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沉帝王夢·京城之旅·北京·胡同探幽
“胡同”并非北京土產,然而卻充滿了京味。人說北京“有名的胡同三百六,無名胡同似牛毛”,胡同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濃郁的北京風情和歷史變遷。誰也說不清,在那些幽幽深深的胡同、灰灰的墻和方方的四合院里,演出過多少人間悲喜劇。
胡同的出現比“北京”早了整整一個世紀:胡同出現在元大都的格局里,而“北京”的名稱卻是明永樂元年正月辛卯日(1403年2月4日)才由明成祖朱棣封的。
大都城的街道,按《周禮》的原則,每個城門內都有一條筆直的干道,以城門命名。并在兩座城門之間,加辟一條干道,這樣,大都城就共有東西和南北各九條干道。這些干道把都城變成一個大棋盤,其間五十塊地盤,就是被稱作“坊”的居民區。坊里又排列著小街,即為胡同。
關于“胡同”這個詞的含義,說法不一。有說是比村稍大的部落,有說是有水井的地方,有說是防火用的火巷。蒙古本是游牧民族,胡同本義作為他們的方言,也許與這幾種說法貼近,但在元大都城市中的胡同,詞義明顯地有了變化,它已是院落、房屋連接而成的一排排宅第的間隔帶,可用于通風采光,用作防火地帶,更可作出入的通道。
胡同名談趣
北京胡同的名稱,簡直就是一本百科辭典。
千家萬戶“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北京便能找到以它們命名的胡同:柴棒胡同(安定門一帶)、米市胡同(陶然亭一帶)、油坊胡同(西絨線胡同西口)、鹽店胡同(海淀清河)、醬坊胡同(德外大街)、醋章胡同(宣武牛街)、茶兒胡同(宣武大柵欄)。中國有陰陽五行的思想,也就有金木水火土胡同:金果胡同(福綏境地區)、木廠胡同(崇文門外)、水井胡同(西長安街地區)、火藥局胡同(景山地區)、土兒胡同(交道口地區)。天地有東南西北中五方,于是有東明胡同(新街口地區)、西大胡同(牛街地區)、南板橋胡同(東四地區)、北吉祥胡同(交道口地區),中國強胡同(花市地區)。物有紅、黃、藍、白、黑五彩,因而有紅線胡同(椿樹地區)、黃圖崗胡同(東華門地區)、藍靛廠(四季青鄉)、白紙坊胡同(白紙坊地區)、黑塔胡同(新街口地區)。人間有金銀銅鐵錫五金,北京便亦有金絲胡同(福綏境)、銀絲胡同(崇文門)、銅鐵廠胡同(廠橋地區)、鐵門胡同(宣外大街)、錫拉胡同(東華門)。……
胡同還反映著城市的特點、時代的變遷和政治風云。1949年以后,許多胡同都改了名,一些不雅的,甚至侮辱性的胡同名都改好了。如西直門內屎殼郎胡同,改名為“時刻亮胡同”,宣武門的打劫巷改成了大吉巷。前門至和平門之間原妓女集中的皮條營等“八大胡同”也都一改舊名。其中“皮條營”改稱東、西壁營,王寡婦斜街改為“王廣福斜街”,后稱棕樹斜街。在十年動亂中,許多胡同名被染上了政治色彩,打下了那個時代的鮮明印記。如崇文門地區的戴家胡同改成“紅哨兵胡同”,東城交道口地區的豆角胡同改成了“紅到底胡同”,地安門內、外大街被稱為“總路線路”,東城交道口地區南下洼子胡同成了“學毛著胡同”,東城建國門地區八寶樓胡同成了“滅資胡同”,北新橋地區東揚威胡同成了“反修胡同”,東交民巷稱“反帝路”,景山東街稱“代代紅路”,等等。
有些胡同名還指示著行業分工。如一聽“海運倉胡同”、“祿米倉胡同”等就知道這里曾有大的倉庫,而“裱褙胡同”、“驢市胡同”也明白地告訴人們這里做什么行當。
胡同與官衙
北京從元大都起,就在麗正門向北通皇城南門欞星門的道旁修起了千步廊,兩側就是衙門。內府二十四衙門,都在胡同里留下了名字,如戶部街、鴻臚寺街、太常寺胡同、兵馬司胡同等。到了明朝,皇城前天街廣場西墻外的五軍都督府的府地變成了民居,于是就有了大中府胡同、小中府胡同、左府胡同、后府胡同、前府胡同、內宮監胡同(今恭儉胡同)、織染局胡同、酒醋局胡同、火藥局胡同、司禮監胡同等。朱棣有個臭名昭著的特務機關東廠,因此也就有個東廠胡同。這條胡同后被大學士瑞麟購為私產,建成一私人園林“漪園”,后稱“余園”。民國初,黎元洪在此住過,袁世凱倒臺后,黎繼任大總統的受任儀式就在此舉行。后來胡適、范文瀾曾先后在此居住,郭沫若曾在此辦過公。
西城府右街路西有太仆寺街,是給皇上掌管輿馬及畜牧的太仆寺衙署所在地。類似的還有太常寺街、光祿寺街等。太常寺是掌管宗教禮儀的衙署,光祿寺是皇上的大廚房。在海淀還有一條軍機處胡同,這條胡同住過陪皇上游三大皇家園林的軍機大臣,因而得名。另外,宣武的校尉營胡同,東城的校尉胡同,都是錦衣衛的校尉營地。
胡同與名人
北京有許多以人名命名的胡同。
其中,有以有爵位的人命名的,如定府大街、武定侯胡同、永康侯胡同、泰寧伯胡同、武安侯胡同、豐城侯胡同、建平伯胡同、遂安伯胡同、肅寧伯胡同等。據說,明開朝將軍徐達封定國公后居定府大街,他生前封定國公,死后加封中山王,人們叫慣了,仍稱該胡同為定府大街,后改稱定阜大街。武定侯是明開國元勛郭英封爵,后代世襲,其府第所在就成了武定侯胡同,現稱武定胡同。徐忠封永康侯,陳珪封泰寧侯、鄭亨封武安侯,他們都是明朝功臣。豐盛胡同乃豐城侯胡同轉名,原胡同因明豐城侯李彬而得名。建平伯是高士文封爵,遂安伯是陳志封爵,廣寧伯是劉榮封爵,肅寧府胡同是因明權閹魏忠賢從子魏良卿曾在此胡同內有宅第而名。有以一些皇親國戚命名的胡同,如張皇親胡同、石駙馬胡同、林駙馬胡同、王駙馬胡同等。另有狀元及第后命名的馬狀元胡同等。尚書、侍郎,又稱大人,于是,又有班大人胡同、馬大人胡同、蔣大人胡同、王大人胡同、石大人胡同等。石大人乃明天順年間大將軍石亨,他原本因有戰功被于謙舉薦封侯,后又因慣于獻媚而被于謙斥責。石亨懷恨,慫恿英宗殺害了于謙。自己不久也被英宗下獄,死于獄中。這條胡同現在叫外交部街。
交道口南大街附近有條文丞相胡同,是以文天祥名命名的。文天祥被元軍俘虜,押解到大都,就囚禁在此。文天祥誓死不投降,寫下了浩浩然的《正氣歌》。忽必烈看他錚錚鐵骨,親到獄中勸降,文天祥仍不為所動。最后被殺害于附近的府學胡同西口柴市。明朝在此建文丞相祠,胡同也成了文丞相胡同。
北京還有幾條富有紀念意義的胡同。一條是抗戰勝利后,由鐵獅子胡同改名的張自忠路。張自忠將軍為馮玉祥部下,在“臺兒莊”大戰中立下大功,1940年5月16日在襄樊戰役中壯烈殉國。佟麟閣路紀念的是在“七七”事變中二十九軍北平南苑駐地指揮官、抗日將領佟麟閣。他堅決抗戰,最后以身殉國。趙登禹也是馮玉祥部下,“七七”事變時在南苑駐地他揮舞大刀手刃敵軍六十多人,最后英勇犧牲。抗戰勝利后,將金水河故道北溝沿命名為趙登禹路。
北京也有以能工巧匠名字命名的胡同。元朝有個叫劉元的塑像大師,太液池西“元都勝境”寺正殿供奉的玉皇大帝、旁殿供奉的三元帝君皆出自他手。此寺到清代成了天慶宮,劉元也被傳成了劉蘭,人們將天慶宮前的小胡同命名為劉蘭塑胡同。
胡同與歷史風云
胡同雖小,卻曾吞吐歷史風云。
現在的張自忠路原有私家園林增舊園,北洋政府外長顧維錫曾以該園一部分為私宅。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推翻曹錕并將他囚禁于此。孫中山應馮玉祥之邀來京討論國事,也寓于此園。1925年3月12日孫先生就在此辭世。也就在這條胡同的原北洋政府海軍部(清政府的和親王府)門前,發生了“三·一八”事件。
西城區棉花胡同66號,是蔡鍔故居。這是一座中四合院,蔡鍔將軍從1913年11月至1915年11月就生活和工作在這所庭院里。蔡鍔是近代護國運動首領,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陽人。1911年在云南任十九鎮三十七協協統,響應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成立“大漢云南都督府”,任都督。袁世凱竊取辛亥果實,孫中山、黃興等于1913年7月發動“二次革命”,蔡鍔以“武力調停”國民黨人與袁世凱之間的沖突,使袁大為不滿又疑慮重重,于是按楊度“感之以恩,必為我用”之計,以恩準其養病為名,于9月25日親下命令調其來京。與此同時,袁世凱又準備了一份蔡鍔將軍自號“大漢王”的假材料,如蔡抗命不到京,即宣他“叛國”之罪。蔡鍔被迫來京后,即被袁軟禁于此宅。當袁世凱為復辟帝制喪心病狂地接受日本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時,蔡鍔對袁的最后一線希望破滅,遂下定返滇討袁的決心。并借楊度讓他利用師生之誼勸說梁啟超不要反對帝制的機會,與梁啟超、陳國祥和湯覺頓商量了討袁的具體方略,最后在京都名妓小鳳仙的掩護下,按周密的計劃轉道日本經上海,南下香港,會同夫人轉河內秘密直奔云南,1915年12月15日在昆明宣告云南獨立,發動了轟轟烈烈的討袁護國戰爭。
宣武門外達智橋胡同(原叫韃子橋胡同)路南12號的松筠庵,已有四百多年歷史。在這里,爆發了康有為發動的震驚朝野、載入中國近代史冊的公車上書事件。松筠庵原為明忠臣楊繼盛故居。楊繼盛號椒山,曾彈劾仇鸞誤國,為此入獄。后又彈劾嚴嵩,上《請誅賊臣疏》,被嚴嵩害死,夫人自縊殉夫。光緒二十一年(1895)甲午戰爭,清政府與日本訂《馬關條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愛國救亡呼聲日高。這一年,正逢會試,各省應考舉人云集北京,廣東省舉人康有為也在其列。康有為對《馬關條約》即將簽訂極為憤慨,率先帶領弟子梁啟超、麥孟華及江孔殷、賴際熙等日夕奔走,發動各省舉人上書清廷,要求拒簽。4月22 日,廣東、湖南兩省舉人一百多名聯名上書。4月30日,一千二百多舉人在松筠庵諫草堂集會,康有為慷慨演說,各省舉人公推康有為起草奏書。康在諫草堂奮筆疾書,一天兩夜擬成一萬四千多字的《上清帝第二書》,由梁啟超、麥孟華“并日繕寫”,到會應試舉人都簽了名。5月2日(四月初八),各省舉人從松筠庵出發,奔向都察院,呈請代奏,這就是震動全國的“公車上書”。第二天,會試發榜,康有為中進士,但只授他工部主事。康不想上任,又把“公車上書”變法圖強部分加工后送都察院呈請代奏(第三次上書),竟獲得意外成功。光緒對其奏文非常欣賞,一時朝野上下很有些革新圖強氣象。“公車上書”是中國有史以來空前之壯舉,成為戊戌變法的先聲。
胡同之最
北京城頗多堪稱“之最”的胡同。
最長的胡同,是東西交民巷。它與長安街平行,東起崇文門內大街,西至北新華街。最短的胡同在琉璃廠東街東口,叫一尺大街。這條大街,長不過10來米,卻號稱“大街”,這或許正是北京人的幽默之處。最窄的胡同當推前門外大柵欄地區的錢市胡同,它口寬80厘米,胡同中最窄處竟只有40厘米。彎最多的是前門外的九灣胡同,它實際有十三道彎。最長的一條斜街是原北京的重要水路大明溝,現在它的上面由北向南是西直門內大街、阜成門內的趙登禹路、復興門內的太平橋大街和宣武門西的佟麟閣路,形成了一條長長的斜街。北京有些很古老的胡同,如宣武區廣安門內大街金代就有,廣內大街的北線閣、南線閣,宣外下斜街東口老墻根街,都存在于元大都之前。而最古老的街巷,卻是宣武區長椿街國華商場后的三廟街一帶,遼代時叫檀州街,已有九百多年歷史。
胡同交響曲
胡同是生活區,也是商業區,北京城的格局是前朝后市,市場、集市集中在北城,但小商小販卻要走街串胡同,尋找自己的買主,小手藝人也要到胡同去找活兒干,他們或有一套生動風趣的吆喝聲,或者有一套響器,在胡同里形成了一種特殊格調的交響曲。
買賣人的吆喝分東西南北城,九腔十八調,按季給人帶來喜興。
正月初一賣活鯉魚,初二人們用它祭財神,應“鯉魚跳龍門”的景。吆喝聲似一首曲子:
二月初一是“太陽生日”,賣太陽糕。太陽糕上捏一小紅公雞,吆喝起來就像唱:
進了伏天兒,大家都愿買現成兒的吃,有賣饅頭的,有賣豆汁的,生豆汁吆喝:
熟豆汁又一樣:
還有賣小金魚兒的、賣元宵的、賣黃花魚的、賣豌豆黃的、賣鮮花的、賣清水杏的、賣桑椹兒的、賣老玉米的、賣豆腐腦的、賣西瓜的、賣冰核兒的、賣臭豆腐的、賣螃蟹的、賣葡萄的、賣各種鮮果的……各色買賣人沒有不吆喝的,吆喝起來又都有腔有調有滋有味兒。于是一年四季里胡同中吆喝聲不斷,叫得老北京心癢癢的,現在許多老人回憶起來還感到格外親切。
但有些行當卻不吆喝,他們用響器招徠顧客。
賣油的敲一種約8寸長的木梆子,用木棍敲打,聲音粗獷。賣燒餅、油炸鬼、麻花等食品的,用一根短小的梆子,中下方裝有短木柄,撞擊起來聲音短脆。賣雜貨的搖撥浪鼓。磨刀師傅用約半寸寬、長5、6寸的厚鐵板六、七塊,用繩連結,一搖就發出脆響。有時也吆喝:“磨剪子唻,鏹菜刀!”剃頭師傅用一把上窄下寬的“報君知”,用鐵棍一撥,就發出顫顫巍巍的金屬聲。另外,打小鼓的是收購細軟的,打皮鼓的收家常舊物,郎中用串鈴,使大銅鑼者是耍猴戲的……老北京的胡同里就這樣從早到晚都在演奏著三百六十個行當的奏鳴曲,有一種天子腳下大都市的獨特氛圍。
上一篇:蒙蒙巴蜀雨·峨眉山之旅·峨眉山·勝景流芳
下一篇:蒙蒙巴蜀雨·成都之旅·寶光寺·舍利祥光澤萬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