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說來悲傷的話語
日子過久了,有些事情如期而至,我們卻學會了閃躲。曾經勇敢沖動的我們最先學會的竟然不是珍惜,而是退縮,還美其名曰:成熟。
不知從何時開始,我便不敢再同父母頂撞,不敢再同朋友吵架,不敢再同領導爭論。久而久之,我被“外圓內方”的理論征服,開始做一個溫順的人。這樣做的好處就是,贏得了所有人的認同和尊重,好評如潮。只是,猛然間回頭,卻早已不見了自己。
有些話,不敢再提;有些事,不敢再想;有些情感,不敢再碰。當我們心中迸發出一股熱情,想去付諸實踐時,總有另一個聲音在說:“你已經錯過了年少如花的年紀,這件事已經沒有意義了。”懷著一顆遺憾的心,放棄了許多看起來毫無價值的事情,又獲得了無數好評。
可是,那些跟隨我們而來的美好時光,又怎么會一直等待我們回頭再尋找它呢?它原本帶來了許多歡樂的事情,卻因為被我們看作“沒有價值”而遭到拒絕。我看不到它失望的表情,但我知道自己的內心,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那些說來悲傷的話語,那些說來悲傷的故事,本身并不是悲劇的結果,而悲劇是我們無法再去嘗試。有些話,我們試著不說,開始試著忘記,比如對某某某說的“我愛你”,對某某某說的“對不起”。書中寫道:“當年相知未回首,空嘆年華似水流”,我不敢直視,唯恐那些說來悲傷的話語再被提起。
幸運的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變得勇敢,用勇敢影響更多的人。朋友前些天給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國外有位花甲之年的老人,突然對摩托飆車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周圍的鄰居對他極其不理解,一個患有心臟病、糖尿病的老爺子怎么會想要玩這么危險的飆車?
自從老人決定練習摩托飆車之后,他家周圍就沒安靜過,早上天剛亮就能聽見他圍著小區騎摩托車的聲音。鄰居覺得非常不可思議,這樣做不光干擾其他人休息,而且萬一出現突發事件,誰也擔當不起。唯獨有一個七歲的小男孩,每天都陪他一起玩。
小男孩好奇老人能嘗試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問他:“你為什么不在年輕的時候嘗試摩托飆車,那樣的話你現在就可以享受生活啦,也不至于為了這個理想把身體折騰得快要散架了!”
老頭笑著問道:“哦,貝克,你可能不知道,我在年輕的時候,虛度了許多光陰。”
“虛度光陰?怎么可能?我們每個人都擁有足夠的時間呀。”小男孩不解地問。
“像你這么大的時候,我也是這么想的,可當我為了更好的生活放棄了勇敢,年輕的時光已經離我遠去。貝克,幸運的是,我現在終于理解什么叫做不負此生了,那就是勇敢。”
“就像我敢于爬上那棵梧桐樹一樣勇敢?”貝克指著街邊的梧桐樹說道。
“對,就是那么勇敢。”
“可媽媽說,那樣做是危險的,從那以后我再也不爬了。”
“那可真遺憾,你再也不能從梧桐樹上看風景了。當然,你也可以選擇冒著危險爬上去看風景。”
故事講到這里,讓我想起一句話:“無法預測的命運之途上,總有些青春要辜負,而那些被辜負過的夢想,只要努力,都一定會來得及再次背上人生的行囊。”
我終于懂得了“人生太短,就算再危險,也要勇敢一次”的道理。我想,故事中的小孩子也一定會重新做回勇敢的自己。而我們,是否能不畏懼傷害和失敗,勇敢一次?讓那些不因結局而悲傷的故事,變成精彩的不悔?
上一篇:那么一條大路
下一篇:那奮不顧身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