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沉帝王夢·京城之旅·北京·王府覓舊
北京的王府洋洋大觀,它們集建筑、園林為一體,形成一種獨有的韻味。它不同于皇宮的宏偉壯觀,但又的確是王府,處處透出王爺氣派,處處烙有身份的標記;它不同于江南園林的小巧俊秀,又的確如園林,常常是一步一景,意趣盎然。至今保存完好的王府,仍令人流連忘返。
清人入關 王府遍地
北京的王府形制、數量為全國之最。明朝時北京就有一些規模很大的王府。現在大名鼎鼎的王府井大街,當年就曾是王府薈萃之地。明成祖朱棣修北京城時,在此建了十五幢王府,共計八千三百多間房屋,給親王郡王居住,街道也因之更名為王府街。宣德三年(1428)又在王府以南新建公主府三所。因這里有一口不凍的甜水井,所以,人稱這條街為王府井大街。
清人入關后,更是王府遍京城:東城有孚郡王府、肅親王府、淳親王府、循郡王府、睿親王府等,西城有儀親王府、禮親王府、慶親王府、克勒郡王府、鄭親王府、定親王府、順承郡王府、恂郡王府、恭王府、端郡王府、醇親王府、醇親王府(南府)等,另有公府、貝勒府、貝子府等等,帝都因有王府的陪襯也愈加輝煌。
王府乃親王或郡王的府第。清代王室對王府的建造形制有極嚴格的規定,中路要完全按規定建,東西兩路可自由安排。中路的建制是:親王府門五間,郡王府門三間。府門亦稱宮門,門前設有門罩,過道要高出地面,在府門迎門處建影壁。府門內東西兩廂有樓房,親王五間,郡王三間。再往里是大殿,大殿臺基高4尺5寸。親王大殿府門用綠琉璃筒子瓦,郡王則只能用筒子瓦。然后是二府門,二府門正北是神殿,五間,兩旁是配殿,西配殿有卐字炕,神殿東間是親王郡王襲爵與合婚時的住所,神殿以北通稱后樓。王府的門釘在清代《大清會典》中也有規定:親王府制“門釘縱九橫七”,世子府制“金釘減親王七之二”,“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與世子府同”。
鐵帽子王府第
清初,對入關時有功的親王郡王曾有過格外的恩典。按照祖制,爵位隔代降爵,而這些有功的王爺,卻享受著“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爵的特權,人稱“鐵帽子王”。清初八大鐵帽子王,都擁有體面的府第。
禮親王府。第一代和碩禮親王為清太祖二子代善,該王府座落在西安門南邊,占地100多畝,現為國家經委一處辦公地點。
睿親王府有兩處。第一處在“明南宮”,即明代在南內所建的洪慶宮,第一代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就賜府在此。但順治帝對他素懷不滿,待多爾袞死后,就將其爵位剝奪,王府也成了佛寺。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才恢復睿親王爵位,朝廷將石大人胡同的一座親王府改為睿親王府,即今東城外交部街路北的24中學所在地。
豫親王府。現協和醫院院址就是第一代和碩豫親王多鐸的王府,他是努爾哈赤十五子,多爾袞之弟。
順成郡王府。第一代多羅順成郡王勒克德的府第。直奉軍閥混戰后,張作霖據此?,F為全國政協的辦公地,位置在西城太平橋大街路西。
莊親王府。第一代和碩莊親王舒爾哈齊受賜的府第。此府原封號為承澤親王府,因其子孫爭爵,將康熙惹惱,令其第十六子元祿嗣襲其爵,始改莊親王。八國聯軍時被搶劫一空。
鄭親王府。第一代和碩鄭親王名濟爾哈朗。此府在西單北大木倉胡同,曾為中國大學校址,后又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現為國家教委。
肅親王府。肅親王府原在東交民巷,《辛丑條約》以后此處劃為使館區,就將王府遷至北新橋以南船板胡同,但已不是王府形制了。肅親王善耆及其子女都是清代有名之人。善耆親王在清末就以圓滑見稱,他在光緒與慈禧間騎墻,很會見風使舵,后來又成了洋務派。他的幾個子女都不安分,大格格保書舫常女扮男裝去行圍打獵,驅車跑馬,聽戲趕廟。兩個兒子一個叫線三,一個叫線十七,都認賊作父。更有甚者,他的小女兒金碧輝,即大名鼎鼎的日本間諜川島芳子。
克勒郡王府。第一代多羅克勒郡王名岳託。其重孫納爾蘇封平郡王,是曹雪芹的姑父,他與曹寅長女的婚配是康熙指配的。納爾蘇后被治罪削爵,其子福彭封平郡王。曹雪芹與其表兄福彭平郡王往來密切。
在清代歷史上還有幾家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只是賜封得較晚。
怡親王府。怡親王允祥,是康熙十三子,始封他為和碩怡親王,后因“公忠體國”得世襲罔替。王府原在冰渣胡同,后舍宅為“賢良寺”。
慶親王府。清末最后一代慶親王王府在現西城定府大街北京衛戍區所在地。慶親王府有舊府新府,舊府在后海南岸三座橋(俗稱海子橋),是原和珅宅。乾隆末年,一次諸王子相聚,大家語及和珅,唯乾隆最小的兒子十七子永璘不語,眾人問及,他便說:“但欲異日分封時,得居其第足矣?!鼻●{崩后和珅獲罪被抄,宅第被沒收,嘉慶便將和珅宅賜與永璘,“以酬昔言”。嘉慶二十五年(1820)三月,慶郡王永璘臨死被晉封為慶親王。按世降一等的規制,到道光二十九年(1849),慶王族系已由親王降至輔國將軍。輔國將軍奕劻住慶王府不合規制,清廷決定將慶王府“賞給恭親王居住”,于是慶親王府成了恭親王奕訢的恭親王府。而奕劻則遷至定府大街。但奕劻升遷很快,咸豐五年由輔國將軍晉升貝子,光緒十年(1884)已晉封為慶郡王。于是又以原道光時大學士琦善故宅為新府。奕劻會逢迎慈禧太后,青云直上,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重要人物。他曾與醇親王、李鴻章通同挪用海軍軍費為慈禧修頤和園。八國聯軍進犯北京,西太后挾光緒西逃,奕劻留守,與列強簽定了《辛丑條約》。正因他賣國有功,不僅八國聯軍保護他的府第,清廷還于光緒三十四年十一月“命以親王世襲”,成了世襲罔替的又一鐵帽子王。慶親王府也成了京師豪華王府之一。
醇親王府。第一代醇親王,是道光帝旻寧第七子奕譞,在咸豐(其四兄)即位時封為郡王。咸豐九年(1859)住入太平湖新府,同治三年(1864)七月加封親王銜,十一年九月晉封醇親王。十三年其次子載湉繼同治入宮嗣位皇帝(光緒),清廷下優詔賜“世襲罔替”鐵帽子王。按清制,因光緒生于太平湖府第,稱帝后府第就成了“潛龍邸”,不得居住,醇親王府便遷至什剎海后海北岸,舊府稱“南府”,新府稱“北府”。北府最早是清初大學士明珠宅邸,后為權相和珅奪取,作為園子。和珅以罪誅后,成親王永瑆得到了這所園子,并按王府規制,將其修得豪華富貴。而且還得到皇帝特許,引活水入園,堆砌假山。醇親王奕譞受慈禧之賞,得到了這座園子,并對之進行了大修整??赊茸X本人卻大約只住了一年多就病死了,謚“皇帝本生考醇賢親王”,醇親王爵由載灃襲。光緒三十四年(1908)十一月其長子溥儀又以“繼承同治,兼祧光緒”名義入宮,當上了末代皇帝。載灃在光緒、慈禧死后攝政當國,府第也改稱“攝政王府”。這里于是又成了“潛龍邸”,所以清廷又打算在中海集靈囿建新的醇王府,可未得建成,清王朝就被推翻了。宣統溥儀從紫禁城出來,“先止于是,嗣乃移居天津”,昔日王府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1949年以后,這里成了國家衛生部機關,其花園成了宋慶齡寓所。
恭親王府。恭親王府位于什剎海西前海西街17號,是北京現存最美、最完整的一座親王府邸。恭親王府原為乾隆寵臣和珅宅第。恭王府分府邸和花園,府邸占地46畝半,花園占38畝6分。府邸有東、中、西三路,中路按建制,這里有王府的辦事機構,其中有個隨侍處,在這里任職的是“柏唐阿”,無品級。另有一些三品官員。他們在王爺外出時,擔任車前轎后的護衛,年資深的任“頂馬”,騎馬在轎前作先導。其中有個節目,名曰“躥拔”。就是快到府門之前,王駕之后一騎后衛飛馳向前,越過頂馬,直奔大門通報“王爺駕到”,以便府內迎候。
東路三進房兩個院落,前院正房叫多福軒,墻上滿掛各體福字,是奕訢客廳。英法聯軍入侵,咸豐逃至熱河,奕訢留下議和,據說曾在多福軒接待過英法議和代表。
西路后院正廳叫錫晉齋,原是和珅的慶頤堂。錫晉齋名緣出此齋珍藏有西晉文學家陸機墨寶《平復帖》。而西配房有一個古怪的齋名叫“爾爾齋”。此處為存放其他碑帖之所,因為有陸機神品在,其余書作不過爾爾,于是名之曰“爾爾齋”。
恭王府還有一個大花園,取名華錦園,有人說此園酷似大觀園。奕訢在此府住了四十七年,他死后,由其長子載澂的嗣子溥偉承襲恭王爵,仍住原府,人稱這祖孫二人為“老恭王”、“小恭王”。辛亥革命以后,溥偉將王府及其花園以一百零八條黃金的價額賣給了輔仁大學,恭王家族共在此居住了八十五個年頭。
上一篇:灼灼閩粵花·桂林之旅·獨秀峰·獨秀峰探秀
下一篇:沉沉帝王夢·京城之旅·白云觀·瓊林閬苑全真祖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