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露之道
紐約長島著名的剛尼遜海灘(Gunnison Beach)一直是我躍躍欲試的“心病”。好幾次都特意驅車前往,卻始終“不得其門而入”。說起來,進入海灘很簡單,只要下車步入即可。但實際上又很難,因為要脫得一絲不掛!
盡管赤身裸體是回歸自然、重回伊甸的表現,但自從亞當夏娃都規規矩矩穿上衣服,在公眾場合裸露還真是一個大問題。尤其自小飽受傳統教育熏陶,即使在“露”所當然的天體浴場,即使常有某種暗流涌動的激情,卻還使我一次次鎩羽而歸。經常特別佩服那些無需在天體浴場,就露得極其徹底而又相當自然的女人,她們那莫大勇氣從何而來?
說起來,40多歲還裸露無度的演員白靈就是最令人五體投地的一位。這位登上《花花公子》封面的首位華裔女星只不過一副柴火棍身材和平庸長相,憑著比演技聞名的“歸真”楞是在星光燦爛的好萊塢嶄“露”頭角。每當看到白靈沒美感也沒肉感的裸露,除了唏噓海外生存之艱辛,更讓人對其魄力如滔滔江水綿綿不絕之敬佩。
倘若說白靈是為成就事業而挑戰人們眼球和心理還尚可理解(畢竟也為國爭光),而那些無須亮相鎂光燈也“敢穿敢露”、“越穿越露”挑戰公眾底線和職場規范的女性就著實有些莫名其妙。尤其入夏,比比皆是超短裙到大腿、小吊帶露香肩、低胸衣爆酥胸、熱辣褲秀美腿的寫字間香艷火辣,讓人恍入秀場。且不提忍受視覺騷擾、深感罪過、效率降低、甚至導致生理疾病的男同事之痛楚,就是女同胞自身也往往自食其果,如太清涼遭“咸豬手”、太裸露遭“拒登機”、太性感遭“炒魷魚”、太火辣遭“被誤解”等。
當然,若從著裝心理學和“剩女”過剩的現實而言,以裸露吸引異性確是人類作為高級動物的一種本能。身著坦露軀體的衣服,以薄、露、透、緊的方式也無疑能幫助女性展示天賜之美。然而,性感與低俗,美麗與丑陋就是那么一線之隔。少穿多露未必真撩人,多穿少露未必不美妙。而露多露少,哪兒露哪兒不露絕對是一門講究恰當好處、考究內在修為和外在掌控的藝術。
中國素來講究含蓄美,相對于直接熱烈,更追求委婉雋永、“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意境。例如傳統旗袍就是一面以高聳密封的領口充滿含蓄嫻熟的內斂之美,一面又以若隱若現的高開叉產生嫵媚妖冶的外放之韻,使女人集端莊和風騷于一身,產生欲拒還迎難以名狀之性感。在我們的鄰國日本,也有與旗袍異曲同工之妙的和服,極盡能力地體現著日本傳統藝術領域的一句話“秘則為花,無秘則無花”。顯然,在衣著方面,很多文化都認為稍微掩飾一些比過分暴露更顯得有品格和更富魅力。即便在被普遍認為大膽開放的西方時尚界也流行著著裝“收放結合”的說法,“如果你掩蓋住某個性感部位,就得展露另一個部位,身體上越是可以掩蓋的部位越具有吸引力。”
當然,不同的風俗習慣對裸露有時會有截然不同的理解。在規定女性從頭到腳都必須被覆蓋得嚴嚴實實的伊朗和伊斯蘭教地區,頭發和皮膚都不得外露。2010年一傳教士甚至將地震與女性衣著暴露相聯系,認為是女性穿著緊身衣褲,露出頭發等暴露行為導致地震,從而被加拿大學生認為荒誕而發起穿清涼裝上街的“乳震運動”相抵制。另外,與西方坦露胸、肩、頸為美,并以此作為禮儀規范(例如晚禮服)的習俗不同,多數中國人常視胸、肩為自家資產不可外泄,甚至認為女性“袒胸露乳”有損形象有傷風化。然而,隨著西方文化和國際化風潮,在“國際章”等演藝明星如肚兜裝的帶動下,“袒露”已越來越司空見慣,以致人們在迅速從“遮掩文化”步入“暴露文化”潮流中不自覺地茫然失措:到底該如何裸露呢?
我認為,裸而不俗,露而不過。一覽無遺的裸露最好還是回歸天體浴場或留給知心愛人,否則就會過猶不及淪為俗艷。借用英國利茲大學心理學教授柯林 亨德里“魅力測試”的研究結果,最具魅力的“黃金暴露比例”是40%。也就是說,女人著無袖及膝中裙(裙子或者比膝蓋高一點),只要稍微露點手臂和小腿就好。暴露過多反而適得其反有輕浮之嫌。而若從另一個角度出發,“如果你有,你就炫耀它”無疑是沒有教養的表現,裸露得較多,常常更為丑陋。
金玉梁言:
★裸露分時宜,場合定基調。晚6點后的社交宴會,可“袒胸露背”;晚6點前工作場所“少露為宜”;
★裸露分張弛,有露有不露。上身若解放,下身就克制;前身若開放,后身就封閉;反之亦然;
★裸露的后背需要凝脂的肌膚烘托陪襯。若是不具條件,最好避免自爆其短;
★外衣通透時需選擇合適的文胸或內衣進行搭配,以防走光等不必要麻煩;
★抹胸需要豐滿的胸部進行支撐,否則就會有“患上患下”的走光憂愁;
★有副乳者最好避免穿坎袖、吊帶或吊脖等裝束;
★絲綢、雪紡等柔軟或彈力面料若隱若現更具張力,是制造性感魅惑的極佳武器;
★恰到好處的裸露欲語還休、充滿魅惑,百無禁忌的坦露味如嚼蠟,枯燥無味;
★有教養的人露得少,沒有教養的人露得多。
上一篇:袖扣,男人的一張臉
下一篇:西裝并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