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終南別業》原文與賞析
王 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此詩寫詩人隱居終南別業之勝事。其中“行到水窮處,坐著云起時”二句,一直為人們所稱道,認為是最得理趣的。
“中歲頗好道”一句起得突兀,直抒胸臆。它包含著“少無世俗韻,性本愛丘山”這樣一層意思,傾訴了詩人渴盼出世的宿愿。它為以下諸句張本,而后面的興來、勝事、觀水看云、無還期等句皆從此句討氣。“中歲”正謂不惑之年,詩人恰于“不惑”之年而“頗好道”。意蘊豐足,頗值得玩味。“晚家南山陲”,表現出宿愿最終得以實現的喜悅。而“晚年”又大抵是知天命的人生階段,從不惑到知天命,詩人也最終從頗好道而變為“以禪誦為事”的終南詩佛。因此,以下便暢瀉詩人隱居的喜悅,及“身心相離,理事自如,是何得而不適”的愜意和閑適。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二句寫率然真性和獨覺之趣。“每獨往”、“空自知”都蘊含著無所染著、無所系縛的意思。“每獨往”意在創造一種靜的氛圍,同時在這種氛圍中獲得息妄修心、泯絕無寄的境界。“空自知”表現的則是“借言以會意,意盡無會處”(鳩摩羅什《十喻詩》)的禪理。前者也是止法,后者仍是觀法。“獨往”謂不帶一小童、無一伴侶,不帶不雜念,無一塵染;“空自知”,言在此止觀中所悟之禪理唯天知、地知、佛知、我知也。既是獨往,則所會所悟不得立言以道于他人,唯令他人再行悟會也。
“行到水窮處,坐著云起時”二句一直被認為是最得理趣的名句 (然 《唐語林 ·文學》謂此二句為摩詰盜取 “英華集中詩也”)此為獨行所獲之勝事。此二句含有”一身如云水,悠悠任去來”(《寒山子詩集》附 《豐于禪師奶》)的詩意。因水窮而偶見云起,因觀云起而不覺水窮,此中理趣皆于無意處會之、于無心處得之。水之流轉,如鏡之清明凈徹;人人修心,亦當如是。宗密云: “息滅妄念,念盡即本性圓明如唐拂塵盡鏡明,即物無不極”。佛家亦有 “水觀”之法,云:有佛出世,名為水天,教諸菩薩,修習水觀,入三摩地”( 《楞嚴經》),宋釋文珦 《物外》詩云: “望岳山心靜,臨池水觀成”。“行到水窮處”一句正說水觀之法。云之起滅,幻而又幻,空而復空。觀云亦可觀性,亦可悟禪悟佛。“坐看云起時”既有 “云游恣霞宿”(李益《入華山訪隱者經仙人石壇》)的含義,又有對 “師在白云鄉,名登善法堂 (劉禹錫《送深法師游南岳詩》) 的憧憬。此時此景正是 “棲神紫臺上,縱意白云邊” (梁簡文帝《往虎窟山寺詩》) 的妙境。水窮云起之處皆為佛所,蘇軾詩所謂 “方丈仙人出渺茫,高僧猶愛水云鄉”是也。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則總括全詩。言深居南山,每每獨往,觀水看云之勝事乃林叟日日之所得,故油然生羨,相與談笑而忘返也。此句亦照應首聯之 “晚家南山陲”。山中勝事,其妙無窮,既得出于塵凡,家于此地,自然冀望長此以往,永無重返世俗之期。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精列》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經籍、寓言故事·羅侯羅有女帝釋強求出兵攻占①》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