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閩粵花·桂林之旅·獨秀峰·獨秀峰探秀
在桂林市中心古王城內,有一座挺拔峻峭的石峰。它遠離眾山,凝秀獨出,名“獨秀峰”。山麓有“顏公讀書巖”、太平巖(劉海洞)、月牙池等名勝。
文人探秀出佳篇
顏延之(384—458),字延年,南朝宋時瑯玡臨沂(今山東臨沂縣)人。他的詩與同時代的謝靈運齊名,世稱“江左顏謝”。顏延之性格剛直,不畏權勢,常對當時平庸之輩獨攬朝中大權表示不滿,說:“天下之務,當與天下共之,豈一人之智所能獨了?”因而開罪于朝中權貴。景平元年(423),他被排擠出朝,任始安郡(郡治在今桂林)太守。當時,郡公署設在今獨秀峰之東。山峰高拔挺秀,正與顏公剛直性格契合。他常就近游覽,常在峰下一個天然石室(即今“顏公讀書巖”)避暑讀書。他與山為伴,與山融情,寫下了詠誦山峰的名句“未若獨秀者,峨峨郛邑間”,描述了山峰一枝獨秀的風姿,寄托了自己桀驁不阿的品性。從此人們就取顏公題詩中的“獨秀”二字來命名山峰。至北宋元祐年間(1086—1094),桂州知州孫覽為了紀念顏延之,還在讀書巖前建“五詠堂”,并把顏公名作《五君詠》(為黃庭堅所書)刻于堂內。《五君詠》贊揚了晉初“竹林七賢”中的嵇康、向秀、劉伶、阮籍、阮咸五人不慕權勢,清高自守的品質,而將另兩位后來成為顯貴的山濤、王戎排除在外。這篇充滿骨氣的碑文恰與獨秀峰兩相映襯。但此碑已毀,現據清人梁章鉅重刻的拓片,移刻于龍隱巖中。
自顏公以后,獨秀峰多被歷代有抱負有作為的文人武將借以寄托抒發自己的心志及情操。其凝秀獨出的氣質通過他們的點染,更得到多側面的展現。唐代曾任桂管觀察使的張固性格孤傲,一向清高,他的《獨秀山》寄寓了自己的心志:“孤峰不與眾山儔,直入青云勢未休。會得乾坤融結意,擎天一柱在南州。”明代曾任兵部尚書的抗清名將袁崇煥當時正功成得意,他的《詠獨秀峰》抒發了自己的抱負:“玉筍瑤簪里,茲山獨出群。南天撐一柱,其上有青云。”清代文學家袁枚飽經風霜雨雪,他的《登獨秀峰》詠誦了一種雖身處逆境,但不必感傷,仍要奮斗的人生信念:“三百六級登其巔,一城煙火來眼前。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傷焉。”畫面宏偉,氣勢雄渾,獨秀峰因詩人吟詠而更具性靈。
獨秀峰歷代石刻不少。黃國材的“南天一柱”、張祥河的“紫袍金帶”、耆英的“介然獨立”等,均雄健壯觀,恰與獨秀峰氣質相符。
民間傳說鄉土情
獨秀峰在民間傳說中別顯一番情趣。有的故事說它是一棵梭柏木。相傳,當年秦始皇趕山填海,被觀音菩薩收回了趕山鞭,山就留在了桂林。當時這里只有青石,樹沒一棵,草無一根,秦始皇就把它封給一對年輕夫婦。年輕夫婦在夢里得到觀音菩薩的指點,找到了仙泉。他們用仙泉澆出了花草、莊稼,澆出了梭柏木、桂花樹。他們安了家,生了兒子,并用梭柏木香湯和桂花酒給兒子洗“三朝”。玉皇大帝嗅到人間梭柏木香湯和桂花酒的香味,就派火斗星君把梭柏木和桂花樹全弄到天上。兒子桂娃騎著鳳凰來到天上,找到了梭柏木、桂花樹。他正想把一根最光最直的梭柏木運走,驚醒了看守的土地公公。他心一驚,手一顫,梭柏木掉了下去,直挺挺地插在平地上,變成了一根寶玉一樣的石柱,就是如今的獨秀峰。
有的故事說它是一支玉簪。相傳,當年女媧娘娘補天時,有一塊沒有用完的補天石掉在東海里。它經過水沖沙磨,變成一塊綠寶石,又被共工氏雕琢成一支玉簪。這支玉簪,哪個姑娘插上它哪個姑娘就會漂亮起來。一位叫嫦娥的姑娘插上它,變成了一個天上難找地下無雙的美女。后來,這支玉簪被一個妖道放出的老雕啄走,幸虧一位青年獵人射死老雕奪回了玉簪。嫦娥與這位青年獵人訂下終身。但這位獵人一心想成仙,到堯山找到老君道人,討來了仙丹靈藥。嫦娥無意中喝下仙丹靈藥,升上天空,直奔月宮。她把玉簪拋回人間,玉簪就變成了獨秀峰。
獨秀峰之秀,秀在山,也秀在人們所賦予它的種種神姿和品性。
疊彩山
疊彩山觀彩
疊彩山位于桂林市北郊漓江岸邊,共有于越山、四望山、仙鶴峰、明月峰四座山峰。唐會昌三年(843),桂管觀察使元晦辟建疊彩山,修道路,建亭閣,種花木,通水沼,并作《疊彩山記》稱:“按圖經,山以石文橫布,彩翠相間,若疊然,故以(疊彩)為名。”民間傳說,疊彩山是由一個叫阿巧的姑娘用天上云霞所織的彩緞化成的。因山上有一迎風招爽的巖洞,又稱風洞山。
彩翠相間若疊然
疊彩山山色秀麗,五彩繽紛,使歷代文人墨客為之傾倒。宋紹熙、慶元年間(1190—1200)出任廣西轉運使、經略安撫使的朱唏顏《訪疊彩巖登越亭》詩曰:“不到越亭久,榴花今幾紅?江流寒瀉玉,山色翠浮空。百越薰風里,三湘夕照中。……”詩中三、四句為歷代傳頌的名句。清冷的江流,如同奔瀉的一江碧玉;遠望山色蒼翠,與天色相接,宛若浮動其中。一個“瀉”字,一個“浮”字,把桂林山水特有的碧綠蒼翠寫活了。清代陳長生《景風閣望漓江》詩曰:“奇石嵯峨古渡頭,訾洲紅葉桂林秋。洞中穿過高樓望,人在荊關畫里游。”“荊關”即唐末五代著名山水畫家荊浩、關仝。整首詩意境清麗、雋永。李秉禮《同張雪川登疊彩山風洞》詩曰:“漓江下瞰凈如練,水底倒插青芙蓉。紅樹人家秋瑟瑟,夕陽臺榭煙濛濛。”全詩也生動地描繪了疊彩山下漓江兩岸繽紛的色彩。
二公成仁感天地
疊彩山的風采,并不止于山光水色。步入疊彩山山門,便見巨碑一方,上刻“常熟瞿忠宣、江陵張忠烈二公成仁處”,落款為“道光庚子撫粵使者梁章鉅立石”,這就是“成仁碑”。碑側有“仰止堂”。史載,明末,清兵南下,攻進桂林,南明政權的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兵部尚書瞿式耜、廣西總督張同敞”秉燭危坐”官署大堂之上,被清兵俘虜。清吏孔有德將二公嚴刑拷打,斷臂傷睛,百般逼降,但他們威武不屈,并詠詩互勉:“舌存不信乾坤去,臂斷寧同兒女傷”;“幽魂應變天邊月,照見孤臣鐵石腸”。1651年元月8日,二公被清兵殺害于此。后人在他們就義之處樹立了“成仁碑”,并建立“仰止堂”,于堂中刻其畫像及生平傳略,陳列他們所作的《浩氣吟》。他們的絕筆感人至深。瞿公的絕筆云:“從容待死與城亡,千古忠臣自主張。三百年來恩澤久,頭絲猶帶滿天香。”張公的絕筆云:“一月悲歌待此時,成仁取義有天知。衣冠不改前生制,名姓空留死后詩。破碎山河休葬骨,顛連君父未舒眉。魂兮懶指歸鄉路,直往諸陵釋舊碑。”浩然正氣,千秋共仰。為二公立碑建堂于疊彩,也為山峰增色添彩。郭沫若于1963年來此,曾揮毫為二公題贊。其《贊瞿式耜》詩曰:“式耜瞿常熟,忠名滿大千。存心在畎畝,立志復幽燕。殲敵能致果,臨危自泰然。南冠吟浩氣,堪并文山傳。”《贊張同敞》詩曰:“的是奇男子,江陵忠烈張。隨師同患難,與國共存亡。臂斷何曾斷,睛傷并未傷。萬人齊仰止,千古整冠裳。”
清光緒甲午年間,變法維新派康有為“以著書被議”,也曾“居風洞月余”,現山下有洞稱“康巖”。
石穿洞成涼風來
山峰有一個南北對穿的石洞,即風洞,清風長流,六月生寒,是人們乘涼避暑的佳處。傳說,很早以前,這里無洞無風。山上有一座大廟,寺中有一個叫孟風的和尚,力大能舉鼎,性情卻溫和得像個糯米粑粑。一年六月,天氣熱得像剛揭蓋的蒸籠。孟風和尚挑著剛燒好的茶送往山腰的涼亭,迎面一個下山的白胡子老公公忽然一個踉蹌,把孟風撞倒在地。孟風衣裳被撕成三片,木桶被摔成了十八塊。老公公要賠,孟風連忙說:“衣破了我有雙手補,桶爛了我有雙手修,哪能讓您賠!“老公公又問他要什么,孟風想想說:“這地方六月天敬佛的人很多,偏偏天卻熱得古怪,我只想要涼快!”老公公聽了笑笑走了。這天晚上,孟風睡了,老公公突然拿著一件衣服向他走來,要他穿上,孟風和尚再三推辭,老公公突然大發脾氣,說:“好啊,你一個和尚如此不講情面,送你衣服還要我三求四拜,不要算了!”便拿起衣服朝疊彩山石壁上狠狠砸去,只聽見一聲巨響,石壁穿了一個大洞,涼風呼呼吹來,從此形成了“風洞”。孟風爬上洞口石臺想涼快一會兒,誰知一躺下就睡著了,變成一個咧嘴憨笑的石羅漢。人們都說,誰肚子疼了,摸一下石羅漢的肚子,就會馬上止疼。實際上,這石羅漢只是疊彩山唐宋摩崖造像中的一尊。
上一篇:沉沉帝王夢·京城之旅·北京·燕京八景
下一篇:沉沉帝王夢·京城之旅·北京·王府覓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