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文學·威廉·杰拉爾德·戈爾丁·蠅王》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作者簡介 威廉·杰拉爾德·戈爾丁(1911— ),英國小說家。1911年9月19日生于康沃爾。戈爾丁的父系數輩以教書為業,他的父親亞歷克·戈爾丁也是一位有名的教師。在這個典型的英國中產階級家庭里,威廉·戈爾丁度過了寧靜而孤單的童年。由于外出時永遠有父母或保姆相伴,戈爾丁在上小學前沒有結識過家庭成員之外的任何人。他很小就開始讀書,卻不擅長數學。他自己曾回憶,童年時他喜愛文學,“象集郵或采鳥蛋那樣搜集詞匯”。他熟讀所有兒童文學,包括古希臘至現代的一切童話故事。12歲時,戈爾丁開始動手嘗試小說創作,計劃寫一部關于工會運動史的長篇巨著,可惜這部書沒有完成。他在父親任教的馬爾波羅中學畢業后,進入牛津的布拉斯諾斯學院攻讀理科。兩年之后,戈爾丁終于發現理科不是他所喜愛的專業,轉而攻讀英國文學。他悉心研究盎格魯—撒克遜時代的歷史,這段學習對他后來的文學創作影響很大。1935年,戈爾丁大學畢業,獲得英文學士學位和一份教學許可證。在畢業的前一年,他出版了一本題為 《詩集》的小冊子,其中顯示了他的寫作才華。畢業后他做了4年社會工作,從事包括寫作、表演和為小劇院當導演在內的各種工作。1939年,戈爾丁步父輩的后塵,成為一名英語及哲學教師。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打破了戈爾丁的平靜生活。他以中尉軍銜加入英國皇家海軍,直接參戰,直到1945年方返回原校,繼續從事教學工作,同時開始進行小說創作。迄今為止,戈爾丁已創作10余部長篇小說,1983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內容概要 《蠅王》 這部長篇小說是以一群少年為主角的寓言故事。小說是這樣開頭的: “一個金發男孩從最后幾英尺的巖壁上滑溜下來,開始小心翼翼地找條道兒奔向環礁湖。盡管他已脫掉校服式的毛線衫,這會兒提在手里任其飄搖,灰色的襯衫卻仍然粘在身上,頭發也濕漉漉地貼在前額。在他周圍,一條狹長的斷層巖直插林莽深處,一切都沐浴在陽光之中。” 這段文字提供了時間、地點和人物,引出了以金發男孩為主角、在這荒涼小島上演出的一場人性的悲劇。金發男孩叫拉爾夫,他剛剛與綽號叫“豬仔”的胖孩子相遇,他們互相交換著信息,得知帶隊的大人已經下落不明,駕駛員也不見了。小胖子說: “剛才我們遭到襲擊了! ” “我們往下降落的時候,我從一個窗口朝外面瞅了一下,瞧見飛機上別處都呼呼地冒火啦。”善于觀察的小胖子指著斷層巖地又說: “這就是機艙擦過去的時候弄出來的。”他接著向拉爾夫解釋: 暴風雨把飛機卷出海,很多人可能還在機艙里。他們決定,既然沒有大人了,他倆應當召集島上的孩子,并列出名單來。小胖子發現一支漂亮的螺號,便請拉爾夫吹響它,來召集島上的人。果然,拉爾夫一吹響螺號,便陸陸續續走來了一群孩子,小的才5、6歲,大的也不過13、14歲。小胖子開始詢問他們的名字。這時,在沙灘的一邊,出現了一支隊伍。這是一隊男孩子,頭上戴著四四方方的黑帽子,身上罩著黑斗篷,斗篷的左胸部掛著一個長長的銀十字架。領隊的男孩喊著口令站住,詢問是誰在吹號,是不是有船來接他們了。原來這是一支唱詩班,領隊的人叫杰克·麥利杜。大家首先選舉領導。拉爾夫以多數票當選。杰克仍負責唱詩班。拉爾夫決定先去查看一下這是不是一塊陸地,然后商量營救眾人的辦法。拉爾夫、杰克和聰明的西門去查看地勢。他們首先發現了野豬的痕跡,又發現他們所處的不是陸地,而是一個呈船形的島嶼。最后,他們看到了飛機墜落的現場。拉爾夫說,這是一個荒島,沒有炊煙,也沒有船;杰克喊道他們可以去打獵、捉動物。3個人完成了勘查任務,回到當初開會的石臺。拉爾夫向大家報告了勘查結果。從他的介紹中,孩子們才明白,他們的飛機是被擊中的,他們也許要在這個島上呆很長時間。讀者從孩子們的交談中得知,這群孩子是英國女王的子民,他們的國家正在經歷一場戰爭。孩子們為了得到營救,決定集體去拾柴,生起信號篝火,他們還發現了一條小溪,可以洗澡; 有果樹,可以摘果子吃;還有野豬,沒準兒可以逮住一兩只解解饞。幾天過去了。拉爾夫與杰克發生了爭執。拉爾夫想讓大孩子們集中力量蓋幾個窩棚,杰克卻把人拉走上山打野豬。篝火是為了大家得到營救而點燃的,也因人力不足而幾乎熄滅。年幼的孩子們不知道憂愁,他們在樹林中摘果子吃,在海灘上玩耍。當然,有的時候大孩子會欺負他們,但是,文明世界的約束此時尚在發生作用,大孩子們還受到一定的道義制約。杰克在一心一意地打野豬,他還為自己涂了花臉,認為這會讓人眼花繚亂,有助于狩獵成功。幾乎與此同時,拉爾夫發現在地平線上有一小團濃密的煙,下邊還有一個黑點點,可能是船的煙囪。他極為興奮,自語道:“他們會看見我們的煙。”拉爾夫開始向山上跑去,想看到篝火燒得怎樣,是不是能夠放出濃煙來。很快他們就看到了:篝火熄滅了,沒有一絲煙,值班的人全走了。西門和豬仔都哭泣起來,拉爾夫氣得滿臉通紅。正在這時,他們聽到“殺掉豬。割喉嚨。放掉血”的歌聲,并看到杰克領著一隊人過來。他們打到了一頭野豬,正在高度的興奮情緒中。拉爾夫和杰克發生了激烈的沖突。但是杰克獵到的豬肉人人都想吃,連拉爾夫也經受不住引誘而讓了步,這使杰克趾高氣揚,驕橫地說: “是我給你們搞到的肉! ”嫉妒忿懣的拉爾夫決定馬上到石臺上召開大會。拉爾夫作為領袖,再次要求大家做事要有規矩: “石頭堆做廁所; 看住火,冒煙作信號;不要從山上取火,把吃的拿上山去。”有人提出山上有怪獸,這引起會場上一陣混亂。大家爭著搶著要螺號,都想有一個發言的機會。杰克卻破壞規矩,大喊大叫: “讓規矩見鬼去吧! 我們才是強大的——我們打獵!”這時,幾個懂事的孩子開始向往有秩序的文明世界,盼望有大人快來救他們。孩子們在不安中入睡。睡眠中他們漏掉了一個重要的場面,在島的上空發生了空戰,一名飛機駕駛員從爆炸的座機中乘降落傘來到島上,可惜他已經中彈身亡了。雙胞胎正在篝火旁守夜,在風中一會漲鼓一會呼呼作響的降落傘被他們認作白天時大家談到的怪獸,兩人大驚失色。發現怪獸的消息使所有的孩子們都深感不安。拉爾夫提醒大家不要一心只想怪獸,要緊的是要馬上重新燃起篝火。西門心中也有疑惑,覺得雙胞胎說的不是怪獸、它有爪子,卻沒有留下足跡,而且還追不上雙胞胎; 聽上去它更象個病人。為了尋找怪獸,杰克發現了一處可造堡壘的好地方,這使他和拉爾夫之間的沖突愈加劇烈:他要帶領獵手們造堡壘,不再聽從拉爾夫的指揮。拉爾夫與杰克之間的公開分裂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 大一點的孩子都加入了杰克一伙,生火的工作無法進行。唱詩班的孩子們,成了殺動物的獵手,并且殘酷地殺死了一頭母豬。杰克還割下豬頭給怪獸當祭品。一群蒼蠅圍住豬頭,形成了一個蠅團,仿佛是只“蠅王”。西門生了病,卻發現了“怪獸”實為降落傘與死人,他去報信,卻被杰克手下的人在狂歡中打死。杰克為了搞到火種,夜里去偷小胖子的眼鏡,小胖子等人去要眼鏡,卻被石頭砸死,螺號也在亂戰中粉碎了。杰克還要繼續追殺拉爾夫,身已帶傷的拉爾夫拼命地逃命,就在他走投無路的危急時刻,一位海軍軍官突然出現在他的面前: 皇家海軍的軍艦來營救孩子們了。
作品鑒賞《蠅王》是一部寓言式小說。它以《珊瑚島》(1857)為小說的外在形式,講述一群男孩在年代不明的某個時間,由于原子戰爭的爆發而撤離本土,不料卻在飛行途中出了事故。飛機被擊中,機上的大人全部遇難,活下來的孩子們只好組織起來,為了自救而生火、蓋窩棚、打獵。不幸的是,人性的惡劣很快就把脆弱的文明秩序拋在了一邊。誠實的拉爾夫被野蠻的杰克所取代,象征文明的唱詩班成了涂成花臉的原始狩獵者,智慧的西門和理智的小胖死于殘酷的野性沖動之下……在《蠅王》的結尾處,一位海軍軍官曾對杰克一伙追殺拉爾夫發生誤解,他認為孩子們的表演真不錯,“就象《珊瑚島》里寫的一樣。”很明顯,作者用心良苦,在以這種似是而非的手法嘲諷現代文明與戰爭。戈爾丁自己就曾這樣說明: “那位軍官打斷了一場人對人的追殺,打算把這些孩子們帶到軍艦上,離開這個島嶼; 可是這艘軍艦很快就要以同樣毫不寬容的方式去追擊它的敵人。有誰能來拯救這些成年人和這艘軍艦呢? ” 《蠅王》 的寓意還體現在那個由一團蒼蠅所組成的“蠅王”上。西門在被打死之前,曾與“蠅王”有一段對話。蠅王說: “真可笑,居然以為怪獸是你們可以追捕和殺死的東西!你知道我是你的一部分吧? 而且分不開,分不開,分不開! ”這個被杰克拿來祭獸的豬頭,從表面上講代表了原始的禮儀,象征唱詩班的孩子們由敬畏文明轉向崇尚武力;從深層意義上看,則體現了人性中惡的一面,是對天真與邪惡發出的質疑。書中的象征十分豐富。蠅王還代表撒旦,象征宙斯(“蠅與死亡之神”)和酒神巴克斯一狄俄尼索斯。書中人物也頗有象征性。西門是個先知先覺式人物,他曾告訴拉爾夫“你能回家”,拉爾夫果然大難不死;他要向人們報信,卻遭殺害,又象征了基督受難。杰克心狠手毒,充滿權欲,頗象魔鬼的化身。《蠅王》的語言頗有特色。它是現實主義的,但簡潔、犀利、深刻,十分生動而有表現力。戈爾丁寫拉爾夫回憶和平寧靜的生活: 冬天,在別墅里,“能夠看見每片雪花落地以后融化的濕點,然后可以看見第一片落地而不化的雪花,瞅著整片土地變為白色。的冷話,可以進屋從窗口看外面,目光掠過擦得锃亮的銅水壺和繪著小藍人兒的碟子。”他寫杰克一伙追捕野豬: “母豬東倒西歪地跑到一塊空地上,那里長著鮮艷的花朵,蝴蝶雙雙起舞,天悶熱得一絲風都沒有,這時獵手們就在母豬的后面。”戈爾丁對景物、行動的描寫總是靜中有動,動靜結合,并善于用對立的事物互相襯托,突出主題。他對創作這樣下定義:“……如果我的看法和其他人對事物的看法一樣,就沒有寫作的必要了。”可見戈爾丁是要通過創作來傳達他對社會及人性的獨到看法。《蠅王》這部小說后來被譽為“現代經典”,然而它的出版經歷卻是十分曲折的。戈爾丁曾將書稿送給21家出版商,均遭拒絕; 后來由著名的費伯與費伯出版公司接受出版,這部佳作方得以問世。
上一篇:《墨西哥文學·奧·帕斯·太陽石》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下一篇:《法國文學·娜塔麗·薩羅特·行星儀》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