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不喜歡這個
——不要強迫孩子做他不喜歡的事
家長們都希望兒女成才,很多父母在兒女的智力投資上不惜一切。然而,在為孩子進行投資的時候,卻忽視了孩子自己的興趣,一味地認為這就是為了孩子好。我們要明白的是,包括我們成人在內,只有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才會投入注意力和精力。科學研究也表明,人一旦對某種活動或某個事物產生興趣,他就會傾注熱情,就能提高從事這種活動的效率。
因此,對于父母來說,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千萬不要強迫孩子做他不喜歡做的事,否則只會讓孩子產生厭倦情緒,更別說注意力的提升了。
周先生的兒子周凱是個“大忙人”,似乎他的時間總是不夠用,周先生沒有征求他的意見就為他報了書法培訓班、英語口語班還有三個奧數培訓班。周末的時候,周凱都沒有自己的時間,周六上午去學書法,周日下午學奧數,晚上練口語,還要做老師布置的課下作業,時間被排得滿滿的。
每當周末去培訓班的路上,周凱看到同齡的孩子在自由玩耍的時候就特別羨慕。他多想和爸爸說他不喜歡那些培訓班,但是看到爸爸陪他時的辛苦,又難以開口。他覺得很壓抑,生活得很不開心,這些培訓班已經影響了他的正常學習。
其實,在周凱的班上,深受培訓班之苦的還不止他一個人,只不過周先生為兒子報的特色班實在太多了。
這樣“不堪重負”的孩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一些父母為了怕孩子掉隊,為了對孩子的升學有幫助,就盲目地為孩子報各種興趣班或培訓班,也有一些父母,抱著跟風的心理,擔心孩子在普通班覺得“低人一等”,只得給孩子報了班。但我們可曾想過孩子感興趣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沒有興趣,怎么可能學得好?
的確,人們在興趣的指引下,會逐漸增加積極性,對有興趣的東西往往會表現出很強的學習熱情,而不感興趣甚至討厭的事是無法集中注意力的。事實上,我們發現,在很多家庭中,家長并不怕花錢,比如,一些父母認為買了最好的最貴的鋼琴,還給他請了鋼琴老師就可以學好了。一開始孩子覺得很好玩。可是好景不常,時間久了,他的好奇心逐漸淡薄了,學琴時也不那么用心了,甚至發展到不愿意上課,不肯碰鋼琴了。
其實孩子根本不喜歡鋼琴,家長非要孩子學習,理由是班級里小朋友都在學,不甘心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大家在議論五六歲的孩子正是對外界一切都感到新奇,最好玩的時候。你現在要把他關在屋子里,他怎么會受得了呢?
孩子沒有興趣,沒有學習的要求,父母只是管束和強迫,孩子是學不好的。而且時間長了,孩子還會對彈琴反感,以致消極對抗。培養孩子的興趣是最重要的,要讓孩子從心里喜歡。
在這一問題上,我們父母要做到:
1.尊重孩子的個性,別把你的興趣和愛好強加給孩子
這是個性差異使然,很多有所成就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甚至為他規劃的人生走下去,早有“子承父業”“書香門第”之說,而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即使他是你的兒子,也不是你的附屬品,也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他們更希望從家長那里得到認同,家長不要一味地為孩子做決定。
2.不要盲目跟風
現在社會充溢競爭,很多父母看到其他孩子報特色班,害怕自己的孩子掉隊,所以會盲目跟風。孩子在培訓班上心不在焉地聽著自己并不感興趣的課程,為此失去很多自由,但是父母卻無視孩子的心情,對報培訓班樂此不疲。
我們在為孩子報興趣班時要多一些理性,綜合考慮孩子的愛好和興趣班的教學質量,不要盲目地跟從其他人的選擇,在眾多的興趣班廣告前擦亮眼睛,征求自己孩子的意見,只有適合自己孩子的才是最好的,以培養孩子的興趣為主,讓孩子在快樂的培訓中發展自己的喜好。
3.不要有功利心理,允許孩子發生興趣轉移
人的興趣愛好不一定是一成不變的,大人亦是如此,更何況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接觸面的拓寬以及自身社會經驗的加深,他們的興趣也可能發生變化,比如,小時候他喜歡鋼琴,而現在卻對計算機產生興趣,而有些父母,出于功利心理,不能接受孩子的興趣轉移。比如因為當初給孩子買了鋼琴,就不允許孩子的興趣再發生變化了。這些父母可能強迫孩子天天練琴,直到孩子徹底喪失對彈琴的興趣。這種做法并不可取。
其實孩子擁有豐富的興趣對自身發展而言是種提高,父母要鼓勵孩子全面發展自己的興趣,允許孩子的興趣發生轉移。
總的來說,作父母的絕不可以濫用自己的權威,強迫子女做他們所不愿做的事。哪怕是好事,父母的要求是正確的,也只能耐心地開導,絕不能一意孤行,應該尊重孩子的選擇。
上一篇:成年人的放棄都是安靜的
下一篇:我是個馬大哈——根治孩子粗心大意的不良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