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林寺
位于廬山西北麓。東晉高僧慧遠于公元384年創建,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它是我國佛教的八大道場之一,凈土宗的發源地。唐宋兩代是東林寺的鼎盛時期。唐大中年間,殿廂塔室多達310余間,“規模宏遠,足稱萬僧之居?!辈亟?0000余卷,為當時全國藏經最多的寺院之一。揚州龍興寺高僧鑒真東渡前,曾到該寺駐足3天,將寺僧智思及東林教義帶到日本,現在東林教仍為日本佛教的第二大教派。至今還常有中外僧侶到此朝宗祭祖。近年來,東林寺修葺一新,不僅修復了神運殿,三笑堂、念佛堂、齋堂、僧舍等,又新建了大雄寶殿、天王殿、五百羅漢堂,重建了白蓮池。還保存了聰明泉、出木池、虎溪橋、遠公塔、柳碑、六朝松等大量名勝古跡?,F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詩文賞析〕 晚泊潯陽望廬山 唐·孟浩然
掛席幾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潯陽郭,始見香爐峰。
嘗讀遠公傳,永懷塵外蹤。
東林精舍近,日暮但聞鐘。
這首詩色彩素淡,渾然無跡,后人嘆為“天籟”之作。前面四句,頗有氣勢,尺幅千里,一氣直下。詩人用淡筆隨意一揮,便把這江山勝處的風貌勾勒出來了,而且還傳遞了神情。
試想在那千里煙波江上,揚帆而下,心境是何等的悠然。然而一路上也不是無山,但卻不見名山。直到船泊潯陽城下,頭一抬,那俊偉秀拔的廬山突兀而起,“啊!香爐峰,我這才見到了你。果然名不虛傳!”四句詩一氣呵成,到“始”字輕輕一點,舟中主人那欣然怡悅之情就顯示出來了。
廬山有兩座香爐峰。李白描繪的“日照香爐生紫煙”指的是南香爐峰,孟浩然指的則是北香爐峰。北香爐峰矗立在東林寺的南面,在不少詩人的歌詠中常可見到它美好的身影。當年酷愛佳山秀水的白居易謫居江州司馬時,就是在北香爐峰下筑草堂隱居達三四年之久。他在《廬山草堂記》中說:“匡廬奇秀甲天下山”,北香爐峰“其境勝絕,又甲廬山?!痹摲逯?,由此也就可以想見了。孟浩然雖然沒有用什么詞藻去渲染香爐峰的美,只用“未逢”和始見”兩個詞相互襯托,看似清淡,而其中所包含的美卻又是何等儂麗!他用的純乎是水墨的淡筆,那么含蓄、空靈,從悠然遙望廬山的神情中,隱隱透出一種悠遠的情思。
詩人以上半首敘事,略微見景,稍帶述情,落筆空靈,下半首以情帶景,情是內在的,他又以空靈之筆來寫,確如昔人評曰:“一片空靈?!?br>
香爐峰煙云飄逸,遠“望”著的詩人,神思也悠然飄忽,引起種種遐思。由香爐峰而很自然地想起了長眠峰下的東晉高僧慧遠,他愛廬山,因而改變了南游羅浮的計劃,在東林寺里專心靜修達36年之久。據云那里是“洞盡山美,卻負香爐之峰,傍帶瀑布之壑,……清泉環階,白云滿室”。到這兒來的人都感到“神清而氣肅”。這地方如此清幽,使人生發棄塵絕俗之想,當然也為那此山林隱逸之士所向往了。孟浩然是一位“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的人物,所以他那“永懷塵外蹤”的情懷是不難理解的。他對慧遠的欽敬之情,也從第五、六句詩中很自然地流露了出來。
詩人在遐想,深深懷念這位高僧的塵外幽蹤。這時,夕陽斜照,忽然隱隱約約聽到遠公安禪之地的東林寺里傳來陣陣鐘聲。東林寺近在眼前,而遠公早作古人,高人不見,空聞鐘聲,心中不禁興起了一種無端的悵惘?!翱铡弊智轫崢O為豐富。這兒是倒裝句法,應該是先聞鐘聲,然后得知精舍已“近”。這一結余音裊裊,含有不盡之意。且點出東林寺正是作者所向往的地方?!叭漳骸倍终f明聞鐘的時刻,“聞鐘”又渲染了“日暮”的氣氛,加深了深遠的意境,同時也是點題。
這首詩,詩人寫來真有“揮毫落紙如云煙”之妙。詩人寫出了“晚泊潯陽”時的所見、所聞、所思,流露出對慧遠的景仰之情和對隱逸生活的傾羨。然而盡管“精舍”很“近”,詩人卻不寫登臨拜謁,筆墨下到“空聞”而止,“望”而不即,悠然神遠?!霸娭链?,色相俱空,真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畫家所謂逸品是也?!?br>
〔現代散文〕 漫步寺前,只見殿宇巍峨,重閣高聳,黃墻碧瓦,氣勢非凡,顯現出佛門勝地的深奧莫測的氣氛。這里便是我國佛教凈土宗的祖庭。
進得寺門,一池白蓮開放,爭奇斗艷。據傳南朝著名山水詩人謝靈運對慧遠仰慕得不得了,想加入“白蓮社”。慧遠“以其心雜”,沒有同意。為了表示對入社的誠意,取得慧遠對他的好感,謝靈運特地在這里開鑿了一個水池,并植白蓮于其中。凝視池水,蓮花,從中還能領略到詩的朦朧,詩的瀟灑,詩的神韻……
池后的天王殿和大雄寶殿,氣勢莊嚴雄偉。七八米高的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等佛像高居佛龕之上,自然安祥地享受著四方善男信女的供奉。殿兩側是新建的五百羅漢堂。
殿后側有一株粗大的羅漢松。據傳是在慧遠開山時由外國僧人帶來栽植在這里的。老干虬枝,葉色墨綠,樹干粗需數人合抱。它是東林寺現存最早的歷史見證之一。微風吹來,枝葉發出“沙沙”的聲響,好象在向游人述說該寺的歷史興衰。那茂盛的枝葉,好象在告訴游人:它欣逢盛世,佛宇重光,越活越年輕了。
步入神運殿,就見一個極普通的水池,長寬各丈許。看似普通,其實不然,它融入神力,池中竟可“出木”?;圻h當年就在這出之不盡、取之不竭的池中,挑選松、杉、楠、梓等上等建筑木材建造佛殿。這神奇的傳說,使許多游人在此徘徊尋覓,體味神威。
寺中的聰明泉,展示出一種佛化了的智慧和寧靜。有一次?;圻h與荊州名士殷仲堪在池旁談論《易經》。殷仲堪能言善辯,口若懸河,遠公十分佩服,于是指著井中的泉水說:“君之辯有若此泉?!焙笕司桶堰@汪泉水叫作“聰明泉”了。
出東林寺,向寺北行約200米,拾級登上一座小山坡,便是遠公塔院。遠公塔為圓形,外表砌以徑約半尺的卵石,酷似荔枝,故又稱“荔枝塔”。一代佛教宗師的英靈就長眠在塔下?;圻h大師在廬山三十余年,“跡不入俗,影不出山”,專心致志地宣揚和研究佛法,為佛教在中國的傳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在中國的佛教史和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僅就他這種驚人的毅力和百折不撓的精神,著實令人感佩。我不信佛,也不禁面對遠公的英靈合掌鞠了一躬。
(崔廷奎)
〔民間文學〕 東林寺前有條迂回曲折的小溪,叫做虎溪。虎溪之上有座小小的石拱橋,名字便叫虎溪橋。
據說,慧遠大師到廬山后,他給自已定了一條規矩:影不出山,跡不入俗,送客也從不過虎溪橋。若是過了虎溪橋,寺后山上的護山神虎就會吼叫起來。
慧遠喜歡跟有節操的名人雅上交往。他對隱居在山南栗里的陶淵明和簡寂觀道士陸修靜傾慕已久,很想和他們見上一面,敘談敘談。可他又犯難:前往拜訪吧,就破了規矩;約請他們來吧,又如何招待嗜酒如命的陶淵明和放浪形骸的陸修靜呢?
有一天,慧遠手中拿著一封信,突然仰臉大笑起來。眾僧徒一看,感到很奇怪。慧遠面帶喜色地說:“陶淵明、陸修靜即將來訪?!?br>
原來,陶淵明托人送信來,信中說,他和陸修靜久慕慧遠大名,擬于次日邀陸修靜一起專程來寺拜見,只是擔心能否讓他在寺中喝酒。眾僧徒一聽,都把頭搖得撥浪鼓似地說:“廟堂乃清靜之地,豈能飲酒作樂?阿彌陀佛!”不料慧遠卻一反常態,不以為然地說:“陶淵明和陸修靜乃當今名士,他們平生愛的就是喝酒。僧家縱有清規戒律,也不能強加于人呀!你們不必多言,師父我自有主意。”為了表示對陶、陸二人的誠意?;圻h破例地派徒弟到寺外的雁門市打了幾斤好酒來。
第二天,陶淵明和陸修靜果然如期赴約,來到了東林寺?;圻h聞訊,親自把二位迎進寺里,立即擺上酒菜,請他倆飲酒。他自己卻滴酒不沾,在旁席吃菜相陪。他們邊喝邊談,陶淵明談了他辭去彭澤縣令后,歸居田園,過著“種豆南山下”,“帶月荷鋤歸”的恬靜生活,神色非常坦然。陸修靜暢敘了他在家鄉吳興建業講道及返回廬山時一路看到的山川美景,眉宇間流露出欣喜之色。他倆對慧遠的刻苦精神倍加贊賞。三人邊吃邊談,越談越投機。不覺日已偏西。
陶淵明和陸修靜起身告辭,慧遠親自相送。三人邊走邊談,似乎有說不完的話。不知不覺已走過了虎溪橋。這時,后山的神虎突然吼叫起來。三人聽到虎嘯,立即停住腳步,相向“哈哈”大笑起來,慧遠忙拱手道:“哎呀,過了虎溪橋了!二位好走,恕不遠送?!碧铡㈥懚嗣[手道:“長老留步,不必客氣?!被圻h直到看不見二人的影子后才起身回寺。
就這樣,“虎溪三笑”成了廬山的千古佳話。
(崔廷奎 整理)
上一篇:描寫《東方山景區》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中廟》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