原有一重逾萬斤的方形船石掛在崖邊,人一上去就搖晃,仿佛高山上的石船。立身其上,可俯察東涼亭,虬松巨干,團團如華蓋;兩邊峻坡,松杉成林,一片蔥綠,山風過處,林濤如海潮漲落,風景十分宜人。
(曹祥本)
[民間文學] 地處黃石與鄂州交界處的東方山,有個美麗的傳說。
漢武帝朝中,有一位太中大夫叫東方朔。此人性格詼諧滑稽,特別擅長辭賦,頗得漢武帝劉徹的喜歡。
劉徹在位時,曾做過一些興國利民的好事。到晚年,他變得信神拜佛。他不顧民眾反對,大量舉行封禪活動,祀神求仙,揮霍無度,加上徭役繁重,民間怨聲載道。東方朔這位滑稽大師,批評了這位“真龍天子”,并搶吃了漢武帝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弄到手的所謂“長生不老”藥。弄得漢武帝極不高興。在這種情況下,東方朔半是厭倦宦海生涯,半是避禍,便請了長假,浪跡江湖。
這年,東方朔為了卻游歷荊吳的夙愿,千里迢迢,乘船順漢江而下。途中于大冶縣境內舍舟登岸,結廬于一座荒山小住。大約是東方朔匆忙離開京都,無暇擇時,登岸時,正值洪水泛濫,一片汪洋。東方朔便隨地構建了一所簡易而又舒適的臨時住處。又在山中一孔天然石洞前結廬,琴棋書畫之余,廬中靜坐,可聽猿啼虎嘯,可賞鶯歌燕舞,可憑草木沁入心脾。日與漁父樵夫為伍,了解民間疾苦。
當地山民出于對他的尊崇,東方朔在山上的居住處,一直保留了下來。他逝世后,山中他的結廬處,供上了他的牌位,當成了“圣跡”。據說,境內民眾遇到天災人禍,都來東方朔的雕像前祈求庇護,大都是“有求必應”。特別是遇上了官司,來祈求東方朔,便能在過堂時理直氣壯地辯論。
或許是人杰地靈吧,東方朔的結廬石洞,長年云封霧隱,洞口飄出的嵐氣,亭亭如車蓋,霞生五彩。這種絕妙的自然景觀,就是如今東方山八景之一的“道洞云停”。
以東方朔字號命名的曼倩垴西部,有一座向西伸出的約十米的懸崖,相傳是當年東方朔練丹的地方。他常常將采藥時沾濕的布鞋脫下來,放在崖邊石頭上曬干。據說,在他道滿功成,名登仙籍時,曬在崖邊的布鞋,被他用手一指,頓時變成了重逾千斤的石鞋,現在也成為東方山八景之一的“仙履日暄”。
(黃葆芳 整理)
上一篇:描寫《三祖寺》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東林寺》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