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波逐流的人》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70 彩色片 120分鐘
意大利瑪利斯公司 法國巴黎瑪朗公司聯合攝制
編導:貝爾納多·貝爾托魯奇(根據莫拉維亞同名小說改編) 攝影:維多里奧·斯托拉羅 主要演員:讓-路易·泰迪尼昂(飾馬爾切洛) 斯苔伐妮婭·桑德雷利(飾朱莉婭) 多米尼克·桑達(飾安娜) 恩佐·達拉肖(飾瓜德里)
【劇情簡介】
30年代中期,意大利法西斯勢力日益猖獗,全國籠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破落貴族子弟馬爾切洛已經34歲了,但尚未娶妻。他的父親住在瘋人院里;母親生活放蕩不羈,家道日益衰落。在亂世中,他需要考慮自己的前途。后來,他終于經墨索里尼的吹鼓手、盲人政治家蒙達納利的介紹,加入了法西斯組織,他自信這是符合潮流之舉。
馬爾切洛同門當戶對的姑娘朱莉婭訂了婚。在結婚之前,他向神父坦白了自己的嚴重罪行:他13歲時,曾開槍打死一個名叫利諾的司機,因為后者企圖雞奸他。
婚后,他帶著妻子到巴黎度蜜月。
在開往巴黎的火車包廂里,朱莉婭親昵地偎倚在丈夫的懷抱里。她向他敘說著,六年前她是如何失身于巴爾布齊律師——父親的好友的。但馬爾切洛顯得心不在焉,因為他在想著自己的心事。原來,到巴黎度蜜月只是個幌子,真正的目的是,執行他參加法西斯組織后的第一個任務,監視他以前的大學老師瓜德里教授。但是,在去巴黎途中的桑列莫站停留時,他又接到了新的指示:干掉教授!在這次行動中,他只須制定計劃,具體執行者是特工人員曼伽涅洛。
馬爾切洛夫婦下榻在巴黎一家中等旅館里。曼伽涅洛像個幽靈,在暗中監視他,令他十分不快,但只能接受,這樣做也是為了順應潮流。
馬爾切洛很快便同瓜德里教授聯系上了。他帶著朱莉婭,登門拜訪教授。教授的妻子安娜出來迎接他們。這是一位金發少婦,長得清麗端秀,立即引起了馬爾切洛的注意。教授直率地問馬爾切洛:一個法西斯分子為什么要來看望他這個反法西斯戰士。馬爾切洛用激動的語調,向教授提起當年他的政治演講給自己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他偽裝的誠意和熱情似乎感動了教授。
當晚,在巴黎一家中國餐館里,瓜德里夫婦同馬爾切洛夫婦在用餐。馬爾切洛從談話中得知,教授第二天一早動身到自家的薩沃亞別墅去,而安娜因故要推遲幾天離開巴黎。
在他們談話的過程中,曼伽涅洛一個人坐在離他們不遠的一張餐桌旁,邊吃邊注視著他們。
兩位婦女無拘無束地說笑著,隨后,進入舞池,翩翩起舞;兩個男人坐在舞池邊的小桌旁,神情嚴肅地交談著。教授希望馬爾切洛醒悟過來,回到人民的一邊,馬爾切洛則沉默不語。稍許,他裝出要找朱莉婭的樣子,急急向人群走去。
他走到一邊,將“教授明晨動身”的消息悄悄地告訴了佯裝看跳舞的曼伽涅洛。
教授請朱莉婭跳舞,馬爾切洛同安娜也結成一對,兩人邊跳邊低聲交談,十分親熱。
翌日清晨,特工人員報告馬爾切洛:“安娜同教授一起走了。”他大吃一驚,要曼伽涅洛加快車速,追趕他們。但曼伽涅洛提醒他:他救不了安娜,因為他們不能留下目擊者。
巴黎市郊,白雪皚皚。教授駕車行馳在公路上,安娜坐在他的身旁。突然,她從后視鏡里看到有一輛車在尾隨他們。在后面一輛車里,馬爾切洛同樣心緒不寧。曼伽涅洛告訴他,打手已埋伏在附近。
一輛汽車停在公路中間,擋住了教授的去路。他走下汽車,突然間,幾個彪形大漢從樹林里竄了出來,一齊上前,將他殺害。安娜哭喊著朝后面一輛車跑去。她發現馬爾切洛端坐車內,便乞求他救她,但他兩眼直視前方,冷漠得像一具蠟像。
她朝樹林里跑去,匪徒朝她連開數槍。安娜應聲倒地,血染紅了她身邊的白雪,慢慢地滲進大地。
1944年5月,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羅馬人歡呼著跑上街頭,將墨索里尼的頭像摔倒在地。馬爾切洛也跑到大街上。他看見盲人蒙達納利站在街邊,便走到他跟前,輕蔑地扯下他胸前的法西斯徽章,在他看來,反法西斯又是最符合潮流之舉。
馬爾切洛轉身朝一個正在跟人講話的男子走去。這人原來就是他少年時代開槍打過的司機利諾。他當時只是受傷而并沒有死。
馬爾切洛大聲喊了起來:
“利諾是法西斯分子!是他殺害了瓜德里教授夫婦!”
他又指著蒙達納利喊道:“蒙達納利是法西斯分子!”
馬爾切洛看到了一個政權的垮臺,可是他并沒有停止作為告密者的任務。只是當今已不必暗中密告,而可以高聲喊叫了。他又要隨波逐流,去投新政權的機了。
【鑒賞】
影片的原片名“conformista”源自英語,系指皈依英國圣公會教派者;以后,這個詞傳為法語和意大利語后,逐漸演變為意指那種自命循規蹈矩、隨大流的正統主義者。
影片《隨波逐流的人》是導演貝爾托魯奇根據意大利著名作家莫拉維亞的同名小說改編的。
莫拉維亞這部政治色彩較濃的小說的出現,是同60年代中期以后在國際上出現的一些政治事件分不開的。(當時出現了許多事件,包括匈牙利事件,捷克斯洛伐克事件以及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和隨后在意大利和法國國內出現的極左思潮。)這使許多人,尤其是知識分子的原有價值觀念產生了變化。70年代初,意大利電影中出現了一批揭露社會現實和揭示人物的社會心理的政治影片。貝爾托魯奇所表現的正是一個陷入思想危機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他實際上是個政治上的投機分子,卻不時以“順應時代發展趨勢”來作自我辯解。
在影片中,貝爾托魯奇盡管把故事背景置于30年代意大利法西斯統治時期,但影片的內容本身卻含有強烈的影射當前現實的意義。30年代是意大利法西斯統治取得鞏固后的“鼎盛”時期,法西斯政權通過高壓政策在國內經濟發展中取得的某些成就,既使墨索里尼進一步目空一切,加緊與德國納粹勾結,也使一部分知識分子誤認為法西斯統治已成為時代主流,而無視對抗法西斯的力量的實際存在及其所進行的正義斗爭。許多人為了自身目的決定隨法西斯的“大流”,甚至準備“把靈魂出賣給魔鬼”。馬爾切洛就是這樣一種知識分子:他為了擺脫家庭和精神困境,把自己的靈魂賣給法西斯;他把法西斯的指令當作法律來執行;他不再顧及道德,不僅出賣自己的老師,還把老師的妻子安娜加以占有;他可以對自己的妻子曾遭人糟踏無動于衷,因為在他的心目中,不論是肉體上或政治上的貞潔都無關緊要;他可以冷漠地配合法西斯暗殺自己的老師,也可以看著他在血泊中死去,但是,一旦法西斯垮臺,他又能夠抓住時機,搖身一變,成為“勇敢的”反法西斯者,甚至敢于公開揭露法西斯分子,這比他在法西斯時期只敢于告密又“進了一步”。
從表面上看,貝爾托魯奇似乎試圖從階級觀點去分析馬爾切洛的性格及其政治上的投機性,他在馬爾切洛的家庭出身及其父母的秉性行為方面,費了不少筆墨,以便說明馬爾切洛的政治表現均有其階級烙印。但是,一旦深看,就會發現,貝爾托魯奇的基點還是人性論;他始終把馬爾切洛的所作所為視為人性的自然表現:馬爾切洛先是為了自己的生活困境而投靠法西斯,后來是為了生理上的欲望而勾引教授的漂亮妻子,最后在法西斯垮臺時,他為了生存而搖身一變,成了反法西斯的勇敢分子。貝爾托魯奇在整部影片中主要是從“生物學的人”和“生存的本能”這個角度去分析馬爾切洛的所作所為,把他表現為一個只是受本能驅使的“人”,這自然降低了影片的政治意義。
在影片中,貝爾托魯奇是以一種蔑視和嘲諷的態度去表現馬爾切洛的,特別是最后一場戲:當馬爾切洛在法西斯垮臺之日當眾狂叫“蒙達納利是法西斯分子!”時,他的行徑引人恥笑,因為蒙達納利原是把馬爾切洛領進法西斯組織的人。馬爾切洛的這一舉動也可能被視為狂人之舉,因為影片在此前已經暗示馬爾切洛有著神經病的遺傳基因;他父親是精神病患者,他母親又是個嗜毒者。
這也正好說明,貝爾托魯奇在這里所運用的手法跟他的其他影片有共通之處,那就是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運用。弗洛伊德認為生命就意味著“本能的目標在欲恢復事物的較早期狀態”。這個目標被弗洛伊德稱為“復歸的強迫性”,也就是說,生命只是某種循環,開始與結尾是相接的,無區別的,相混的,根據這一點,馬爾切洛最初投靠法西斯與他最后高喊反法西斯原本是一碼事,他的結尾正是他開端的必然結果,其間原無開端與結尾,他只不過是完成了一次循環;再如教授被法西斯特務殺害后,馬爾切洛曾產生拯救安娜、讓她免于一死的念頭,按照弗洛伊德的學說,這一閃念不能理解為馬爾切洛身上的“人性復歸”或是人所共有的“惻隱之心”,而只能看成是馬爾切洛的潛意識表現,因為他與安娜有過某種不尋常的性關系。正是這種肉體關系使他產生過救下安娜的念頭,以便繼續滿足自己的欲望。這原是一種潛意識流露,因此,當特務指出,他們不能留下目擊者時,他立即放棄這救人的念頭也就是必然的了。
對這部影片,意大利影評界曾給予一定的重視。例如著名影評家隆多里尼就曾指出,“《隨波逐流的人》不僅是一部精神分析影片,它同時也是這樣一代人的故事:他們在1968年時滿腔熱情,到了以后卻心灰意懶,從此在批判現實過程中就再也找不到正確的出路。”隆多里尼是結合意大利總的政治發展趨勢去看這部影片的,他這段話似乎在給人們作一些必要的提醒和啟示。
上一篇:《阿飛正傳》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青春殘酷物語》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