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玄鳥,① 上天命令玄鳥,
降而生商,② 降而生契始建商,
宅殷土芒芒。③ 定居殷土多寬廣。
古帝命武湯,④ 上帝命令武王成湯,
正域彼四方。⑤ 征服了那時的天下四方。
方命厥后,⑥ 遍告那些諸侯君長,
奄有九有。⑦ 九州盡入商封疆。
商之先后, 商的先王成湯,
受命不殆,⑧ 承受天命不懈怠,
在武丁孫子。⑨ 全靠子孫武丁是賢王。
武丁孫子, 武王的事業無往不勝,
武王靡不勝。⑩ 全靠子孫武丁是賢王。
龍旂十乘,(11) 豎著龍旗的大車十輛,
大熺是承。(12) 諸侯滿載米糧來祭享。
邦畿千里,(13) 國土遼闊上千里,
維民所止,(14) 是人民居住的地方,
肇域彼四海。(15) 四海之內是封疆。
四海來假,(16) 四方諸侯來朝貢,
來假祁祁。(17) 來朝的諸侯熙熙攘攘。
景員維河,(18) 國土廣大周圍是黃河,
殷受命咸宜,(19) 殷受天命完全適宜,
百祿是何。(20) 蒙受百福永呈祥。
【注】①玄鳥:燕子。燕色黑,故名。一說指鳳凰。②商:指商的始祖契(xie)。③殷土:商人本居商(今河南商丘),其后人成湯以下傳至盤庚,始遷都于殷(今河南安陽)。后人也稱商地為殷土。芒芒:即茫茫,廣大貌。④武湯:武王湯。成湯有武功,故自號為武王。⑤正:通“征”。域:封疆。⑥方:通“旁”,普遍。厥:其。后:君,諸侯。⑦奄:覆蓋,包括。九有:九域的假借,即九州。⑧殆:通“怠”。⑨武丁孫子:即孫子武丁的倒文,指成湯的子孫武丁。⑩此二句,一說意為“武王湯的子孫中武丁是戰無不勝的”,一說意為“孫子武丁對武王湯的事業無不能勝任”,錄以備考。譯文因押韻而倒置。(11)龍旂(qi):畫交龍圖紋之旗。古王侯作儀衛用。旂,上畫龍形,竿頭系鈴的旗。聞一多在《神話與詩·龍風》中認為,龍是原始夏人的圖騰,鳳(玄鳥)是原始殷人的圖騰。可資參考。(12)糦(chi):祭祀時所盛黍稷稻梁之屬。承:供奉。(13)邦畿:國境。畿,疆也。(14)維:是。止:居。(15)肇域:界限,疆域。肇,通“兆”。(16)假:通“格”,至。(17)祁祁:眾盛貌。(18)景:大。員:周圍。(19)咸:皆。(20)祿:福。何:通“荷”,蒙受。
《詩序》謂:“《玄鳥》,祀高宗也。”可見此詩是商王武丁以后的殷商后代(三家詩說實指宋君)祭祀并頌揚殷高宗武丁的廟堂樂歌。
武丁何以值得盛禮祭祀并熱情歌頌呢?商之先祖成湯建立商朝之后。繼續得到奴隸出身的宰相伊尹的得力輔佐,國勢日盛。傳至湯的長孫太甲以后,君主和奴隸主貴族們,生活腐化,不理朝政;奴隸不堪其苦,階級矛盾激化,大批奴隸逃亡,生產荒廢;王室貴族爭奪王位的斗爭愈演愈烈,有的要兄死弟繼,有的要父死子繼,于是兄弟之間、叔侄之間展開你死我活的斗爭,致使國勢日衰。到了湯的第九代孫第十九王盤庚,力挽狂瀾,遷都于殷,從頭做起,發展農業,緩和矛盾,避開危險的反叛勢力,使政治穩定,社會經濟和文化都得到更大發展,從而使商朝得以復興。盤庚死后,按商朝的繼承法,兄死弟繼,沒有弟弟,才傳給兒子,于是傳位給二弟小辛。小辛三年而亡,再傳給三弟小乙。兩個弟弟治國無方,殷又衰微。小乙十年而亡,才傳位給兒子武丁。武丁效法先王,從奴隸中選出傅說(yue)為相,整頓朝綱,發展生產;伐鬼方、大彭等部族,每戰必勝,氐、羌等邊遠民族來朝,于是國家大治,殷又復興。武丁在位五十九年,功績顯赫,號為高宗,被譽為“中興之主”。這在商史上值得大書一筆,這首樂歌就是頌揚他的中興功業的。詩在寫法上,連類而及,從神話傳說中商之始祖契的誕生,寫到成湯的立國,再順次寫到武丁的中興事業,因此可視為一首商周時代奴隸社會奴隸主貴族自道其先祖開國的簡單史詩。也正因此,此詩在《商頌》五篇中較為著名。
全詩一章二十二句,可分四層意思。一層三句,寫商的來源。二層四句,寫成湯立國。三層七句,寫武丁中興。四層八句,寫商的強大。從總體看,詩以歌頌武丁中興為主,則第一、二層意在說明第三層的中興,是武丁能嗣其祖德;而第四層又意在說明第三層武丁中興的結果,帶來了商朝的繁榮強大。因此,第三層是中心,它承上啟下,使全詩結構嚴謹,渾然天成。
關于商之始祖契誕生的神話傳說,除見于本詩外,又疊見于《楚辭·天問》、《呂氏春秋·音初》、《史記·殷本紀》、《列女傳》等書,詳略不一。歸納起來,大意是:有娀氏之長女簡狄,即帝嚳之次妃,堯時曾三姊妹浴于玄邱之水。有玄鳥銜卵飛過而墜之,五色甚好,簡狄得而含之,誤吞而孕生契。舜時,契助禹治水有功,任為司徒。賜姓子氏,封于商。“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神話,實際上是把母系氏族社會的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情況加以神化罷了,它反映了原始氏族社會由母系制向父系制的過渡,由雜婚群婚向對偶制的過渡。《大雅·生民》寫姜嫄履大人跡而生后稷,與此同義,可以同讀。這種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的神話,把商祖契看成是受天的旨意而降生的天子。既是上天之命,理當神異非凡,故契建國于商之后,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政治勢力的加強,于是才出現了“宅殷土芒芒”的局面。契下傳十四代至成湯,驅逐夏桀,統治中原,以武功立國,從此開創商朝五百多年的基業。既然上承始祖契而來,契又承天命而降,故言“古帝命武湯”,征服四方,廣施號令,據九州為王。兩層意思,蟬聯而下,為下文重點人物武丁的“出場”蓄勢。
成湯以下傳至第十代孫第二十二代王武丁時,商朝又一次得到復興。“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其原因就“在武丁孫子”,即有武丁這樣的好子孫。這三句承上而來,既說明成湯上承天命,使商的事業延續不斷,又在分析“不殆”的原因中自然地點出中興之主是孫子武丁。接著再加強一句,正因為有武丁這樣的好子孫,天命永在成湯的子孫,武王成湯的事業才無往不勝。這就含蓄地寫出了武丁內修政治的業績,外伐鬼方、大彭等的勝利。從而聲威大振,于是才出現后人祭祀時“龍旂十乘,大糦是承”的情形,即諸侯十車插龍旗,滿載糧食來助祭的熱烈場面。詩從整體的概述轉回到描寫祭祀的現實中來,而寫助祭的熱烈場面,又正是為了突出武丁的聲威。接下去用八句的篇幅贊美中興之后商朝的繁榮強大。前三句“千里”、“四海”極言幅員遼闊,與前面的“殷土芒芒”相呼應;中二句“四海”、“祁祁”形容諸侯來朝者眾多,與前面的“龍旂十乘,大糦是承”相表里;后三句,從享有黃河流域這一民族搖籃引出“受命咸宜,百祿是何”,就是十分自然而應該的了。而這兩句又與前面的“天命玄鳥”、“古帝命武湯”、“受命不殆”相聯系,表明以“天命”貫穿始終而結束全詩,并以此證明殷商統治的“合理性”。不僅如此,它還表示出祭者對天神的虔誠,希望繼續得到天神的庇佑,從而祝頌商朝統治的昌盛和久長。
全詩從神話開始,以“天命”為線索一以貫之,帶有濃厚的神話色彩。故今天讀來,覺得它比別的規行矩步、一臉呆相的頌歌顯得較有情致,較有吸引力。除此,這首祭詩寫得莊嚴肅穆,反映了殷商王朝盛時對自己的統治充滿著信心。如“宅殷土芒芒”、“正域彼四方”、“奄有九有”、“武王靡不勝”、“邦畿千里”、“肇域彼四海”、“四海來假”、“百祿是何”等語,氣勢雄壯,音調響亮,說明當時人的詩歌技巧已有了相當高的水平。
上一篇:《烝民》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生民》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