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照松林
位于牯嶺腹地,界于東西谷和醫生洼及河南路中段之間,全長千余米,因萬松林間一巨石上有馮祖樹題刻的“月照松林”而得名。為牯嶺景區重要名勝之一。“月照松林”是松樹的世界,自嶺脊而下,直至溝壑,延綿數華里,無嶺不松,無松不石,松石懷抱。景區以奇松、怪石、清泉、曲徑、月色等自然景觀和歷史悠久的名人遺跡,松間有眾多的別墅群等人文景觀為主。這里丹崖兀立、古松婆娑、萬木青蔥,曲徑通幽。眾多的摩崖石刻群上刻有近代愛國詩人陳三立先生的“虎守松門”,抗日愛國將領馬占山“百戰賦歸來,言游匡山麓。愛此嵚㟢石,狀如于菟伏……”的詩篇,當代書法家啟功題“松濤”以及“松濤虎嘯”、“松林相柳依依”等石刻群,組成了應景的摩崖石刻景觀。漫步“月照松林”上,可觀東谷全景,紅頂石墻的別墅散落在綠蔭叢中,錯落有致。入夜,浩月當空,可賞月色、聽松濤、聞泉聲。
〔現代散文〕 月照松林,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當落日映照重巒,霞光傾瀉群峰,當夕陽收盡峰嶺上的最后一抹余輝,踏著溫馨柔和的月光,我循著“牯牛”的脊背信步登嶺。一走近月照松林,便聞到一陣“嘩、嘩”之聲自遠處飄來,若流泉撞擊石巖。冰輪般的皓月,象一盞特大的天燈,懸掛在藍寶石般明凈的夜空中,數不清的星星,恰似閃閃爍爍的流螢時隱時現地出沒在松林間,一陣和風,松濤陣陣,打破了月的寧靜。
沿途奇松攢空,怪石疊置。月下松間疊立如獸的怪石,在輕柔的夜風催眠下,早已進入了銀色的夢鄉,連熙來攘往的游客穿過身邊,也全然不知,據說那些嬉戲在山中樂園中的仙禽神獸,自從“牯牛”的吼叫引來了人類的光臨后,便遷徙到靜謐的松林之中,變成了如堆如壘,如踞如臥的怪石了。
漫步在松林間,抬眼透過樹隙,便見一輪明月掛在天空,似一巨幅白絹正從機杼上吐瀉而下,那陣陣的松濤聲便成了千萬架織布機的大合奏,襯托著這夜間的明鏡和松林間破碎的光明,磊磊落落地抱在一起,靜靜地,沒有一些聲音。
不知什么時候,隔著薄薄的山霧,月光下顯現出那松中的別墅。那是近代著名詩人陳三立老人的故居——松門別墅。陳三立為江西修水入,1929年秋自上海遷居廬山牯嶺萬松林(即今“月照松林”),以四千余元向挪威某氏買下了原英國傳教士李德立的這座園林式住宅地,親自設計,融入意境于庭院之中,將居住區與“月照松林”景觀融為一體。因“月照松林”富有“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詩情畫意,故取名“松門別墅”。據說當年陳三立老人已年過八旬,白發盈頭,漢奸鄭孝胥拉他到偽滿洲國去當漢奸,被嚴辭拒絕。1937年蘆溝橋事變爆發,日本侵略者再次派人拉他,多方游說,他都不理睬。偵探每天在門前窺伺,氣得他讓仆人拿起掃帚驅趕,名為“趕狗出門”。詩人憂國憂民,憂憤疾發,拒不服藥,狂呼“誓死不做亡國奴”!并在門前松下崖間親題“虎守松門”四個大字,回到家中,揮毫潑墨,繪下一幅“明月松間圖”,希冀祖國趕走日本侵略者,象明月一樣,完整、獨立、統一,摩崖石刻,愛國之心,不可遏抑,身居廬山,以志不忘,足見他對月照松林終生難忘。
沿著彎彎曲曲鋪滿碎銀的小徑,透過松林望去,眼前展現東谷一派重巒疊嶂。燈光點點,明暗輝映,猶如銀河落人間,和天空皓月相映成趣。游人踏月賞景,樂而忘返,那皓潔的明月勾起人們無限的遐思。夜風吹拂著身心,人若浮身于天際,讓人真正感到了大自然的偉大。“息景松林徑,洗夢澗深源”、“鄉夢醒鳴筱,始覺身如鳥”,夜來月明松間,曲徑通幽,樹篩月影,月照樓臺,別有一番佳境,我被月夜的松林吸引住了。
忽然,一陣薄云,擋住了月的視線,松間林下黯淡了許多。我坐在路邊的巖石上,靜靜地遐想。夢見天上的古月,茫茫的溫柔,可望而不可近,撒下滿地碎銀,一片一片,沒有一絲聲音。夢見地上古松,搖姿擺態弄清影,沒有伴奏和歌聲,遮掩著隱私和天趣,和諧地不露真容。夢見腳下的情人,你我相忘地抱在一起,分不清哪對是石,哪對是人,聽不清一句情話,聽得清心的跳動,那是一對知音。夢見身邊的巖石,稀稀落落,隱隱約約地顯現出蟾蜍賞月,象鼻石,駝峰石,金龜渡海,單思鴛鴦,蓬萊迎客松……
不知過了多長時間,月漸漸地撩開山風云霧,傲首在天際,松間月影長,游人漸漸地離去,留下我一人,心是如此的靜,毫無欲望,毫無奢想。江山光明剔透,人心磊落清甜,但愿晴圓不要陰缺,盡管古來此事難全。
(戴 健)
〔民間文學〕 傳說這片松林里,曾居住著一對老人家,夫婦二人生下四男一女。兒女長大后,都遠離廬山各自謀生去了,一年四季難得回來一次。月兒圓了又缺,缺了又圓,這對老夫婦二人,好不孤單,思兒想女的心情就可想而知了,俗話說:每逢佳節倍思親,每年只要一到八月中秋,每當十五的月亮移過松林的時候,老夫婦對兒女就越發思念得緊。
老媽媽思念兒女心切成天憂郁,不幸染病在床。老父親就更加心酸,唉!都怪自己沒能耐養活自已的兒女,才害得他們四處奔波,如今,老娘病了,孩子們啊,你們也該回來呀。
五個兒女天各一方,怎樣才能把他們召回來呢?老父親想啊、想啊,終于想出了辦法。他知道老大從小就喜歡方竹庵的方竹,二女兒喜歡金竹坪的金竹,老三喜歡五老峰紫竹院的紫竹,老四喜歡竹林庵的斑竹,小兒子呢,卻喜愛簡寂觀的苦竹,我何不用這五種竹子做成長簫,把兒女們全都召回來,讓他們安慰安慰自己的老母呢?
老父親打定了主意,就到方竹庵砍來一竿方竹,到金竹坪砍了一竿金竹,上五老峰砍了一竿紫竹,去竹林庵砍了一竿斑竹,又從山南的簡寂觀砍來一竿苦竹,回到家里,削啊,削啊,精心制成了五根可以發出不同聲響的長簫。眼看著這一年的八月中秋又快到了,每當夜色清明,星空如洗,一輪明月高懸的時候,老父親就獨自坐在那塊大巖石上,用全部的心勁,吹起了孩子兒時最愛聽的曲調。那五支長簫發出不同聲響,是那樣的悠揚,那樣的感人。在這靜靜的夜空里,簫聲隨著山風飄蕩,飄向江河湖海,飄向四面八方,飄向遙遠遙遠的地方。五個兒女聽到自己熟悉的簫聲,仿佛聽到了慈母的呼喚,引起了思念雙親之情,那簫聲又悠揚感人,催人淚下,便下決心中秋節趕到家里與雙親團聚。
八月中秋之夜,當明月照進松樹林的時候,兒女們都回到了家中,中秋之夜的月亮,分外的明,特別的圓。全家七口,圍坐在松林下的巖石上,吃著月餅,賞著皎月,共敘衷腸,共慶團圓,這真是:明月照松林,全家慶團圓啊!
后來,不知哪位能工巧匠,就在這塊大巖石上,刻下了“月照松林”四個蒼勁的大字。“月照松林”就成了廬山的勝景之一,留下了千百萬游人的足跡,去尋找那無邊的遐思。
(戴健 整理)
上一篇:描寫《敬亭山》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朝天宮》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