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清涼山》陜西名勝簡介
在延安市區東北隅。清涼山古名太和山,因山上有萬佛洞,取佛教從世俗中解脫出來的清涼凈土之意,故稱清涼山。
據《一統志》記載:一名太和山,其巔最高一峰曰蓮花峰。上有尸毗巖、萬佛洞,萬佛洞內有石佛萬余。山半有鷲峰泉、定甲泉及仙石洞。同書又云,山上又有清涼寺,舊傳為尸毗遺跡。
山上還有桃花洞、懸空亭、落星巖、撒珠坡、仙人洞、插金崖、月兒井、蓬萊島、宛然云霞、琵琶橋、仙人石、延壽洞、睡佛洞(尚未挖出)以及詩灣等勝景。
清涼山的石窟,面南有四大石窟,1號窟即是萬佛洞,是清涼山最大的洞窟,寬17米,高6.7米,深14米,中央有基壇,高1.43米,長11米,寬5米,壇上原立3尊佛像,四周壁上及屏柱上雕大小號稱萬尊之佛,有釋迦涅槃故事。窟有題記,雕鑿于宋神宗趙頊元豐元年(1078年)以前,頗有隋唐風范。
2號石窟即釋迦窟,居中位,左右為迦葉與阿難二弟子,右壁有騎白象普賢,左壁有騎青獅文殊。還有韋馱、增長天王、十六羅漢。石窟為宋鑿,寬5.9米,高4.6米,深4.6米。
3號石窟是彌勒窟,有一副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窟為明建,寬6.7米,高4.8米,深9米,彌勒像高1.8米,袒胸露腹,笑逐顏開。據說他是五代時吳越國奉化縣原名契比的人,自稱彌勒化身。
4號石窟是佛世界的理想境界,浮雕山崖、巖石、行云、亭閣、園林、水波、佛、菩薩、羅漢、供養人生活雕像。似為明代前后作品。
關于清涼山的故事傳說,有仙人石飛落清涼山,趙連甫樵讀孝親,撒珠坡解三得寶,環翠洞趙昌成仙,桃花洞田龍遇仙,尸毗王割膚飼鷹,釋迦牟尼涅槃成佛,娑羅樹下傳授真言,韋馱護神保護主佛,迦葉、阿難侍候釋佛,以及其他一些佛傳故事等等。
清涼山上遺留許多中共中央在延安時期的革命舊址,如新華通訊總社舊址、新華社廣播電臺舊址、解放日報社舊址、中央印刷廠舊址等,皆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
歷代詠清涼山的詩很多,著名的如北宋范仲淹《清涼山詩》:
《清涼山》古詩句出處:
金明阻西嶺,清涼峙其東。延水正中出,一郡兩城雄。
上上清涼山,逶蛇復奇怪。樓閣倚云嶺,萬井如天外。
鑿山成石宇,仙佛一萬尊。人世亦稀有,神功豈無存。
洞以仙人名,仙去洞還在。曲徑白云深,幽棲自可愛。
陳毅元帥《詠七大開幕》詩:
《清涼山》古詩句出處:
百年積弱嘆華夏,八載干戈仗延安。
試問九州誰做主,萬眾矚目清涼山。
上一篇:《渭南·蒲城縣·泰陵》陜西名勝簡介
下一篇:《商洛·清明山》陜西名勝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