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已滿員》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80 彩色片 100分鐘
瑞士利姆波電影公司/瑞士電視臺/德國電視二臺/奧地利電視臺聯合攝制
編導:馬爾庫斯·伊姆霍夫 攝影:漢斯·里希特 主要演員:蒂娜·恩格爾(飾尤迪特) 蓋德·戴維特(飾施奈德) 雷娜特·斯泰格(飾安娜) 馬蒂亞斯·格乃蒂格(飾弗朗茨)
本片獲1981年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最佳表演銀熊獎;1982年法國雷納·克萊爾獎
【劇情簡介】
漆黑的夜伸手不見五指,一列蒸汽機車在離瑞士邊境不遠的小鎮停了下來。司機小心翼翼地走下梯子,惶惶不安地看了一下四周,迅速從煤車里抱出一個姑娘,接著又攙扶一位老人,然后是一個小男孩……一個又一個人影穿過白色的蒸汽霧消失在斜坡下面。路面的碎石發出滾落的聲音,車廂里有德國兵在喊叫,其中一名叫施奈德的德國兵自告奮勇跳下車,欲前去查看,他的戰友卻喊住他:“卡爾,你要去哪兒?”卡爾·施奈德,一個30開外的納粹兵,他看到這些老老少少的猶太人,起了同情心,他從一個女人手中奪過男孩,飛快地帶領他們越過小河,進入瑞士境內。在他朝天空開了兩槍之后,這些人已幸運地到達小鎮上的一家小旅館門前。
旅館的女主人安娜,是一個樸實的瑞士農村中年婦女,她性格爽朗、富有同情心,看到這么多人出現在自己面前,不知所措。那猶太老人馬上從書包里拿出兩把銀匙交給安娜。“我叫奧斯特羅夫斯基,原來住在維也納。我們這些人等到天一黑馬上會離開此地的。”安娜把他們帶進了廚房。除老人外,還有他的孫女吉蒂,一個八九歲可愛的小姑娘。年青的女人叫尤迪特,手里懷抱的男孩莫里斯并不是她的孩子,這個男孩只會講法語,也不知是誰家的孩子。尤迪特的弟弟奧拉弗在逃跑時被槍擊中胳膊,只好用繃帶吊著,還有就是幫助他們逃跑的德國兵施奈德。安娜雖已結婚多年,可不知什么原因,至今仍沒有孩子,看到白白嫩嫩的小男孩莫里斯,她喜歡極了,抱著他,幫他洗頭,更衣……安娜一邊在忙碌,一邊心里仍在打鼓:外面早就流傳經常有猶太難民入境,自己家里竟然來了這么一大幫,要是不去報告,自己會受到牽連,可如果去報告了,這些人將被遣送回德國,等于送入虎口。她矛盾極了,為了掩飾自己尷尬的表情,下廚為大家做雞蛋煎餅,還斟上果子酒,像招待貴賓一樣,使這些猶太人感到像見到了救命恩人老人對孫女講:“奇跡真的出現了!”安娜還端來一盤火腿,大家都不好意思吃,因為這是配給的,很難弄到。吉蒂天真地對爺爺講:“我現在可以寫信告訴斯特凡,我們已到達目的地了!”
尤迪特看到安娜家里有電話,就從口袋里掏出一封揉皺了的信,這是丈夫最后一封信,他從德國勞動營逃到瑞士來,也許就在離這兒不遠的地方,也許今天還能見到他。尤迪特在激動中想上前撥電話,可安娜告訴她,為了謹慎起見,還是由她代打電話,她會用瑞士德語幫尤迪特與丈夫聯系上的。她關上了一扇玻璃門,按信上的電話號碼在撥電話,她說的是瑞士德語,而且又隔著玻璃,尤迪特聽不懂也聽不清,萬分焦急,幾次想打開玻璃門都被阻止了。最后安娜告訴她,或許晚上會允許丈夫打電話過來的。
安娜的丈夫弗朗茨回來了,他是小旅館的老板,同時又開了個磨坊。他身體微胖、動作麻利,當他回家發現廚房里一大堆人在大吃大喝時,非常不滿,但當安娜悄悄拿出很考究地刻著彎彎曲曲花體字的銀匙時,他就不再吭聲了。看到盤子里的火腿還剩不少,弗朗茨胡亂往嘴里塞了兩片,轉身去磨坊,叫他手下唯一的雇工去把鄉警叫來。安娜立即加以阻止,告訴他,這些人已答應天一黑就要離開。弗朗茨又氣勢洶洶地回到廚房,他聲稱即使住廚房也要付錢,看到年輕的奧拉弗胳膊上吊著繃帶,又認為他一定在耍花招。尤迪特聽了十分氣憤,拉起弟弟就往外走。一種深深的絕望在她心中油然而生:反正已走到絕路,還不如有人現在就開槍把他們打死。她解開弟弟手上的繃帶,滿是鮮血,弗朗茨看了很感內疚。他叫妻子去請大夫,又把他們請進了后院的洗衣房,說是那兒更加安全。
安娜帶了一籃蔬菜和雞蛋去牧師家向他請教。可牧師害怕觸犯本國法律,只得悄悄出了這么個主意:如果他們能組成一個家庭,那么孩子可以留下,連那個逃兵也會被收留的。不過他警告安娜,千萬不能說出這是他的主意。安娜從牧師處返回,感到有了希望。她把兩個孩子拉在一起,仔細端詳了一遍,覺得挺像姐弟倆,尤迪特當然是母親了,那么誰是父親呢?尤迪特緊緊挽住弟弟的胳膊,這太不像一對夫妻了,奧拉弗才20來歲,怎么可能有個9歲的女兒?奧斯特羅夫斯基又太老了,只能當爺爺,只有那個德國逃兵施奈德最合適,可大家一直未把他考慮進去。而且安娜聽說可以收留逃兵,一直想不通,也不知根據哪項國際法,要我們供養所有跑出來的納粹分子,而被他們折磨的人卻要遣送回去。最后決定還是施奈德當父親,奧拉弗穿上他脫下的制服成了娃娃兵,這些人組成了新家庭,可莫里斯不會講德語怎辦?還是老人有辦法,用糖塊哄騙孩子,叫他裝啞巴。
鄉警來了,他查問了每個人的情況后,表示如果要想留下來就得花錢,尤迪特交出自己的全部首飾,老人又拿出了銀匙,請求能讓他們留下來。可狡猾的警察發現了破綻,奧拉弗穿上肥大的德國制服很不自在,叫他做幾個軍人動作也不會。施奈德為了保全自己,慌忙掏出藏在身上的軍人證,說他才是真正的逃兵。這時尤迪特的丈夫克呂格,由于得到司務長的幫助,逃出了虎口,打電話來找妻子,正趕上鄉警在場,尤迪特接的電話被他竊聽到了。安娜一直死死地抱住莫里斯,冷不防被鄉警奪走,莫里斯嚇得說出了法語,使一切全都暴露。“你們都賭輸了,全部回邊界那邊去!”鄉警告訴大家這是伯爾尼的命令,只有四種人可以不遣送:第一是逃兵,第二是僅僅由于種族原因的政治難民,但不包括猶太人,第三是年齡不滿……他支支吾吾地說你們這兒沒有這種人,第四,有6歲以下親生兒子的父母。可你們一條也不符合,只好回去了!
這些人還得離開瑞士。安娜想留下男孩,丈夫弗朗茨看上了尤迪特,幾次三番想幫她逃跑,可沒成功;當警察把施奈德和奧拉弗先送走時,尤迪特不忍心離開弟弟,她躺倒在即將開動的車前,但仍無法阻止他們把弟弟帶走。鄉警推著自行車,帶著老人、孩子、女人慢慢地向邊境方向走去。一直在猶豫不決的弗朗茨終于還是騎著摩托車去追趕他們,他把所有的人都裝進帶拖斗的車里,然后請鄉警先回村子,自己護送他們出境。他想帶尤迪特進城去見丈夫,可途中遇到了部隊,最后全都被投入監獄,第二天一早又被送往邊境。
雨下個不停,瑞士邊防戰士將老人、小孩和女人送出了插著紅白色國旗的邊境柵欄,人影消失在德國境內。這時插在這邊的十字國旗猶如下了半旗,雨仍嘀嘀嗒嗒下個不停。銀幕上顯出字幕:尤迪特、吉蒂在波蘭特雷布林卡集中營被毒死;奧斯特羅夫斯基死于運送途中;奧拉弗傷口愈合后被驅逐,下落不明;弗朗茨在瑞士被判入獄。
【鑒賞】
二次世界大戰中,幾個瑞士兵正在用水泥堵一個地道口,他們一邊干活一邊在議論:“這是多好的酒窖啊!”“太可惜了,那邊的納粹兵早已把它喝光了!”“一個猶太人和一截煎香腸有什么不同,你分得出來嗎?”
影片《船已滿員》就是以這樣幾句對話開始的。由馬爾庫斯·伊姆霍夫編導的這部影片基本上是根據瑞士政論家阿爾弗雷德·赫斯勒的同名著作,并參閱了卡爾·路德維希教授的《關于1933-1955年瑞士難民政策報告》、埃德加·博儒爾教授的《瑞士中立史》和當代歷史檔案資料并與有類似遭遇的人交談后創作而成。因此影片并非純屬虛構,而是具有一定的歷史真實性。根據瑞士歷史記載:1939年9月已有7100猶太人逃入瑞士,1942年6月13日增加到8300人,當時猶太人把瑞士當作一艘“難民船”。由于移民不斷增加,占瑞士本國居民很大比例,使得住房、供應等發生困難,于是政府采取了一些相應措施。1942年8月13日開始關閉瑞士邊境,只接納政治犯避難;出于種族歧視原因,1944年6月12日下令猶太人不得作為政治難民。瑞士邊境在入境的猶太人的簽證上打上專門的標志:J-Jude。這里也包括所有的非亞利安人,以便區別于真正的德國游客。雖然瑞士人沒有親手殺死猶太人,但不給他們提供保護,等于把他們送入虎口。影片開始時幾個瑞士兵正在堵地道口,這意味著船的艙蓋已經封住了。地道和船有同樣的作用,都意味著可以幫人逃跑。當然瑞士老百姓當中還是有好心人的,安娜盡了一切力量想幫助這些猶太人,可她無法違抗伯爾尼的命令;安娜的丈夫開始時雖然不喜歡這群難民,但后來還是動了惻隱之心,他幫助難民逃跑未成,自己反而被判入獄。
猶太人的命運就更慘了,年輕的尤迪特抱著一絲希望逃到瑞士來,希望找到丈夫,可他們倆卻是在瑞士監獄里見了最后一面。在部隊押送他們離開瑞士邊境的途中,她聽說瑞士人會收留已懷孕的女人,她還想試試這最后一招。她問身邊的軍醫:“您是醫生嗎?為什么我懷孕了還要驅逐我?”軍醫審視她的臉,看看她的肚子,然后大笑起來:“胡扯!昨天晚上您還否認呢?”尤迪特說:“那是因為害怕!”中尉冷笑地告訴她,開著摩托車是不會受孕的。尤迪特沒有再看中尉一眼便朝邊境的鐵橋走去了……這些猶太人連進瑞士監獄的資格都沒有,他們都被遣送回德國,有的死在集中營里;有的死在押送途中;有的下落不明……
影片通過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幾個偶然聚集在一起的德國難民強行被瑞士政府遣返的悲慘結局,猛烈抨擊了瑞士當局的冷酷與虛偽,其所作所為完全與享譽世界的“人道主義避難國”的稱號背道而馳。影片上映之后,在瑞士國內外普遍受到好評。瑞士《世界周刊》評論說:“在馬爾庫斯·伊姆霍夫這部影片中,明顯地表現了人們復雜的思想觀點和心理狀態,給人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在同一些人身上,同情與厭惡,笑里藏刀與內心愧疚,忠于職守和對‘伯爾尼’的不滿在激烈地翻騰。”
1981年2月西柏林國際電影節上,當導演馬爾庫斯與女演員蒂娜坐在“動物宮”影院的包廂里,靜靜地與觀眾一起觀看《船已滿員》時,他發現觀眾的心情是那么激動,仿佛真的有一艘船駛來,仿佛演員們正在走鋼絲,他們不畏艱險,都被拴在一根繩子上了,連一些曾經是危險的敵人也和他們共命運。說“船已滿員”,實際上船并沒有滿員,只是心理上、精神上已經滿員。這種寓意人們是能理解和接受的。馬爾庫斯拍這部影片的目的,不在于對往昔的“替罪羊”進行控訴,而是要問一問:當我們處在既對外國人抱有直覺的戒備心理,又出于道義上的考慮,想把他們從死亡的危險中拯救出來時,我們每個人應持什么態度?影片不只是表現當時的情況,而是想讓當事者反躬自問:今天我們對外國人的態度又如何呢?
馬爾庫斯擅長用紀錄片的形式拍故事片,他較成功的影片是1975年拍攝的
《危險的越獄》,他認為有必要把監獄世界詳盡無遺地展示給觀眾,寫監獄比寫故事更為重要。在《船已滿員》中他要讓觀眾知道的也不是故事而是歷史,力求擺脫戲劇化的模式,使觀眾在真切的感受中能哭也能笑。馬爾庫斯認為拍這樣的影片需要有勇氣。若干年前他聽說了這段歷史,以后又看到一些材料,他感到非常氣憤,因為他一直為自己是個瑞士公民而感到自豪。然而從學校的教科書上學到的這段歷史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他為此感到羞愧。這可能是促使他下決心拍攝本片并離開瑞士而移居意大利米蘭的原因吧。本片除分別在西德和法國獲獎外,還于1982年獲美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上一篇:《船》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芙蓉鎮》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