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精列》原文與賞析
曹 操
厥初生,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終期。
莫不有終期。圣賢不能免,何為懷此憂?
愿螭龍之駕,思想昆侖居。
思想昆侖居。見期于迂怪,志意在蓬萊。
志意在蓬萊。周孔圣徂落,會稽以墳丘。
會稽以墳丘。陶陶誰能度?君子以弗憂。
年之暮奈何,時過時來微。
(《樂府詩集》卷二十六)
“精列” 樂府舊題,屬 《相和歌。相和曲》精,指人的精神靈氣,古時人們認為這是人生命之所系。列同 “裂”,分解。人的精神靈氣分解了,就意味著生命的結束。詩人借此題表達了自己雖已暮年而壯志未酬,欲求長壽而不能的悲涼心情。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年已54歲,他平定了北方的袁紹等豪強后,率大軍乘勝南下,不料于赤壁遭慘敗,以后雖多次攻打?qū)O、劉,均未成功,三國鼎立之勢也逐步形成。這樣,統(tǒng)一四海大業(yè)的宏偉抱負,在詩人有生之年已無望,他不由得發(fā)出“年之暮奈何,時過時來微” 的慨嘆。
這首詩開篇點出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靠天地養(yǎng)育,有其 “初”必有其 “終”,這是任何人都無法逃避的自然規(guī)律?!澳挥薪K期” 的反復,既強調(diào)了詩人對人壽有終結的明確看法,又流露出對人生的留戀,希望長壽的愿望。然而長壽不可能的,因為人間的圣賢都不免一死,何況詩人自己呢!“何為懷此憂?”緊承上句,以反詰句作答,好像不必為此憂愁了,但從詩中后面的內(nèi)容看,此句正是詩人無可奈何的哀嘆,內(nèi)中包含著無限苦悶、悲涼之情。,詩人在現(xiàn)實與理想的矛盾中苦苦尋覓,希望能找到一條超脫之路,由此引后面求仙的內(nèi)容。
從“愿螭龍之駕”到 “志意在蓬萊”,詩人以簡潔直樸的文筆傾吐游仙之感慨。他曾想以黃龍駕車到昆侖仙山居住,修身養(yǎng)性,也曾希望能見到神靈怪異帶他去蓬萊仙山遨游,尋求長壽之藥。無論西方神山,還是東風仙境,都曾是他理想的歸宿。然而,殘酷的現(xiàn)實在詩人心中是不能磨滅的,周公孔圣這樣偉大的人物早已離世而去,自己欲求仙長壽只能是徒勞,由此詩人又一次發(fā)出悲涼的感嘆周孔圣徂落,會稽以墳丘。會稽以墳丘。”
最后四句,詩人回首千古歷史,欲以古代君子自況,不以人生短暫而憂愁,但是詩人仍不能擺脫欲求長壽的強烈愿望 “陶陶誰能度?君子以弗憂。年之暮奈何,時過時來微。”漫長的歲月無情地流逝過,誰又能永世長留呢?心胸豁達的君子不以歲月無情而憂愁,而自己己到暮年,剩余的時光也越來越少了,今后何去何從,詩人欲言又止,無法用語言表達內(nèi)心的苦痛,只好留給讀者去回味。這個結尾確有 “此時無聲勝有聲”之意境。欲求在有生之年完成統(tǒng)一四海的大業(yè)難成,欲求仙長壽只是幻想,欲學君子的豁達又不合心意,一位躊躇滿志,心余力拙的形象躍然紙上,也再次使讀者體會到 “何為懷此憂” 的真正原因。
這首詩以悲涼的情調(diào),對人生有限,生命易盡這個不可克服的自然規(guī)律發(fā)出深沉的哀嘆。全詩以 “憂” 字貫穿全篇,一唱三嘆,愁緒表達得起伏跌宕,使人感到悲涼有余,慷慨不足。詩的語言質(zhì)樸簡約,無浮華的詞藻,時有古風之特色。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答李季蘭》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終南別業(yè)》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