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枉隨長生術(shù)》原文與賞析
王梵志
枉隨長生術(shù),金剛不壞身。
俱傷生死苦,誰免涅槃因。
精魂歸寂滅,骨肉化灰塵。
釋老猶自去,何況迷遇人。
這是一首從有生必有死的自然變化規(guī)律,批駁道家長生不死和釋氏不生不滅等虛妄邪說的詩作,表現(xiàn)出詩人非佛非道的思想情趣,亦頗有特色。
開頭兩句:“枉隨長生術(shù),金剛不壞身。”前句言道教。“長生術(shù)”,即道家所謂長生不死的法術(shù),本為怪誕之說。《貞觀政要·慎所好》云:“神仙事本為虛妄,空有其名。秦始皇非分愛好,為方士所詐,乃遣童男童女數(shù)千人,隨其入海求神。方士避秦苛虐,因留不歸,始皇猶海側(cè)踟躇以待之,還至沙丘而死。漢武帝為求神仙,乃將女嫁道術(shù)之人,事既無驗,便行誅戮。據(jù)此二事,神仙不煩妄求也。”《資治通鑒·唐高宗紀》云:顯慶二年,“王玄策之破天竺也,得方士那邏邇婆婆寐以歸,自言有長生之術(shù),太宗頗信之,深加禮敬,便合長生藥。發(fā)使四方求奇藥異石,又發(fā)使詣婆羅門諸國采藥。其言率皆迂誕無實,茍欲以延歲月。既然長生術(shù)”被視為“迂誕無實”,“不煩妄術(shù)”,故而詩云“枉隨”。后句指佛教。“金剛”,本指金剛石,又以其至堅,而用以形容能壞物而物不能壞者。《涅槃經(jīng)·金剛身品》:“如來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壞身,金剛之身,非雜食身,即是法身。”《法苑珠林》卷七三: “我從如來所聞,佛身金剛不壞,今者何為木槍所刺耶?”梵志詩即以如來法身不生不滅,喻為 “金剛不壞身”。這兩句詩說何必要徒勞無益地追尋長生不死之法術(shù)和金剛不壞之身呢! 表現(xiàn)出對佛道思想的輕蔑和不滿。
中間四句,敘寫生死同在,死亡乃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現(xiàn)象。”俱傷生死苦,誰免涅槃因”。“涅槃”亦你 “泥恒”,梵語的音譯,義譯為滅度。佛教謂脫離一切生死輪回的煩惱,進入自由無礙的境界為涅槃,亦稱僧人之死為涅槃。涅槃因,本指導致涅槃境界之修行,這里用作死亡的代稱。詩人意即是說人們同樣都會感覺到生死之苦的傷痛,但誰又能免除一死。以下二句 “精魂歸寂滅,內(nèi)肉化灰塵”意思更近一層,是說人死之后,其靈魂歸于寂滅,長此以往,骨肉也要化為灰塵的。可見,人死物滅,亦無須害怕,與前述“長生之術(shù)”,金鍘之身”適成鮮明的對照。
最后兩句 “釋老猶自去,保況迷愚人”。此為詩人所發(fā)的感嘆,釋門道家尚且不可避免一死,更何況昧于佛道的凡夫俗子呢?這與敦煌歌辭 〔法體十二時〕 所云 “釋迦猶自入涅槃,豈有凡夫得長在?“如出一轍。亦可見梵志之作正代表著社會思潮中輕佛毀道的思想傾向,讀來猶覺可貴也。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杳杳寒山道》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夢游仙》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