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爾蘇·烏扎拉》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75 彩色片(寬銀幕) 144分鐘
蘇聯(lián)莫斯科電影制片廠攝制
導演:黑澤明 編劇:黑澤明 尤利·納吉賓(取材于弗·阿爾謝尼耶夫的自傳體探險小說《在烏蘇里的邊沿地區(qū)》和《德爾蘇·烏扎拉》)
攝影:中井朝一 尤利·迦恩特曼 費道爾·道勃洛納拉沃夫
主要演員:尤利·索洛明(飾阿爾謝尼耶夫) 馬克西姆·穆恩茹克(飾德爾蘇·烏扎拉)
本片獲1975年莫斯科國際電影節(jié)大獎;1976年美國影藝學院最佳外語片獎
【劇情簡介】
1910年春,俄國軍事探險家阿爾謝尼耶夫重又來到烏蘇里地區(qū)。這里新建一個大村莊,阿爾謝尼耶夫徒勞地尋找著他的朋友德爾蘇的墳墓:三年前這里曾有兩棵大松樹,德爾蘇就埋在兩樹之間。建村莊時所有的樹都被砍掉,阿爾謝尼耶夫再也找不到德爾蘇的墳墓了,他深情地呼喚了一聲“德爾蘇”,沉浸在對往事的回憶中……
1902年,阿爾謝尼耶夫帶領六名士兵到烏蘇里的西科托沃地區(qū)進行調查。那無邊無垠的林海令他神往,他不準隊員射殺野鹿,因為并不缺食物。在一個峽谷他們燃起篝火,阿爾謝尼耶夫記完日記,也與隊員一起入睡。忽然一陣響聲把人們驚醒,黑暗中傳來一個聲音:“不許開槍!俺,是人。”原來這是一個體魄健壯的中年赫哲族獵人,他已一天沒吃東西,跟著探險隊的腳印來到這里。他俄語說得不好,但能讓人聽懂意思。問他年齡他說不清,問他家人情況,他說:“以前,俺、也有老婆、兒子、女兒。都、得天花,死去了。如今,只剩下俺、一個人了……”阿爾謝尼耶夫請他當向導,他說得想想。第二天,德爾蘇一聲不響地走在探險隊前,開始帶路了。德爾蘇像個自然之子,對大自然十分了解。他見到樹皮被削去就知道有人用來修補茅舍屋頂;看到腳印他能說出兩三天前有個中國老人走過,因為年輕人走路腳尖著地,而老年人是腳跟著地。他在剝皮樹附近找到小屋,把大家領去休息。離開前又向阿爾謝尼耶夫要了些米、鹽、火柴,用白樺樹皮包起來,吊在小屋里,還把屋頂修補好,以便日后別人來時能找到食物,不致餓死。他和探險隊員比試槍法,能一槍打斷吊掛瓶子的細繩。下雨時聽到鳥叫,他就知道雨將停止,讓大家收拾行裝出發(fā),果然,幾分鐘太陽就出來了。
一天夜晚,德爾蘇獨自坐在河邊的篝火旁,把食物扔進火里,把酒灑在地上,同時唱著一支憂傷的歌。原來他在這里住過。他老婆、孩子因患天花,連同小屋都被燒掉了。現(xiàn)在他要把食物獻給老婆、孩子,他說那哀鳴的夜鳥就是老婆的靈魂。河邊有堆篝火的殘跡,他說有個中國老人在此睡過覺。次日,大家果然見到一個中國老人靜靜地閉目坐在家門口。德爾蘇說他叫李春平,64歲。他家在天津,40年前因弟弟搶走他老婆,他便來到這里,獨自生活。阿爾謝尼耶夫請他喝茶,李春平非常感激。晚上,阿爾謝尼耶夫想請李春平進屋烤火,但德爾蘇說不要打攪他,他現(xiàn)在非常想家,已經看到了自己的家,他家的院子里鮮花盛開著。清晨李春平來向阿爾謝尼耶夫告別,他要回天津去了。
探險隊的最終目的是調查興凱湖,為此必須通過大片沼澤地。阿爾謝尼耶夫聽從德爾蘇的意思,讓馬匹和部分隊員從陸路先行,自己帶兩個隊員,和德爾蘇乘艘平底船向興凱湖進發(fā)。那天晚霞非常美,但德爾蘇卻憂慮風暴即將來臨。阿爾謝尼耶夫和德爾蘇離船考察。不久后果然狂風大作,湖水上漲,兩人被困在沼澤地中。他們用腳探索,艱難地前進,總算走到了一片野草叢生的干地上。德爾蘇說必須活動,否則會凍死,他提議割草。兩人割了大量的草,德爾蘇在地上鋪了厚厚一層,支上帳篷,用皮衣蓋住兩人身體,再給阿爾謝尼耶夫包上頭,暖暖和和睡了一夜。早晨,風停了,燦爛的陽光照射在皚皚白雪上。他們來到湖岸,找到船上的兩名隊員,動手做了兩個雪橇,在雪地上行進。糧食吃完了,他們受到饑餓的威脅。一個寒冷的月夜,德爾蘇聞到魚香味,又見不遠處有低低的炊煙,斷定附近有烏德海族人正在燒魚。果然,十幾分鐘后他們來到了烏德海人的一間小屋,貪婪地吃上主婦燒的魚。阿爾謝尼耶夫決定第二天到切爾尼戈夫卡,與另外四個隊員會合,然后乘火車去海參崴,他請德爾蘇一同前往,但為德爾蘇所拒,因他住在城里會死掉,他要打獵,要到遠處去找黑貂,他只需要子彈。阿爾謝尼耶夫把剩下的子彈全數(shù)給他。第二天,德爾蘇和大家一起走到鐵路線上,他蹲下來用手摸了一下鐵軌便立即把手縮了回去,喃喃說道:“這個,過去,聽說過,現(xiàn)在,見到了,明白了!”他和探險隊員依依惜別。隨后便消失在山崗那邊,天邊只剩下一輪紅日。
1907年春,阿爾謝尼耶夫率四名射擊手又來到烏蘇里。一天,一個隊員說有個獵人在打聽阿爾謝尼耶夫,果然他就是德爾蘇。五年的歲月使德爾蘇變老了。德爾蘇說他捕到了很多黑貂,掙了很多錢,但錢都讓買賣人給騙走了。他又為探險隊當了向導。一天,他丟了旱煙袋,只好返回尋找,他遺憾地感到自己“不中用了”。他發(fā)現(xiàn)地上有老虎即他稱之為“安巴”的腳印。便大叫安巴不要跟他們走同一條路。林中有許多捉鹿的陷阱,阿爾謝尼耶夫命令把陷阱填平,并將被捉的母鹿放生。在太子河附近的沼澤地,他們發(fā)現(xiàn)被活埋在那里只露出頭來的三個鄂倫春男子,他們把這三人挖了出來,德爾蘇說他們還能被救活。德爾蘇還撿到了破布、子彈殼等物。他判斷說紅胡子土匪搶走了三個女人,把男人活埋。林中走出一隊圍剿紅胡子的中國武裝人員,在德爾蘇的指點下,他們又尋跡追去。
探險隊橫渡大克馬河,平靜的河水突然暴漲,他們的筏子差點被卷入激流,多虧德爾蘇的指揮才轉危為安。一個月夜,林中跳出一只老虎,德爾蘇舉槍射擊,老虎負傷逃走。德爾蘇懊喪不已。在當?shù)厝说恼Z匯中,安巴就是山神爺。德爾蘇打了安巴,預感大難臨頭,此后他就像換了個人,脾氣異常暴躁。一天,他在林中射麝,突然感到既看不清目標,也瞄不準槍。他驚恐地說今后在密林里不能打獵,自己就無法生存了。阿爾謝尼耶夫勸慰他,請他以后到城里去同住。冬天來了。一個夜晚,阿爾謝尼耶夫正朦朧欲睡,忽然聽到狗吠,德爾蘇也以顫抖的聲音在喊他:“長官,快點兒!”他說樹林里又派來了新的安巴,他不能再在密林里生活了,同意跟隨阿爾謝尼耶夫到城里生活。阿爾謝尼耶夫結束了這次探險任務,和德爾蘇一起回到在伯力的家,專門騰出一間屋子給德爾蘇住,但他在這狹小的空間很不習慣。他和阿爾謝尼耶夫的兒子沃瓦相處融洽,他稱沃瓦為“少長官”,送給他熊牙、山貓爪,給他講打獵的故事。他見阿爾謝尼耶夫的妻子安娜付錢給賣水的人,就罵那人:“河里有的是水,你賣水、賺錢、壞人!”他想去打獵,想到街上去支帳篷,在城里都不允許,他覺得自己像呆在一個匣子里。看到安娜花錢買柴禾十分生氣,便跑到公園砍樹,結果被警察抓了起來。阿爾謝尼耶夫把他領回后,他決意要回密林去打獵。臨走時,阿爾謝尼耶夫把一支易于瞄準的新式步槍送給了他。幾天后阿爾謝尼耶夫接到警察分局的電報,說是發(fā)現(xiàn)一具赫哲人的尸體,身上有阿爾謝尼耶夫的名片,故請他去一次。阿爾謝尼耶夫見到了德爾蘇的尸體,但身上卻沒槍:兇手正是看中了德爾蘇的那支新槍才把他殺害的。德爾蘇被埋葬在兩棵西伯利亞大松樹之間的墳墓里。在森林里出生的德爾蘇,又在森林里回歸自然。留給阿爾謝尼耶夫的是永遠的懷念!
【鑒賞】
日本著名導演黑澤明早在拍攝本片前30年就讀了俄國軍事探險家阿爾謝尼耶夫的著作《在烏蘇里的邊沿地區(qū)》和《德爾蘇·烏扎拉》,那時便萌發(fā)了把它們搬上銀幕的愿望。過了10年,他打算把這個愿望付諸實踐。但到北海道看了外景,發(fā)現(xiàn)在北海道的環(huán)境中不可能產生像德爾蘇這樣的人物性格,德爾蘇只能與烏蘇里的密林聯(lián)系在一起,影片只能在俄羅斯的烏蘇里拍,這在當時又不可能,于是只好作罷。黑澤明拍攝本片前已執(zhí)導近30部影片,在這些影片中人與邪惡勢力進行斗爭時常常顯得無能為力,對此黑澤明曾經痛苦得自殺過。后來,他感到應當與人的這種可怕的、無望的精神狀態(tài)告別,他滿懷熱情地想在人的身上呼喚善良的感情,呼喚人性、人道主義,他重又想起了阿爾謝尼耶夫的作品,于是,1971年他去了蘇聯(lián)。黑澤明為本片的攝制花了整整四年功夫。此后很長一個時期,德爾蘇一直活在他的眼前,只有德爾蘇的形象淡出后他才能拍攝新的影片。
黑澤明說:“我拍這部影片是要表現(xiàn)這樣一個人,這個人生活在大自然中,和大自然融成一體,成為大自然的一部分,我認為我們從這個人,也就是從德爾蘇身上能學到很多東西。”黑澤明認為:誰要是破壞、消滅了大自然,也就消滅了自己和自己的未來。通過《德爾蘇·烏扎拉》這部影片,黑澤明呼吁全世界的人愛護大自然,他認為現(xiàn)代文明常常建筑在破壞大自然的基礎上,總有一天,大自然會被破壞得使人無法生存,人類的進步應建筑在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基礎上。這也就是本片的主題思想。
拍攝前黑澤明和蘇聯(lián)劇作家尤·納吉賓各寫了一個文學劇本。結果他們根據(jù)同一作品寫出的劇本竟迥然不同:納吉賓的劇本注重驚險情節(jié),而黑澤明則淡化戲劇性,著重描寫人與大自然。最后,兩人取得了一致意見。本片的節(jié)奏似乎比較徐緩,這是影片深邃的內涵所要求的。黑澤明說,他要讓觀眾有思考的余地。
影片的主人公實際上有三個:阿爾謝尼耶夫、德爾蘇和大自然。阿爾謝尼耶夫系軍人出身,來自城市,受過高等教育,懂得科學知識;德爾蘇是在密林中土生土長的,沒有進入過文明社會,這兩個反差很大的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友誼的基礎是他們對大自然共同的熱愛。阿爾謝尼耶夫以一個軍事家、科學家的身份對烏蘇里的密林、河流、山巒進行科學考察,而德爾蘇對大自然的理解是樸素的,完全憑他的直覺和經驗。他在密林中度過了他的一生,他知道大自然是人的衣食父母,給人以溫暖和棲身之地,人只要摸準了大自然的習性,就能得到它無盡的恩澤。
影片充溢著善與正義的思想,這在阿爾謝尼耶夫身上得到充分體現(xiàn);他阻止探險隊員向鹿群射擊,填平捕鹿的陷阱,并將一頭母鹿放回密林,他請李春平喝茶,還把德爾蘇接到家里養(yǎng)老。影片通過主人公極其具體的行動展現(xiàn)了他們的精神面貌。再如德爾蘇修補茅屋,為后來人準備用物這一行為使阿爾謝尼耶夫深為感動,德爾蘇像大自然一樣純樸。他不知道自己的年齡;不明白那些商人為什么要騙他的錢;見探險隊員把吃剩的肉扔在火里就生氣,因為有“人”來了還可以吃,在他看來,獾、狼、烏鴉、老鼠,周圍的一切都是人;影片成功地通過一件件瑣事展示了德爾蘇博大的胸懷,樸實的感情。德爾蘇看鐵路、碰到冰涼的鐵軌立即把手縮回來這一動作生動地說明他遠離文明社會,從來沒有見過火車;他對城里什么都要花錢買感到非常憤慨,認為水和柴禾都是屬于大自然的,而大自然是無償?shù)囟髻n給人類的。他對事物有他獨特的理解,因為他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阿爾謝尼耶夫與德爾蘇離別五年后,于1907年再次相遇這場戲處理得很生動:兩人隔著灌木叢奔向對方,兩人已到了幾乎可以擁抱的距離了,但他們之間卻橫臥著一株粗大的樹身,他們歡笑著圍著樹身奔跑,彼此相望,但他們的手卻碰不著。他們繞過樹身,總算一起在篝火旁坐了下來。在后景中,四個哥薩克隊員在輕輕地唱著非本地的、遙遠的、草原上的歌,前景中,阿爾謝尼耶夫和德爾蘇在低聲談話,周圍是密林。前景和后景中的人彼此誰也不妨礙誰,他們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樣的:德爾蘇、阿爾謝尼耶夫和密林是融洽和諧的,而那四個新來的哥薩克探險隊員和周圍的自然環(huán)境卻多少有些不協(xié)調。
影片中的激流、狂風、冰雪等場面拍攝得十分真實,使人感受到大自然變幻無窮及其巨大威力。狂風大作的時候,銀幕上的天昏地暗,刺骨的寒風刮得人都站立不穩(wěn)。天邊紅日的畫面也拍得頗為壯觀。黑澤明說影片的三個主人公中最難拍的是大自然,因為它不聽從導演的指揮。
影片生動、具體、富有藝術性地表現(xiàn)了深邃的哲理思想:生于自然又回歸自然的規(guī)律是不可逾越的。當?shù)聽柼K打獵時發(fā)現(xiàn)視力下降、衰老的癥象已悄悄在他身上出現(xiàn)時,阿爾謝尼耶夫明白:德爾蘇的密林生活即將結束了,這一切都是順乎自然的。人與大自然的聯(lián)盟不是田園詩,悲劇不可避免地會發(fā)生。結尾這場戲的處理,如在過去,黑澤明一定會讓阿爾謝尼耶夫因這不公正的悲劇而憤懣、痛苦,對著德爾蘇的尸體表現(xiàn)自己極度的哀傷,但在本片中,他卻把這場戲拍得很平靜:他讓鏡頭緩緩地往上搖,銀幕上出現(xiàn)了小丘,再往上搖,出現(xiàn)了松樹的樹梢,然后是廣闊無垠的密林,這一切,使人意識到自然規(guī)律是不可抗拒的,從大自然、從密林中來的德爾蘇又回到密林,回到大自然中去了。畫面上出現(xiàn)一個中景,阿爾謝尼耶夫在德爾蘇的墳墓上插了一根樹棍,這是德爾蘇常用的那種帶杈的小棍。不到來年春天,它就會被風吹走的,日后的風還會把墳墓的土包也吹走,會帶來新的生活……作為個人,老了,離開這個世界,可能是悲劇,但作為人類,生命仍然在延續(xù);萬物有新陳代謝,但大自然卻是長存的!
上一篇:《開國大典》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忠實的朋友》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