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籍、寓言故事·水泡花鬘》原文與賞析
昔有國王女,為王所愛,未曾離目。時天降雨,水上有泡。女見水泡,意甚敬愛。女白王言: “我欲得水上泡,以為頭華鬘。”王告女曰:“今水上泡不可護持,云何得取以為花鬘!”女白王言: “說不得者,我當自殺。”王聞女語,尋召巧師而告之曰:“汝等奇巧,靡事不通。速取水泡,與我女作鬘。若不爾者,當斬汝等!”巧師白王:“我等不堪取泡作鬘”其中有一老匠,自占堪能取泡,即前白王: “我能取泡,與王作鬘。”王甚歡喜,即告女曰:“今有一人堪任作鬘,汝可自往躬自瞻視。”女隨王語,在外瞻視。時彼老匠白王女言:“我素不別水泡好丑,伏愿王女躬自取泡,我當作鬘。”女尋取泡,隨手破壞,不能得之。如是終日,竟不得泡。女自疲厭而舍之去。女白王言:“水泡虛偽,不可久停,愿王與我作紫金鬘,終日竟夜無有枯萎。”
此篇選自姚秦·竺佛念所譯的《出曜經》。
這是一個譬喻故事。通過國王女硬要做“水泡花鬘”,但終不能得水泡一事,說明了一個道理:水泡虛偽,不可久停。
此篇所蘊含的主要佛家之理就是佛教三法印之一——諸行無常。
佛教宣傳“諸行無常”,認為:世間一切有為法,皆是生、異、滅三相,演變相續,故是無常,不得永恒常住。這主要體現在二個方面: (一)三世遷流不住,所以無常;(二)諸法因緣相生,所以無常。
佛教講三世,即過去、現在、未來。這是用于因果輪回,指個體一生的存在時間。在這樣的時間的遷流中,無常有一期無常和念念無常二種。一期無常是指一切事物在某一期間內,遷流轉變,不斷代謝,而最后歸于壞滅。人的生、老、病、死,物的生、住、異、滅,世界的成、住、壞、空雖經歷的時間有長有短,但都是一期無常的顯露。而這“一期無常”之中,又包含了“念念無常”。“念”就是“剎那”,表示極短暫的時間。佛家認為:事物在剎那中都包含了生、住、異、滅的無常。也就是說,事物在沒有壞滅之前,剎那剎那,念念之間,都是遷流不息,不得停住。如僅從人來說,人有生、老、病、死,但生前仍有生命體,死后又轉化為其他生命體,相續不絕。這就是“三世遷流不住”。
諸法因緣無常指的是: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而有的,因緣離散則消滅,故因緣法是生滅法,以有生即有變,有變即有滅。從這種前滅后生的嬗替中,可知因緣所生法是無常的。
佛教在這二者的基礎上,建立了“諸行無常”之法印,趣入空義的深理,目的是使學佛者,不貪戀五欲,空去煩惱,向善行善。
佛經中用以喻“諸行無常”的事物很多,如石火風燈、逝波殘照、露花電影,另外,還有最常見的就是本篇提到的“水泡”,或曰“水上泡”。如《維摩詰經·觀眾生品》曰:“如智者見水中月。……如水聚沫,如水上泡。”《仁王經》卷中曰:“諸法緣成,蘊處界法,如水上泡。”又《法華經·隨喜功德品》曰:“涅槃真實法,世皆不牢固,如水沫泡焰。”佛教就是用這些形像的比喻來說明:包括人類在內的世間一切事物都是一種流,一切事物都只在永恒的流動中存在,猶如水泡,處于瞬息即變的過程之中一樣。只有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才能設法跳出人生的痛苦,追求寂滅的涅槃境界。
佛經故事的創作者巧妙地通過一個完整的民間寓言故事來說明了這一道理。國于女見到美麗的水上泡,非常喜歡,幻想用此來作花鬘。水泡無法取得,這是人人皆知的簡單道理,但王女卻為貪欲,愚癡所執,硬要水泡,以死相脅。而國王只因鐘愛女兒,卻也硬違逆常理,讓巧師們為其女取泡作鬘。一位聰明的老工匠巧設一計,讓王女自己去取水泡,以親身歷踐使她明白了“水泡虛偽,不可久停”的道理。這實在是佛教譬喻文學中的精品。
正如此篇,佛典運用譬喻,當然是為闡明佛教義理服務。但這種譬哈本身的客觀意義,以及它們在表現上的文學價值,卻是不可否認,而且值得借鑒的。
按照作者的用意,這里的水泡是用來喻“諸行無常”之“空”理的。但水泡不可取卻也是雖簡單,然又實實在在的真理。不要去幻想,不要去硬求那虛偽無實的東西就是它的客觀意義,而這本身就有相當教育意義的。從文學上的價值說全篇圍繞一個“水泡”而巧妙地展開故事,王女的愚癡,國王的執妄、巧匠的機智,都表現得十分貼切,在娓娓的敘說之后,告訴了人們一個實實在在的道理。因為通過這樣生動的寓言故事的形式,又運用了如此形象的譬喻的藝術手法,人們在對一種藝術欣賞中達到了對真理的折服,這無疑比那些枯燥的說教要高明得多,這正是佛教文學作品中譬喻寓言故事的藝術魅力所在。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武夷沖祐宮》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永明延壽禪師偈語》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