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戲劇·席方平》原文與賞析
蒲松齡
席方平,東安人。其父名廉,性戇拙。因與里中羊富室有郄,羊先死;數(shù)年,廉病垂危,謂人曰:“羊某今賄囑冥使搒我矣。”俄而身赤腫,號呼遂死。席慘怛不食,曰:“我父樸訥,今見凌于強鬼;我將赴冥,代伸冤氣矣。”自此不復(fù)言,時坐時立,狀類癡,蓋魂已離舍。席覺初出門,莫知所往,但見路有行人,但問城邑。少選,入城。其父已收獄中。至獄門,遙見父臥檐下,似甚狼狽。舉目見子,潸然流涕,曰:“獄吏悉受賕囑,日夜搒掠,脛股摧殘甚矣!”席怒,大罵獄吏:“父如有罪,自有王章,豈汝等死魅所能操耶!”遂出,寫狀。趨城隍早衙,喊冤投之。羊懼,內(nèi)外賄通,始出質(zhì)理。城隍以所告無據(jù),頗不直席。席憤氣無伸,冥行百余里,至郡,以官役私狀,告諸郡司。遲至半月,始得質(zhì)理。郡司撲席,仍批城隍赴案。席至邑,備受械梏,慘冤不能自舒。城隍恐其再訟,遣役押送歸家。役至門辭去。席不肯入,遁赴冥府,訴郡邑之酷貪。冥王立拘質(zhì)對。二官密遣腹心與席關(guān)說,許以千金。席不聽。過數(shù)日,逆旅主人告曰:“君負(fù)氣已甚,官府求和而執(zhí)不從,今聞于王前各有函進,恐殆矣。”席猶未信。俄有皂衣人喚入。升堂,見冥王有怒色,不容置詞,命笞二十。席厲聲問:“小人何罪?”冥王漠若不聞。席受笞,喊曰:“受笞允當(dāng),誰教我無錢也!”冥王益怒,命置火床。兩鬼 席下,見東墀有鐵床,熾火床下,床面通赤。鬼脫席衣,掬置其上,反復(fù)揉捺之。痛極,骨肉焦黑,苦不得死。約一時許,鬼曰:“可矣。”遂扶起,促使下床著衣,猶幸跛而能行。復(fù)至堂上,冥王問:“敢再訟乎?”席曰:“大冤未伸,寸心不死,若言不訟,是欺王也。必訟!”王曰:“訟何詞?”席曰:“身所受者,皆言之耳。”冥王又怒,命以鋸解其體。二鬼拉去,見立木高八九尺許,有木板二,仰置其上,上下凝血模糊。方將就縛,忽堂上大呼“席某”,二鬼即復(fù)押回。冥王又問:“尚敢訟否?”答曰:“必訟!”冥王命捉去速解。既下,鬼乃以二板夾席,縛木上。鋸方下,覺頂腦漸辟,痛不可忍,顧亦忍而不號。聞鬼曰:“壯哉此漢!”鋸隆隆然尋至胸下。又聞一鬼云:“此人大孝無辜,鋸令稍偏,勿損其心。”遂覺鋸鋒曲折而下,其痛倍苦。俄頃,半身辟矣。板解,兩身俱仆。鬼上堂大聲以報。堂上傳呼,令合身來見。二鬼即推令復(fù)合,曳使行。席覺鋸縫一道,痛欲復(fù)裂,半步而踣。一鬼于腰間出絲帶一條授之,曰:“贈此以報汝孝。”受而束之,一身頓健,殊無少苦。遂升堂而伏。冥王復(fù)問如前;席恐再罹酷毒,便答:“不訟矣。”冥王立命送還陽界。隸率出北門,指示歸途,反身遂去。席念陰曹之昧暗尤甚于陽間,奈無路可達(dá)帝聽。世傳灌口二郎為帝勛戚,其神聰明正直,訴之當(dāng)有靈異。竊喜二隸已去,遂轉(zhuǎn)身南向。奔馳間,有二人追至,曰:“王疑汝不歸,今果然矣。” 回復(fù)見冥王。竊疑冥王益怒,禍必更慘;而王殊無厲容,謂席曰:“汝志誠孝。但汝父冤,我已為若雪之矣。今已往生富貴家,何用汝鳴呼為。今送汝歸,予以千金之產(chǎn)、期頤之壽,于愿足乎?”乃注籍中,嵌以巨印,使親視之。席謝而下。鬼與俱出,至途,驅(qū)而罵曰:“奸猾賊!頻頻反復(fù),使人奔波欲死!再犯,當(dāng)捉入大磨中,細(xì)細(xì)研之!”席張目叱曰:“鬼子胡為者!我性耐馬鋸,不耐撻楚。請反見王,王如令我自歸,亦復(fù)何勞相送。”乃返奔。二鬼懼,溫語勸回。席故蹇緩,行數(shù)步,輒憩路側(cè)。鬼含怒不敢復(fù)言。約半日,至一村,一門半開,鬼引與共坐;席便據(jù)門閾。二鬼乘其不備,推入門中。驚定自視,身已生為嬰兒。憤啼不乳,三日遂殤。魂搖搖不忘灌口,約奔數(shù)十里,忽見羽葆來,幡戟橫路。越道避之,因犯鹵簿,為前馬所執(zhí),縶送車前。仰見車中一少年,豐儀瑰瑋。問席:“何人?”席冤憤正無所出。且意是必巨官,或當(dāng)能作威福,因緬訴毒痛。車中人命釋其縛,使聚車行。俄至一處,官府十余員,迎謁道左,車中人各有問訊。已而指席謂一官曰: “此下方人,正欲往訴,宜即為之剖決。”席詢之從者,始知車中即上帝殿下九王,所囑即二郎也。席視二郎,修軀多髯,不類世間所傳。九王既去,席從二郎至一官廨,則其父與羊姓并衙隸俱在。少頃,檻車中有囚人出,則冥王及郡司、城隍也。當(dāng)堂對勘,席所言皆不妄。三官戰(zhàn)栗,狀若伏鼠。二郎援筆立判;頃刻,傳下判語,令案中人共視之。判云: “勘得冥王者:職鷹王爵,身受帝恩。自應(yīng)貞潔以率臣僚,不當(dāng)貪墨以速官謗。而乃繁纓戟,徒夸品秩之尊;羊狠狼貪,竟玷人臣之節(jié)。斧敲斫,斫入木,婦子之皮骨皆空;鯨吞魚,魚食蝦,螻蟻之微生可憫。當(dāng)掬西江之水,為爾湔腸;即燒東壁之床,請君入甕。城隍、郡司,為小民父母之官,司上帝牛羊之牧。雖則職居下列,而盡瘁者不辭折腰;即或勢逼大僚,而有志者亦應(yīng)強項。乃上下其鷹鷙之手,既罔念夫民貧;且飛揚其狙獪之奸,更不嫌乎鬼瘦。惟受贓而枉法,真人面而獸心!是宜剔髓伐毛,暫罰冥死;所當(dāng)脫皮換革,仍令胎生。隸役者:既在鬼曹,便非人類。只宜公門修行,庶還落蓐之身;何得苦海生波,益造彌天之孽?飛揚跋扈,狗臉生六月之霜; 突叫號,虎威斷九衢之路。肆淫威于冥界,咸知獄吏為尊;助酷虐于昏官,共以屠伯是懼。當(dāng)以法場之內(nèi),剁其四肢;更向湯鑊之中,撈其筋骨。羊某:富而不仁,狡而多詐。金光蓋地,因使閻摩殿上盡是陰霾;銅臭熏天,遂教枉死城中全無日月。余腥猶能役鬼,大力直可通神。宜籍羊氏之家,以償席生之孝。即押赴東岳施行。”又謂席廉:“念汝子孝義,汝性良懦,可再賜陽壽三紀(jì)。”使兩人送之歸里。席乃抄其判詞,途中父子共讀之。至家,席先蘇;令家人啟棺視父,僵尸猶冰,俟之終日,漸溫而活。又索抄詞,則已無矣。自此,家道日豐,三年良沃遍野;而羊氏子孫微矣,樓閣田產(chǎn),盡為席有。即有置其田者,必夢神人叱之曰:“此席家物,汝烏得有之!”初未深信;既而種作,則終年升斗無所獲,于是復(fù)鬻于席。席父九十余歲而卒。
異史氏曰:“人人言凈土,而不知生死隔世,意念都迷,且不知其所以來,又烏知其所以去;而況死而又死,生而復(fù)生者乎?忠孝志定,萬劫不移,異哉席生,何其偉也!”
《席方平》在《聊齋志異》中屬上乘之作。這是一篇 “明陰暗陽”的妙文,作者以其深入底蘊的眼力通過充分展示席方平去陽曹地府為父申冤雪恨的遭遇及其曲折性艱苦性,生動而又巧妙地揭示出對象潛藏的美,同時深刻而有力地抨擊了當(dāng)時社會的窳敗和丑惡。
席方平是作者基于一定的審美理想創(chuàng)造的崇高形象,為了替父報仇,他歷經(jīng)千辛萬苦,受盡折磨迫害,但是他仍然矢志不移,百折不撓,經(jīng)過艱難斗爭的考驗,終于取得勝利。
蒲松齡深諳藝術(shù)的魅力首先在于矛盾的魅力,他善于深入剖析作品中蘊含的矛盾沖突的力量,發(fā)現(xiàn)和把握它們在運動中的對立和差異狀態(tài)。作品將席方平作為尖銳的矛盾沖突的主導(dǎo)的一方,隨著斗爭的起伏和波瀾萬狀,層層遞進地顯示了他的性格特征和靈魂的美。開篇就明確地把矛盾性質(zhì)揭示出來,席方平之父席廉,為人樸實忠厚,不善言詞 ,與富人羊某有隙。羊某去世后,在陰間賄賂獄吏,致使席廉無端遭鞭打,“身赤腫” 而死。席方平面對強鬼如此欺凌其父,“怒不可遏”,靈魂出竅趕赴地獄向陰官告狀。情節(jié)的初瀾預(yù)示了斗爭的一波三迭。席方平為父申冤雖屬盡人子之孝,但并非僅限于私人之間的恩怨,而具有正義與邪惡,善良與奸狡,貧與富,平民與強權(quán),被壓迫者者反抗壓迫的斗爭性質(zhì)。因此,席方平這個人物一出場,就贏得了讀者深切的同情。
席方平那剛毅、堅定的性格,在一系列抗?fàn)幹须S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而愈趨豐滿。他先向城隍告狀,城隍接受了羊氏的賄賂,不但不追究羊氏和獄吏,反而指責(zé)席方平無理無據(jù)。是非顛倒,使席方平氣憤填鷹,激起他更強烈的反抗性,這是第一層。席方平步行100多里路再向郡司告狀。郡司遲遲不理,半日后才批示仍令城隍復(fù)審。城隍由此施虐更是變本加厲。席方平“備受械梏”后,被吏役押送回家。這是第二層。城隍名為陰官實則人間的縣太爺,郡司乃州郡之主,即城隍的上司。一個平民百姓敢于越級上告地方“父母官” 已是 “冒天下之大不韙”。在官官相護、統(tǒng)治森嚴(yán)的封建社會,沒有足夠的勇氣和膽識,缺乏執(zhí)著追求真理的堅韌斗爭精神是很難做到的。
席方平在權(quán)勢面前決不屈服,他決心到陰曹最高統(tǒng)治者一冥王那里“訴郡邑之酷貪”。冥王準(zhǔn)了呈狀并欲即拘郡對質(zhì)。郡邑二官得知消息后,密遣心腹與席方平講和,并許以千金。席不予置理。二官再托人情賄賂冥王,冥王登堂審理此案,頓時嘴臉判若兩人,不容置辯,當(dāng)場勒令將席方平“笞二十”。席方平不服,當(dāng)面厲聲質(zhì)問冥王,憤而揭露了冥王受賄丑行。冥王惱羞成怒,下令對席施以酷刑,先是過火床,使席“骨肉焦黑,苦不得死”。冥王邊用刑邊威脅地問道:“敢再訟乎?”席方平斬釘截鐵地回答:“大冤未伸,寸心不死……。”大義凜然、寧死不屈的正氣與天地共存!大勇者的形象躍然紙上。冥王氣急敗壞地質(zhì)問還訟什么,席方平理直氣壯地正告冥王:“身所受者,皆言之耳。”冥王再施淫威,下令“以鋸解其體”。“鋸方下”,席方平“覺頂腦漸辟,痛不可忍”。盡管如此,他仍然“忍而不號”。席方平剛正不阿的斗爭精神從而使行刑的鬼卒深受感動,居然由衷地贊嘆道:“壯哉此漢!”并因“此人大孝無辜”而在執(zhí)行中故意“鋸令稍偏,勿損其心。”冥王“令合其身來見”,逼問還敢不敢再訟。這時,席方平在生死的考驗中接受了應(yīng)有的教訓(xùn),他顯得更加機智、靈活,也更加成了熟了。為了免受酷刑,便偽稱不再訟。這是第三層。
隨著情節(jié)的延伸,構(gòu)成席方平性格的另一側(cè)面得以從容不迫地精心刻畫。他不僅在酷刑面前不屈服,而且在種種利誘之下也絕不動搖。他從與三級冥官訴訟的切身遭遇中深刻地認(rèn)識到“陰曹之暗昧尤甚于陽間!”這是作者借席方平之口發(fā)出的誅世之嘆。世無陰曹,影射針貶陽間是再明顯不過的。從此席方平對陰曹不再抱任何幻想。所謂“不訟”只是應(yīng)付冥王的權(quán)宜之計,而內(nèi)心早把希望寄托在“灌口二郎”身上。冥王為了封住席方平的口,又恩威并舉,軟硬兼施,佯稱為席父昭雪,用福壽為誘餌,許諾席方平“千金之產(chǎn),期頤之壽”,將他送去托生;倘再訟則以“提入大磨中,細(xì)細(xì)研之”百般恐嚇。席方平一心想著明理申冤,而不為任何榮華富貴所惑。出于冥王的強迫,他轉(zhuǎn)世后“憤啼不乳”,僅過了三天就回到陰間。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席方平的一縷幽魂,終于找到了清廉正直的二郎神,告倒了獄吏、城隍、郡司和冥王等各級鬼官,使沉冤得以昭雪。這是第四層。
美不是僵死的軀殼,而生活的精靈,美常常不在得到之后而在追求之中。席方平的勝利意味著高尚的被損害者,為正義而斗爭所奪取的勝利,席方平真理在握,視死如歸,不懼權(quán)勢,不怕酷刑,不受利祿誘惑。邪不壓正,從而美戰(zhàn)勝了丑。他挺身赴難,憑著膽識、正氣和機智,敢于向冥府一整套封建官僚機構(gòu)宣戰(zhàn),連最高統(tǒng)治者冥王也不放在眼里。作者飽含著對主人公發(fā)自內(nèi)心的同情和愛,借陰間比附人世,以丑的形象反襯美的形象。在這里,丑既是美的否定條件也是美的生存條件。丑掩蓋美削弱美,又襯托美強化美。從而使席方平這個美的形象更加典型化、理想化。席方平的靈魂美的核心在于他那種嫉惡如仇、抗?fàn)幍降椎膱皂g性,和真理不彰、誓不罷休的戰(zhàn)斗精神。在席方平身上體現(xiàn)出來的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貴品格,正是中國人民傳統(tǒng)美德的集中概括。毫無疑問,這個美的形象自然寄寓著作者的審美理想。盡管席方平那種單槍匹馬的個人反抗并不能改變封建王朝的罪惡統(tǒng)治;層層上告,最后仰靠象征清官的二郎神來伸張正義,當(dāng)時可能絕無僅有,也無助于從根本上改變被壓迫者的處境。但是席方平作為美的藝術(shù)形象及其所體現(xiàn)的沛然正氣和反抗精神,卻給人以積極的戰(zhàn)斗力量,它鼓舞和激勵后人向邪惡的封建勢力抗?fàn)幍挠職猓囆g(shù)的永恒魅力和強大生命力,反證了席方平這個美的形象是不朽的。
這篇小說中創(chuàng)造的另一個鮮明的藝術(shù)形象便是灌口二郎神。二郎神在我國流傳久遠(yuǎn),最早的記載見于宋朝朱熹的 《朱子語錄》: “蜀中灌口二郎神,當(dāng)時是 (秦) 李冰因開 ‘離堆’有功立廟。……乃是(李冰)第二兒子。”李昉等人編輯的《太平廣記》第三百十四,神二十四 “李冰子”條的故事,記敘了有關(guān)李冰義子判陰府的內(nèi)容。明代長篇小說 《西游記》 中二郎顯圣真君,則是玉皇大帝的外甥,“當(dāng)年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揚君”所生。這里的二郎神姓揚。《封神演義》 中的揚戩即二郎神。二郎神在 《西游記》 中是唯一能識破孫悟空的變幻,在菩薩幫助下降服了孫悟空的神靈,以后又和孫悟空兄弟相稱。作為席方平的陪襯,在這里蒲松齡有意舍去了二郎神武藝高強、神通廣大之類的描寫; 而是著重刻畫了二郎神的清謙、方正,不徇私情,秉公斷案。二郎神的神威從一審、一判中得到充分表現(xiàn)。這位“修軀多髯”的二郎神,將冥王、郡司、城隍全部傳到,“當(dāng)堂對勘”,而且讓席廉也到場。二郎神明察秋毫,在他的審問下,“三官戰(zhàn)栗,狀若伏鼠”。并且二郎神當(dāng)即援筆立判。在判詞中指斥冥王 “不當(dāng)貪墨以速官謗……羊狠狼貪,竟玷人臣之節(jié)”。并明令“鯨吞魚,魚食蝦,螻蟻之微生可憫” 的倚勢凌人、層層壓榨的丑惡現(xiàn)象應(yīng)予改觀。毫不留情的懲治了囂張跋扈、兇殘狠毒的冥王; 嚴(yán)厲的指責(zé)了 “城隍、郡司為小民父母之官”,“惟受贓而枉法,真人面而獸心”!罰他們 “脫皮換革”,“仍令胎生”。針對鬼役“淫威于冥界”、“助酷虐于昏官”的惡劣行徑,二郎神判決當(dāng)“剝其四肢”,“更向湯鑊之中,撈其筋骨”。至于羊某,則是 “為富不仁,狡而多詐,金光蓋地,因使閻摩殿上盡是陰霾;銅臭熏天,遂教杜死城中全無日月”,“余腥猶能役鬼,大力直可通神”。此外,二郎神判給善良質(zhì)樸的席廉增陽壽三紀(jì),并抄沒羊氏財產(chǎn)盡歸席家所有。這一判決乃是作者對豺狼當(dāng)?shù)馈Ⅶ汪u橫行的黑暗社會的沉痛控訴,它以明快犀利的語言,表達(dá)了作者潛藏于內(nèi)心的強烈憤懣,如鋒利的匕首,一針見血地?fù)糁猩鐣囊Α_@一判決又是一篇伸張正義,扶植弱小的宣言,它彰善癉惡,懲處嚴(yán)明,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席方平》和 《夢狼》、《促織》、《續(xù)黃梁》等作品一樣,以其思想的深度,是非皎然,愛憎鮮明征服讀者。這里集中地體現(xiàn)了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和政治理想,以及從審美的角度去獨特地認(rèn)識社會生活和認(rèn)識獨特的社會生活的洞察力和表現(xiàn)力。難能可貴的是他認(rèn)識到貪官污吏在當(dāng)時已經(jīng)不是個別的、孤立的現(xiàn)象。獄吏如狼似虎,有賴城隍的支持; 城隍作惡舞弊,緣于郡司的庇護; 郡司的貪賄肆虐,更是仰仗冥王鼻息。封建社會之暗昧,正是這官官相護、上下串通的一整套腐敗官僚體制所造成的。小說的深刻性還在于赤裸裸地揭示了 “錢”和 “權(quán)” 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貪官污吏的為非作歹得以通行無阻,由來是錢能通神。沒有逐級賄賂的前提,也就談不上官官相護,冥王由準(zhǔn)狀到變卦,即充分表明了這一事實。它為我們形象地剖析了貪贓必然枉法的辯證關(guān)系。貪贓是枉法的根源,枉法又要靠錢打通關(guān)節(jié)。二者互為因果,惡性循環(huán),這便是封建社會仕途的癥結(jié)所在。從這類作品中我們可以領(lǐng)略到蒲松齡那嫉惡如仇,目光銳敏,與草菅人命的封建統(tǒng)治勢力誓不兩立的文化品格和高風(fēng)亮節(jié)。至于他理想中的 “二郎神”,作為清官的象征,雖然標(biāo)志了他的歷史局限,但是這種置根于現(xiàn)實土壤中的豐富想象,卻熠熠生輝地使小說煥發(fā)出積極浪漫主義異采和獨特的剛健之美。
上一篇:《基督教文學(xué)·《圣經(jīng)·舊約》·巴比倫塔》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廬山東林寺夜懷》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