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壹則動志
剛剛我們說的是“志壹則動氣”,但孟子反過來說,氣凝聚了也會影響心志!這兩者是相互影響的,不可以因為某項比較重要,于是就輕視了另一項,否則會被另一項拖累的。簡單地說,你只懂“無暴其氣”,但是沒有“持其志”,或是你只有“持其志”卻沒有“無暴其氣”,都不算是完整的修行。
什么是“氣壹動志”呢?例如:你今天吃了太多上火的東西,像辣椒之類的,你就會發(fā)現(xiàn)身中的火氣在上升,你會不由自主地不耐煩,甚至容易生氣,這就是氣壹動志,心被氣影響了!
你看世上所有喜歡逞兇斗狠的,幾乎都是年輕人,很少有九十歲的人還會逞兇斗狠的,這也是因為年輕人身中的“氣”較盛,“心”容易被強盛的“氣”所左右的緣故。
當然偶爾也會有極少數(shù)的老人家,或是平常看起來很斯文的人逞兇斗狠,這也是因為他那時候身中的氣被激起來,影響到心的結(jié)果。還有世上那些常憂郁的人,常遲到、懶散、提不起勁的人,都是因身中偏枯的氣已經(jīng)影響了他的心靈的緣故。這都是氣壹動志的結(jié)果。
因為氣可以動志,所以說氣如果太強、太剛暴了,會令一個人的思想、行為都走了樣,因而太激進、沒耐性、坐不住;但氣如果太弱,也會摧毀我們的意志,好比凡有操勞的動作,都會感覺很苦,只有躺著最舒服,如果能把全身陷到沙發(fā)里更好,這種氣弱的人,一天到晚懶洋洋的,這也是氣壹動志的結(jié)果。
當然,這種氣影響心的現(xiàn)象,可以通過很多種情緒管理的方式,讓它暫時得以轉(zhuǎn)化,但這股偏枯的氣息形態(tài)依然還是存留在身中,所以依然時時在侵襲著他。這樣的人常常需要調(diào)適、轉(zhuǎn)化,時間一久就覺得煩惱,覺得很苦,覺得解脫無門!
所以,為什么有的人打坐時,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也不覺得累,我們常以為他很有毅力,其實只是因為他的氣比較剛健使然。為什么有的人坐十分鐘就覺得難過、如坐針氈,其實只是因為他的氣不是太躁就是太弱,這偏枯的氣足以影響心的寧靜,所以越坐越覺得苦,苦久了上進的志也就被摧毀了。然后我們就說這人是沒骨氣,其實都是因為氣壹動志所引起的誤會!
《道德經(jīng)》中說:“弱其志,強其骨。”骨氣,氣就是我們真正的骨。削弱欲望的人,可以養(yǎng)足一身的浩然正氣,所以說“弱其志,強其骨”有了剛正的氣,自然就開朗積極,辦事積極肯吃苦,人家就會說有人格、有骨氣,這一切都是因為氣壹動志所造成的。
氣既然可以動志,那么想修好“心”,養(yǎng)“氣”重不重要?當然重要!“氣”偏離常軌太多時,心照樣被拖累下來了。所以還要再暴你的“氣”嗎?每生氣一次就暴一次氣,每哭一次也暴一次氣,怨嘆一次暴一次氣,嫉妒一次暴一次氣……這樣是不是很不劃算?
暴的氣越多,立的志再大,都一定會再被氣給拖累的。因此,很多修心的人講了一輩子空空的心,卻不知道要去養(yǎng)一股浩然的真元之氣,終究淪為泛漫無著的空幻。
孟子曰:“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志跟氣兩者,雖然是志當頭,氣當尾巴,可是只有動頭,尾巴卻盤在樹上不動,頭還動得了嗎?當然是動不了的。所以志與氣兩者要相互配合,所有的努力才會有圓滿的結(jié)果。
翻遍三教的經(jīng)書,圣賢仙佛都是這樣“心氣并重”才修成正果的。有人問:“佛家說萬法惟心,只要修個清靜的心就好了,哪還需要養(yǎng)什么氣呢?”這就是不了解心與氣有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而產(chǎn)生的誤解。
其實儒家的“養(yǎng)氣”,與佛家和道家是名異而實同的。這股氣煉得有所成就之后,儒家稱為“浩然之氣”,佛家稱為“金剛法身”,道家稱為“得丹”。三教真?zhèn)魅绯鲆晦H,完全一致。
孟子說志壹動氣,氣壹動志這句話,意是在向后世大家強調(diào)修行上的兩個不可或缺的重點,一個“持志”,一個“養(yǎng)氣”。這志與氣兩者,都是與生俱來的,都是本性的一環(huán)。這兩者相互影響,缺一不可。
上一篇: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
下一篇:氣次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