捆綁式銷售,不便宜的贈品
如果捆綁銷售的兩件商品中有一件或者兩件不是自己需要的,請不要購買;如果對商品本身不感興趣,僅想得到贈品,即使特別喜歡贈品,也要仔細權衡,謹慎決策;如果商場打折的不是中意的商品,那么請遠離它們。
——消費中的“陷阱”真不少
商家經常會將某兩件或者幾件商品一起銷售,前提是消費者必須以一個固定的價格帶走整套商品,這種銷售策略稱為“捆綁式銷售”。
趙德明是個自行車愛好者,想買一輛山地自行車。他到戶外用品店挑選自行車時,經過各部件性能的考察和總體對比,選中了一輛一千八百多元的自行車。但是這款自行車是和戶外帳篷,以及其他露營裝備打包銷售的,總價超過了五千元。
在店員的解釋下,趙德明了解到單獨買這輛自行車和這套露營裝備的話,價格差不多得七千塊錢,也就是說,自己可以少花兩千塊買到手。想想還是挺劃算的,就買了下來。
兩年過去了,自行車成了趙德明的隨身伴侶,但露營裝備則一直躺在家里的儲物間里。
商家將自行車和露營裝備“捆綁”起來銷售,消費者可以以較低的價格買走整套商品,看上去是有利于消費者的促銷活動。
那么實際情況是怎樣的呢?捆綁銷售是否誘導了消費者的非理性消費?
實際上,趙德明是花五千元買了一輛價值一千八百元的自行車。因為露營設備沒有給他發揮任何價值,所以這次消費的性價比極低,是失敗的。
如果捆綁的商品不是消費者需要的,那么這部分的使用價值其實為零,整套商品的價值就低于價格,這種情況在消費活動中經常碰到。面對這種情況,消費者應該做出取舍,畢竟捆綁的部分產品對自己來說沒有任何用處,不宜購買。
但是有的消費者覺得自己以便宜的價格得到了好幾件商品,非常有成就感而欣然購買。這部分消費者有明顯的貪多而不求精的特征,他們更在乎花錢得到了多少件商品,而不考慮這些商品是否實用。
有時商家還會做一些買贈的促銷活動以吸引消費者的購買,比如買方便面贈鹵蛋,買冰箱贈光波爐,買電壓力鍋贈刀具,買爽膚水贈面膜等。
又到國慶打折促銷的時候了,夏姿興沖沖地和丈夫趕往商城準備血拼一場。打折和促銷的商品還真不少,夏姿看著海報,不知道選哪些好。經過一個下午的“海選”,夏姿終于將購物車塞得滿滿的,有買運動鞋贈送的護膝和襪子,有買方便面贈送的一大堆火腿和鹵蛋,還有買電壓力鍋贈送的廚房刀具套裝,買茶壺贈送的餐具……
看著這一大車贈品,夏姿覺得占了大便宜,心里樂開了花。
據統計,如果某一品牌舉辦買贈活動的話,至少可以增加百分之二十的銷售量。
夏姿確實得到了很多免費的贈品,看上去是占了很大的便宜,得到了實惠,但從長遠來看,很多贈品從來都沒有使用過,沒有發揮價值,實際是浪費了錢財。
另外,打折也是引導人浪費的一種方式,蠱惑消費者,尤其是在購物方面缺乏主見的消費者購買一些用不上的商品。看上去是以比原價格低很多的價格買到了商品,占了便宜,但是買回后卻發現打折買來的商品根本不實用或利用價值不高,最終成為了閑置品。
消費心理學專家建議,消費者應該梳理消費需求,同時要學會借助最簡單的工具即購物需求分析表,來明晰購物行動。
準備一張紙,在出門購物之前將需要的商品按照輕重緩急程度依次列一個清單,同時標注清楚哪些商品是最近急用的,也是此次購物一定要買到的。緊接著列出哪些是十天半個月之內必須采購到的商品,即這一類屬于不太緊急的但是又非有不可的商品。依次類推,逐次排列所要購買商品的優先次序,最后一部分才是一些可有可無或者好玩的裝飾性的小商品。
作為消費者,一方面需要在內心盤點自己的購物需求,另一方面最好使用購物清單列表來進一步完善和規劃購物所要花費的金錢,使每一分錢都花得明明白白,并且“好鋼都使在刀刃上”。
看著便宜、實惠的商品,其實卻是商家暗藏的諸多“陷阱”,此時消費者要睜大眼睛理性判斷,分辨哪些商品是必需的,哪些是可有可無的,從而做出取舍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和浪費。
上一篇:拖延習慣你有嗎
下一篇:攀比心態何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