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時間碎片化不等于知識碎片化
鄭佩楓同學:
看了你的答卷,知道你是一個喜歡讀書的學生。2014年你讀了《百年孤獨》《追風箏的人》《菊與刀》《梁啟超傳》。聽了作家梁鴻在鄭州大學所作的專題報告之后,你又閱讀了她寫的《中國在梁莊》和《出梁莊記》。這種讀書習慣應予保持。
你在答卷中問道:“讀書時間太碎片化,無法堅持把固定的時間用來讀書。有沒有更好的辦法讓大家分出一些時間重拾‘墨香’? ”就這個問題談三點看法。
一、“時間碎片化”并非自今日始,也不是新媒體時代所獨有
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在《歐陽文忠公文集·歸田錄》中介紹了錢思公、宋公垂兩人利用“碎片時間”讀書的故事,并且記述了自己“三上”寫作經歷,大意是:錢思公在西京洛陽曾經告訴官員的家屬,說這一生只喜歡讀書,坐著的時候就讀經書和史書,躺在床上就讀各種雜記的書籍,上廁所的時候就讀短小的詩詞、小令。謝希深也說,同在史院的宋公垂,每當去廁所都夾著書,誦讀的聲音清脆,遠近都能聽到。這兩件事引出歐陽修的一段名言:“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歐陽修告訴宋公垂,他利用“三上”的“碎片時間”寫文章,大概是因為只有這些地方才可以集中思想吧。20世紀80年代,我在研究忙人支配時間的特點和規律時發現,盡管“忙人”一年到頭忙個不停,有時連節假日也不能休息,但就每天而言,在處理繁雜的事情之間總會有一些間歇。我把這些長短不一的“間歇”稱作“縫隙時間”,也就是你所說的“碎片時間”。近幾年,隨著人們生活空間的擴大和工作節奏的加快,“時間碎片化”問題顯得更加突出。
二、“碎片化時間”不是無法利用的“時間殘渣”,而是一筆巨大財富
我給大學生算過一筆賬:每周時間總和是168小時。從周一到周五,每天上課時間平均為5小時,一周25小時;從周一到周日,平均每天睡眠8小時,一周用去56小時;吃飯、午間休息、整理內務每天用去4小時,每周需要用去28小時。每周時間總和減去上課、睡眠、吃飯、午休和整理內務時間,凈剩余59個小時。全年52周,剩余的“縫隙時間”為3068個小時。“縫隙時間”的利用率較高的是成立于1794年的“巴黎高師”。這所名校培養了物理、化學、文學、經濟學等學科的11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7位數學最高獎——菲爾茲獎的獲得者。這所學校的一條經驗是規定了鐵的作息紀律:學生每天學習近14小時。我們不采用這一嚴格的標準,權且設定課余時間平均利用率為50%,其余時間從事體育鍛煉和社會活動,那么,一年中可以有效利用的“縫隙時間”為1534個小時。這些時間如果用來讀書,按照每小時平均閱讀30頁的速度計算,全年可閱讀46020頁,相當于153本平均每冊300頁的書籍。大學本科4年,閱讀總量約為612本書;研究生3年,閱讀總量約為459本書。由此可見,“縫隙時間”的確是一筆珍貴的財富。
三、時間碎片化不等于知識碎片化
碎片時間就像珍珠,沒有主線,是散落的;用一條線穿起來,就成了珍珠項鏈。這條線就是總體讀書計劃。這種學習方法可以叫作“積零為整”,也可以說是“碎片時間的利用”。
大學是你參加工作之前“專職學習”的階段。碩士研究生3年,看似漫長,其實只有1095天、26280小時,實際可用于學習的時間并不算多。希望你在利用“碎片化時間”方面多作一些嘗試,并與同學們作一些交流,共同提高碎片時間的利用率。
祝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南振中
2015年1月11日
據典型調查,2014年碎片時間閱讀比例由上年的29%上升到39%
上一篇:警惕校園中的“快活三里”現象
下一篇:讀書要注意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