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沉帝王夢·京城之旅·北京·老字號說老
六朝古都,使北京城成為人文薈萃之地。商業的發達,造就了各行各業的老字號,它們或開行業之先河,或供一方之名產,或服務于王公貴胄,或取財于平民百姓,各有千秋,極一時之盛,是京城獨有的輝煌。
北京老字號主要分三大類,一是飯館茶館小吃店,二是衣帽綢緞鋪,三是藥房。
食在京城
北京城內多達官貴人、豪門富戶,往來又有商賈、舉子、官宦、游人,民以食為天,各種各樣的飯館必不可少,各大菜系齊全,各式名點俱備,造就出一種南北風味并存的豐富的食文化。
北京曾有八大居,它們是同和居、砂鍋居、泰豐居、萬福居、福興居、陽春居、東興居、廣和居。清道光二年(1822)同和居開張,老板結識了一個清宮御廚,學了“三不粘”等宮廷菜,一次一位住在缸瓦市的王爺來同和居吃飯,店主就趕忙親自下廚,做了“三不粘”、“貴妃雞”等,很受王爺贊賞,于是名聲大振。日本裕仁天皇還用飛機帶“三不粘”回東京品嘗。
砂鍋居原名和順居,清乾隆六年(1741)開業。它有一只大砂鍋,直徑4尺,深3尺,一次正好能煮下一只整豬。它以砂鍋白肉出名,原名漸被“砂鍋居”代替。砂鍋居每天上午就賣完一口豬,下午便摘幌子關門,因此,留下一句歇后語,叫做“砂鍋居的幌子——過午不候”。門上有一聯:“名震京師三百載;味壓華北白肉香。”
北京還有八大樓、四大順。八大樓為東興樓、會元樓、萬德樓、鴻興樓、富源樓、慶云樓、安福樓、悅賓樓;四大順是東來順、天義順、永昌順、又一順。北京有句順口溜:“涮羊肉,何處嫩?要數東來順。”東來順創始人叫丁德山,號子青,是河北的回民。他1903年推車進京在東安市場擺飯攤,賣白湯雜碎、雜面條和大餅,物美價廉,深受下層市民歡迎,以后逐漸由飯攤變成了飯棚,又發展為飯館,并更名為“東來順羊肉館”,以火鍋涮羊肉馳名。他用口外羊,再加料重喂到膘肥肉厚后屠宰,專揀精肉,刀工又好,涮羊肉成了北京人一種時令享受。傳說七百多年前,忽必烈在征戰途中,想吃清燉羊肉,正要下鍋燉肉,敵軍攻來,庖丁便急急將羊肉切成薄片,在燒得正開的水中一涮,撈入碗中加上點鹽,就給忽必烈送去,忽必烈覺得肉片又鮮又嫩,連連稱好,以后便如法炮制。元人到了北京,涮羊肉也跟著進了北京。這位丁老板直到東來順鼎盛時期,也仍在大門外設飯攤,賣經濟實惠的雜碎湯、烙餅及牛肉湯面。1930至1948年間,他又開設了西來順、又一順飯莊。又一順能辦全羊席,有名菜“它似蜜”,涮羊肉也很有名。
北京有兩家烤肉店老字號,人稱“北季南宛”,“北季”指什剎海后海的“烤肉季飯莊”,“南宛”即今鬧市口的“烤肉宛飯莊”。“烤肉宛”在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由京東大廠宛姓回民哥兒倆創辦,世傳六代,三百年歷史。烤肉宛的吃法很特別,在一面小鐵炙子上,顧客足蹬板凳,自烤自酌,佐以牛舌餅,小米粥,人稱“武吃”。烤肉宛的第一塊牌匾,是溥儀弟弟溥儒書寫。1946年八十三歲的齊白石,為之題寫“清真烤肉宛”牌匾,并題詩。八十八歲時又給烤肉宛送一壽桃,并題“仁者多壽”四字。烤肉季是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創辦,在后海河沿,烤的是羊肉,食客中多有王公貴胄,也漸與烤肉宛名聲不相上下。
都一處飯館專營山西餃子。傳說,乾隆皇帝私訪,嘗了都一處餃子,大為滿意,便御筆親書“都一處”牌匾。
烤鴨是北京一大名食。北京的烤鴨店有兩處老字號,一是菜市口米市胡同便宜坊,當時北京四城都有便宜坊。但以米市胡同者為第一。它創建于咸豐五年(1855),用燜爐烤鴨;另一處后來居上,就是和平門全聚德。它創辦于同治三年(1864),是掛爐烤鴨。北京鴨體大肥嫩,用棗木炭烤,烤得通體金黃,外焦里嫩,絕無煙氣。
在寬街的白魁老號飯莊,是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所建,原名東廣順,店主叫白魁。它主要經營燒羊肉。清宮曾用八個紅捧盒取白魁的燒羊肉。
北京還有一家外國人辦的北京飯店。1900年春,兩個法國人在現北京站蘇州胡同附近開了一個三間門臉的小酒館,賣紅、白葡萄酒和煎豬排等,這就是北京飯店前身。后遷至東單菜市場旁邊,正式掛出“北京飯店”招牌。
北京的飯莊,字號無一例外地叫“××堂”,多集中在東四、西單、鼓樓、前門一帶,其中歷史較長、名聲較大的有慶和堂、會賢堂、聚賢堂、福壽堂、聚壽堂、天福堂、同興堂、惠豐堂、富慶堂、燕壽堂等。飯莊內庭院寬闊、房間幽雅,有名貴家具、名人字畫,餐具也極考究,而且還設有戲臺,可以在包宴會時唱戲演曲藝。不少飯莊還有供客人吞云吐霧——吸食鴉片的內室。在辛亥革命前后一百年間,北京的飯莊多是旗人出資作東家,山東人出力當掌柜、當工人,而作服務人員、茶房的則都是北京人,因為大清律規定旗人不得直接經商、種地。還有一個原因是,飯莊的服務對象主要是貴族、官僚、豪紳、富商,這些達官貴人無論辦紅事、白事都有許多繁瑣的禮節,且滿漢禮節還有區別,唯有北京人熟悉這些禮節,干起來才順當不致出錯。
北京的醬菜非常有名,不僅字號老,而且品種多。月盛齋在清乾隆四十年(1775)就創建,人稱馬家老鋪,它的醬牛、羊肉名揚京城,其醬肉經月而味不變。因西太后喜食月盛齋醬羊肉,光緒十二年(1886)清宮竟發給月盛齋四道腰牌,可出入宮禁送醬肉。天福號醬肘子香味久遠,它開業于乾隆三年(1738),已有二百五十多年歷史。據說,初創時它連牌匾也掛不起,到破爛市買了一塊舊匾,上寫“天福號”三字,權作店名開了業。醬肘子出名也屬天緣。掌柜劉的兒子幫父親看火燉肘子,不料睡著了,醒來后肉已爛在鍋里,他嚇得趕忙將軟爛如泥的肘子放在涼處晾著,清廷一刑部官員將它買去,次日又來索買那種軟爛的醬肘子,劉家從此如法炮制,漸至出名。六必居是家老醬園,所出醬菜為北京一大名特產,關于它名字的由來,京城中有多種說法。有說六必居開業時不是醬園是酒館,酒味醇香,老板在技藝上要求很高,規定了六個“必須”,即黍稻必齊(原料),麥蘗必實(配方),湛之必潔(操作要衛生),陶瓷必良(器皿優良),火候必得(關鍵),水泉必香(水質),因名“六必居”。又說,六必居是六人合辦,為揚名,請權相嚴嵩題名,嚴寫“六心居”為號,又覺六心難以合作,加上一筆,乃成“六必居”。還有說,北京人居家過日子柴米油鹽醬醋茶,開門七件事,這六必居除了不賣茶,其余六樣全賣,故名“六必居”。
穿衣戴帽,各有所好
北京城廣人眾,消費量自然很大,因此有許多經營日用雜品、衣服鞋帽的商店,其中不少是老字號。
北京的綜合性商場由廟會、集市演變而來,多數是在清末民初才出現的。現在的隆福大廈前身是隆福寺廟會;西單百貨商場場址,在清代不過是個馬廄,1930年5月,旅加拿大廣東歸僑黃樹滉先生出資并親自設計建了“厚德商場”。前門廊房頭條的勸業場,今稱“新新服裝公司”,始建于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名“京師勸工陳列所”,以展覽各地工業品為任務,民國初年,兩次大火,重建后,改名為“勸業場”,取“勸人勉力,振興實業,提倡國貨”之意。
專營商店的出現早于綜合商場。頭上要戴帽子,身上要穿綢子,腳上要登靴子,這些店鋪便應運而生。
前門鮮魚口有黑猴帽店,大柵欄有馬聚源帽店。有俗諺說:“頭戴馬聚源,腳踩內聯陞,身穿八大祥,腰纏四大恒(錢莊)”,“頭頂馬聚源,腳踏內聯陞,買包西鴻記(茶莊),去洗東升平(澡堂)”。馬聚源帽店的帽子在當時是時髦的奢侈品,它的前身叫“盛聚福帽店”,后遷址擴建改為“盛錫福帽店”。“盛”意為繁盛、興盛、鼎盛;“福”,是幸福、吉祥;“錫”與“賜”通假,“賜給”、“賜予”意。
大柵欄內聯陞鞋店,專做官員朝靴,它創建于清咸豐三年(1853)冬。“內”即大內、朝廷,店名意為穿內聯陞的靴鞋就會官階連陞。他們為朝廷顯貴備有檔案,叫《履中備載》,有此檔案,一則方便購買,二來又為外省上京拜謁朝中貴人的官員送禮提供了便利,于是生意很紅火。辛亥后,朝靴沒市場,轉產做千層底兒庫緞面或禮服呢的布鞋,很受歡迎。內聯陞的布鞋曾于1915年和1935年在國貨物產展覽會上獲第一名。內聯陞的牌匾是郭沫若在1958年書寫的。另有一個同陞和鞋店,開業于民國九年(1920),它與盛錫福是鄰居,本來沒什么可競爭的,因同陞和又賣帽子又賣鞋,于是常與盛錫福展開激烈競爭,哪里有同陞和哪里就有盛錫福。
北京的八大祥可是有名的老字號,它們是:瑞蚨祥、謙祥益、益和祥、瑞增祥、瑞林祥、瑞生祥、瑞成祥、慶祥(另一說沒有瑞成祥,另有瑞蚨祥一家分店),其中瑞蚨祥首屈一指。瑞蚨祥在前門外大柵欄,是個綢布店,為山東章丘縣舊軍鎮孟家所創。店名中的“蚨”字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昆蟲,晉《搜神記》中有個說法:“南方有蟲,名敦禺,一名則蠋,又名青蚨。形似蟬而稍大……生子必依草葉,大如蠶子。取其子,母即飛來,不以遠近。雖潛取其子,母必知處,以母血涂錢八十一文,以子血涂錢八十一文,每市場,或先用母錢,或先用子錢,皆復飛歸,輪轉無已。故《淮南子術》以之還錢,名曰‘青蚨’。”孟家以之名店,取“青蚨還錢”意,討個吉利。
北京的綢布店雖興盛,但服裝店卻出現得很晚。中國人的觀念是,男人穿衣服得女人手縫。因此,服裝店的出現很不容易。民國初年一個叫韓俊峰的人在朝陽門內開辦了雙順便服店,制中式服裝。此人能創新、善經營,他將傳統的中式服裝加以改造,創出新的式樣,尤其善為婦人做衣服。他為大戶人家立檔案,只要一個電話,他可代購代配按檔案尺寸做好送上門,客戶有衣料,也派伙計上門取回。張學良、蔣經國、李宗仁、衛立煌、陳誠、梅蘭芳、馬連良、譚富英等人的夫人,還有宋美齡、宋慶齡、王光美、張茜等都在此立有檔案。里根總統夫人在訪問我國時,還專程到此店做了幾套中式服裝。
亨得利是個大名鼎鼎的鐘表店,同治十三年(1874)開業,當時叫“二妙春”,為浙江寧波莊村人應啟霖與人合開,經營唱機、鐘表、眼鏡等業務。光緒年間,應啟霖購彩票意外地獲了頭獎,發了橫財,就在寧波雙街開了一家鐘表店,取了個字號“亨得利”,“亨”乃亨通、順利,“得利”就是獲利、獲益,“亨得利”即亨通得利。這是我國民族資本開設得最早的鐘表商店。北京亨得利是民國十六年(1927)由王惠椿獨資開辦的,店址在前門外觀音寺街9號。民國十九年(1930)又在王府井大街辦一“惠龍鐘表店”,在西單北大街291號辦一“西城亨得利鐘表店”,故有“南亨”、“東亨”、“西亨”之說。
存仁濟世,益壽延年
人吃五谷,難免生百病,所以有藥店出現。北京藥店中也不乏老字號。
北京同仁堂開業于清康熙己酉年(1669),浙江人樂尊育創辦,與杭州胡慶余堂、漢口新開泰、廣州陳李濟并稱為中國四大藥店。同仁堂曾是御藥房,它制作的“安宮牛黃丸”、“烏雞白鳳丸”至今名聲不衰。鶴年堂是明嘉靖末年(1525)開,店名牌匾本是嚴嵩花園內一個廳堂所有,嚴敗落后,手書的匾額流落在外,成了藥店名。菜市口有個西鶴年堂,也是一家老字號藥店,其匾額相傳是嚴嵩之子嚴世藩所書;兩邊配匾為白地黑字匾,左為“調元氣”,右為“養太和”,傳說是戚繼光手書。柜堂內兩根抱柱上懸掛豎匾:“欲求養性延年物,須向兼收并蓄家”,相傳為明嘉靖年間彈劾嚴嵩的名臣楊繼盛題。西鶴年店地處菜市口,原為行刑之地,每于行刑日,西鶴年堂還要負責招待行刑劊子手和監斬官。當時有句俗話,“要吃丸散膏丹,請到同仁堂;要吃湯劑飲片,請到鶴年堂”。可見它們是各領千秋。崇外大街的千芝堂開業約在明萬歷年間,亦是老店。
北京古橋
北京原來也是水鄉澤國,有很多自然河、人工河,還有湖泊,我們現在還可以看到許多古橋或者它們的遺址。
前三海(北海、南海、中海)有兩架有名的橋,南海與中海之間是蜈蚣橋,中海與北海之間是金鰲玉蝀橋。后三海有前海、后海、西海,前海又稱蓮花泡子,荷花最盛;后海又稱什剎海,兩海之間以銀錠橋為分界線。西海又叫積水潭、凈業湖,與后海的分界線是德勝橋。后海入玉河處有一橋建于元代,初名萬寧橋,木結構,后改石筑,俗稱海子橋;又因在地安門之北,地安門稱后門,此橋亦稱后門橋。后門橋為單孔石拱,是元大都城內通惠河上重要通水孔道,也是北京漕運的標志,傳說橋下刻有“北京”二字,水位若漲至“北京”二字之上,北京就可能發生水災。前海西街有一條柳蔭街,原先是條水道,這里有座李廣橋。此李廣不是漢武帝時飛將軍,而是明代一位權閹,《明史》說他以“符箓禱祀蠱帝”得寵信,“起大第”,引水架橋,府是恭王府前身,橋稱李廣橋。他被抄家時,文武大臣進賄賬簿上“黃米”、“白米”就各有千百石,皇帝驚問:“李廣能吃多少?接受這么多石米!”殊不知這黃米乃金,白米乃銀。“奸珰遺穢,橋亦蒙羞”,現河已成街,稱柳蔭街。頤和園昆明湖上十七孔橋是將東堤和南湖島連接的長橋。
現宣武區正陽門外有個地名叫天橋,在明清時代這里還真有橋,橋下就是龍須溝。橋為漢白玉石橋,三梁四柱,是皇帝去天壇祭天的必經之路,漸次繁華,成為市場,是城南一游樂之處。民國以后,漸被拆毀,河道改為暗溝,筑路建房,只留下地名。
通縣通惠河上有一石橋名土橋,是原先漕運必經之橋,橋上運皇木。橋為南北向,獨券,長11米,寬5米,有石欄。明嘉靖年間修,清乾隆四十二年天津紳士王起鳳出資重修。明代在東南橋翅臥伏鎮水獸一只,是一青石所雕饕餮。北運河嘉慶七年(1802)改道后,橋、河漸廢。通縣張家灣城南門外,蕭太后河上有一通運橋,明神宗敕建石橋,萬歷三十一年(1603)動工,三十三年(1605)十月造成,賜名“通運”。橋南北向,三券平面。今只剩石橋與一段殘垣。通州另有一橋,橫鎖通惠河中支,因閘建橋,人稱閘橋。建于元延祐年間(1314—1319),明宣德七年(1432)八月重修;道光二十六年(1846)春夏之交,廢閘改建石橋;明時閘上還有三官廟一座,崇禎十七年(1644)環廟民居大多被焚毀,唯廟居閘上而獨存。這閘上建橋再建廟世間罕見。光緒間鐵路初修,漕運斷絕,閘壩廢圮,河流變淺,后廢河建成了大街。
另有幾座大橋,都是京師通衢要道。廣濟橋,俗稱清河大橋,橫跨清河上。清河發源于北京西郊玉泉山,流經北京北部,是城北郊的一條重要水系。廣濟橋建于明永樂十四年(1416),是明代都城通往西北邊關和明帝陵的必經之路,因此明清兩代都很重視對它的維護和修繕。橋為三孔拱券,石橋,全長48.04米,寬12.46米。這座橋是現存北京明代石橋中建造較早、保存較好的一座。1937年6月曾遭日軍炮火轟擊,但它十分堅固,除個別地方有輕微損壞外其余均完好。1982年將其遷建于清河鎮東南小月河上保存。北京西南房山區琉璃河鄉境內京石公路上,有一座規模僅次于蘆溝橋的大石拱橋。源出西北部山區的大石河,古稱圣河,向東流去,途中會同諸水,經琉璃河匯入拒馬河,東入大海。河寬水深流急,每至汛期,洪水泛濫,原建木橋常被沖毀。琉璃河鎮是北京往南行的必由之路,地勢原本低洼,常為積流所潴,汛期更成天塹,難以通行。嘉靖十八年(1539)皇帝下詔建石橋,經二十余年,才有了這座九孔大石橋,歷經數百年至今仍在發揮作用。
海淀西直門外偏北半里左右,有西郊名橋高粱橋(又稱高亮橋)。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開辟“金河”,把玉泉山水引向東南,接高粱河上源以充瓊華島附近湖泊;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九年(1292)在義和門(今西直門)外建了這座石橋,因河命名為高粱橋。明清時代,這里古剎林立,水清見底,是春游和夏日納涼好去處;橋頭兩岸茶肆酒樓無數,是京師西郊一勝景。人們喜愛這個地方,于是就有了“高亮趕水”的傳說,把高粱橋說成高亮橋。
另外,還有拱衛京師的三大橋:朝宗橋、蘆溝橋和永通橋。古時,北京昌平縣境內有橫跨南沙河水的安濟橋和跨北沙河水(溫榆河)的朝宗橋。二橋相距2.5公里。遼、金時代,這里原是兩座木橋,常被沖毀。明成祖遷都北京,在天壽山建陵墓,木橋已極不適應,于是,明正統十二年(1447)先后拆兩座木橋建石橋,北橋稱“朝宗”,南橋曰“安濟”。安濟橋原為三孔,朝宗橋七孔,明嘉靖十七年(1538)在安濟橋南端接六孔合為九孔大橋。朝宗橋是明朝皇族謁陵北巡咽喉要地,又是通塞北必經之途,在戰略上占很重要地位。大橋北端有明萬歷年立石碑一座,兩面碑身皆有朝宗橋三字,碑高4.08米,寬1.1米,三個字用這樣寬大的石碑是很少見的。橋不遠處就是鞏華城,明朝在這里屯兵駐守,扼守著京師北路。傳說每至深秋,大雁經過此橋都要低飛長鳴,春天返回亦如此。因為安濟橋下群鷗聚集,大雁不喜鷗鳥,寧可折道也不飛安濟橋,故有“春鷗秋雁,各領一橋”的說法。蘆溝石橋自金代建成以來,在軍事、交通等方面都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直至元、明、清、民國,蘆溝橋始終居于拱衛北京城、溝通南北東西的戰略地位。蘆溝橋歷史悠久,造型別致,又因是中國人民全面抗日戰爭的起始點,更在北京橋梁中獨秀一枝。朝陽區通惠河上距通縣縣城西八里的永通橋(俗稱八里橋),建于明朝,此橋為東至山海關、南至天津陸路通道咽喉,為兵家必爭之地。咸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攻陷大沽口后,天津、通州相繼失守,清軍五萬在此橋阻擊,最后全部壯烈犧牲。1900年,八國聯軍攻北京,義和團在此與敵軍激戰,使八里橋名聲大振。
北京有個地方叫酒仙橋。傳說這里原先有條河,河上有一座敦敦實實的石橋,橋身平、橋翅矮,沒什么特色。酒仙橋頭有一酒仙廟,廟旁有個小酒館,一窮漢在此賣酒。一日,忽然來了個白胡子老頭,推著獨輪車,車上四個水簍,到酒館喝酒,連喝三碗,喝完就走,也不交錢,這樣連喝了三天。第三天,老頭推車上橋,故意把兩個水簍歪到河里去,河里頓時飄出酒香,原來是酒仙給賣酒人酒錢來了。小酒館的賣酒人從此發達起來,他的酒壇酒缸永遠喝不干,而且酒格外地醇香可口。
上一篇:煌煌荊楚吟·蕪湖之旅·翠螺山·翠螺十八景
下一篇:蒙蒙巴蜀雨·峨眉山之旅·峨眉山·勝景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