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梁建筑·臨潁小商橋
小商橋位于臨潁縣南皇帝廟鄉商橋村,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小商橋南北跨于小商河上。小商河原名小溵河,橋因此名為小溵橋,初建于隋開皇四年(584)。宋初,為避宋太祖之父趙宏殷之諱,小溵河和小溵橋均改“溵”為“商”。北宋時依隋制重修小商橋。后元大德、明正德、清康熙年間均有維修。
小商橋全長21.3m,寬6.45m,橋底海墁石至橋面高6.55m,通體用紅色石英砂巖建造。小商橋為敞肩圓弧石拱橋,在木樁基礎上鋪砌海墁石和橋墩,橋墩之上砌主拱和兩側腹拱,再上即為橋面。橋面兩側有欄桿、抱鼓石等。兩岸四邊各砌上下兩道雁翅,系與橋墩一次性砌成。
橋下河床遍布木樁,上鋪海墁石與兩端橋墩連為一體,并延伸至主孔以外上下游出水口,直抵兩側雁翅墻。主孔在中,凈跨12.14m,矢高3.06m。在主拱券正中龍門石上,有陰刻“□□貳年玖月拾貳日合龍門記”。券臉石表面雕出裝飾框線,框內雕流云、飛鳥、如意頭、升龍、鳳凰圖案,中間一塊券臉石雕吸水獸面。主拱兩側各有一腹拱,其中南孔凈跨2.85m,矢高0.87m;北孔凈跨2.78m,矢高0.87m。外券石上雕有牡丹、蓮花等。橋面以寬60cm、厚20cm的青石鋪就。欄板、望柱、抱鼓石等系20世紀90年代初維修時利用在河床中發現的構件補配安裝。
小商橋具有科學的建造技術和合理的結構。拱券用并列式砌券法,并以碩大的腰鐵聯結牢固,結構合理,構造科學。主拱券上加兩道護拱石,呈疊澀狀伸出,對主拱起到了保護作用;主拱與兩側腹拱間用鎖石橫向插入拱背,起到了加固作用;主拱的券腳落在橋墩臺深5cm的槽內,避免了移位;拱券收分上窄下寬,有利于拱券的穩固;拱券背面內部用灰土夯打致密,不僅減輕了橋身重量,還起到了良好的防水效果。
小商橋為敞肩圓弧石拱橋,世界公認該橋型首創于我國。三段優美的圓弧,如在平行的地面和水面之間懸掛的條條彩虹,避免了呆板和凝滯,給人以豐富的想象空間。小商橋橋身及出土構件上的雕刻,尤其是龍、鳳、花卉、流云等圖案,是宋金時期比較常見的藝術形象,精美絕倫。
近景(文宣提供)
主孔吸水獸石雕(趙明星提供)
欄板雕刻(趙明星提供)
上游正立面圖(文宣提供)
上一篇:佛教建筑·三門峽寶輪寺舍利塔
下一篇:佛教建筑·義馬鴻慶寺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