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閩粵花·桂林之旅·桂林·濃墨重彩繪美景
山水奇麗的桂林,宛如錦繡中華大地上一顆璀璨的明珠。這里清秀的山峰、澄碧的江水、奇異的山洞、俊美的巖石,使人神怡,使人心醉,使詩家騷客詩興大發,使丹青妙手畫筆揮舞,創作出許多妙絕千古的詩畫。
山水入詩 詩情如酒
對桂林山水的贊譽始盛于唐、宋。唐代大詩人杜甫、著名文學家韓愈未來過桂林,但都作詩表達了對桂林的向往之情。杜甫《寄楊五桂州譚》詩中云:“五嶺皆炎熱,宜人獨桂林,梅花萬里外,雪片一冬深。”盛贊了桂林的宜人氣候:冬日梅花盛開,又降深雪……韓愈《送桂州嚴大夫》詩云:“蒼蒼森八桂,茲地在湘南。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遠勝登仙去,飛鸞不暇驂。”描繪了桂林的迷人風姿:江水如青綠色的綢帶,山峰如美女的碧玉簪子。到過桂林的人,更飽蘸深情寫桂林。唐代詩人李商隱有《桂林》一詩,詩中云:“城窄山將壓,江寬地共浮。東南通絕域,西北有高樓。”前兩句用一個“壓”字和一個“浮”字,相互映襯,形象地表現了桂林山水那令人神馳的動態美,也表達了作者的心境。當時詩人受朝中“牛(僧孺)李(德裕)黨爭”的牽累,被排斥出朝,隨好友、桂管觀察使鄭亞來到桂州,任掌書記閑職,心頭自有一番滋味。北宋詩人黃庭堅流放宜州,路過桂林,也為秀麗的桂林山水所吸引,所陶醉,忘卻了自己的不幸,寫出了《到桂州》:“桂嶺環城如雁蕩,平地蒼玉忽蹶峨。李成不在郭熙死,奈此百嶂千峰何!”詩中所提到的李成、郭熙皆為著名畫家。
桂林的山多巖洞,山、水、洞三者緊緊相連,山連水,水穿洞,洞連洞。歷代許多詩文生動地描繪了這些景觀的特色。如宋代陳藻《詠桂林》詩曰:“桂林多洞府,疑是館群仙。四野皆平地,千峰直上天。”詩中給桂林的巖洞籠罩上一種神秘的氣氛。不過人們倘若聽過流傳于桂林山水巖洞間的那些神奇的傳說,就會對詩人之“疑”有所理解。
桂林至陽朔的百里漓江,碧水縈回,奇峰夾岸,不僅有“山青、水秀、洞奇、石巧”四絕,還有“深潭、險灘、流泉、飛瀑”四觀。這些在文人詩作中也都有表現,如唐代許渾《送杜秀才》詩曰:“桂州南去誰與同,處處山連水自通。兩岸曉霞千里草,半帆斜日一江風。瘴雨欲來楓樹黑,火云初起荔枝紅。……”朝霞暉映。綠草千里,斜陽光照,船帆半掛……整首詩如一幅艷麗的水彩畫。明代俞安期《漓江舟行》,寫出了躺臥小舟漂流漓江的奇妙境界:“桂楫輕舟下粵關,誰言嶺外客行艱?高眠翻愛漓江路,枕底濤聲枕上山。”枕下流水潺潺,枕旁峰巒漸去,令人神往,令人眷念。清代張聯桂《望桂林陽朔沿江諸山放歌》,則描繪了漓江雨后的動人景象,詩中曰:“須臾雨過云亦散,依舊萬朵青芙蓉。樹頭飛瀑垂匹練,跳珠戛玉鳴琤琮。”
今人詠誦桂林山水的詩歌,影響較大的當首推賀敬之的《桂林山水歌》。詩歌文筆清麗,聲調鏗鏘,富于畫面的色彩美和音樂的旋律美。詩中融合了一些動人的傳說,滲進了作者濃烈的情感,以虛寫實,顯得清新、雋永,富有感染力。作者首先用短短的四節詩,就把桂林山水的神韻、氛圍突現了出來:《濃墨重彩繪美景》古詩句出處:
云中的神呵,霧中的仙,/神姿仙態桂林的山!//情一樣深呵,夢一樣美,/如情似夢漓江的水!//水幾重呵,山幾重?/水繞山環桂林城……//是山城呵,是水城?/都在青山綠水中……
接著,作者具體描繪了似夢境如仙境的桂林山水,抒發了自己對祖國山水的熱愛之情。其中對山水傳說的活用給全詩添色不少:《濃墨重彩繪美景》古詩句出處:
招手相問老人山,/云罩江山幾萬年?//——伏波山下還珠洞,寶珠久等叩門聲……//雞籠山一唱屏風開,綠水白帆紅旗來!//大地的愁容春雨洗,請看穿山明鏡里——
作者感嘆道:《濃墨重彩繪美景》古詩句出處:
是詩情呵,是愛情,/都在漓江春水中!//三花酒攙一分漓江水,/祖國呵,對你的愛情百年醉……
描述桂林山水的文章也多有流傳。唐代柳宗元《訾家洲亭記》寫它的“靈”:“桂州多靈山,發地峭豎,林立四野。”宋代曾任靜江府(府治在今桂林)知府兼廣南西路經略安撫使的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寫它的“奇”:“余嘗評桂山之奇,宜為天下第一”。文章接著說,太行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廬山,有各種山峰之名,大抵是勉強命名的。號稱最為奇秀的九華山、黃山、仙都山、雁蕩山、巫峽,都不過僅有數峰而已;而且是憑借高岡復嶺之勢,盤亙而起,才出類拔萃。但是,“桂之千峰,皆旁無延緣,悉自平地崛然特立,玉筍瑤簪,森列無際,其怪且多,如此,誠當為天下第一。”清代袁枚《游桂林諸山記》寫它的“竅”:“大抵桂林之山,多穴,多竅,多聳拔,多劍穿蟲嚙,前無來龍,后無去蹤,突然而起,戛然而止,……較他處山尤奇。”這類文章各具風采,難以盡述。
山水人畫 畫意綿長
畫家筆下的桂林山水各展風姿,尤以“漓江雨景”的畫卷最引人留連。胡佩衡的中國畫《漓江春雨》,表現了漓江春雨連綿、煙霧彌漫的景色。畫家在遠山各個山頭之間運用“空白”來顯示煙雨云霧。前景為兩岸翠竹夾漓江,江中兩只小船,船上各有一個頭戴竹笠的漁夫。畫家有傳統中國畫的筆墨功力,又借鑒了西洋油畫的堆積法,翠竹等色彩都用得很厚,但墨色富于韻味,使人感到爽快明朗。徐悲鴻的中國畫《漓江春雨》,也利用水墨,渲染漓江春雨時霧靄迷朦的景象,造成一種詩情畫意的境界。李可染的中國畫《漓江細雨》,以淡墨畫山,但不是渲染,而是一筆筆畫出,既空濛靈透,又得山之骨。近景為焦墨勾出的白色房屋,線條似斷又連;以積墨法獲得的蒼茫林木,層次錯落變化。中間江面為細雨中幾只小船,飄飄欲行,帶活全畫。一座座山峰次第遠去,逐漸淡化,仿佛近者咫尺,遠者千里,空間縱深感尤強。白雪石的《江山覽勝圖》特別表現漓江的空清、明凈。水面一平如鏡,峰頂一抹晨曦,無比清新秀麗。全畫以青綠為基調,調配以深墨綠(屋頂)、紫(倒影)、赭(船)等,給人以碧透之感。整個畫風工細,富于裝飾意味。近景坡岸、竹木、房舍、竹排等俱刻畫入微。景色深遠,也有咫尺千里之勢。
黃格勝的中國畫《漓江百里圖》,為展示桂林山水全景的長卷。該畫高0.6米,長200米,籠漓江碧水、兩岸青山、翠竹古榕、田園村落、亭臺樓閣、舟橋漁釣于一卷。畫家為完成畫卷,三年里80公里漓江往返二十次,寫生一千幅,頂烈日、浴冷雨,朝思暮想,夢繞魂牽,達到“漓江即我,我即漓江”的“天地人合一”境界,整個漓江山水熔鑄于心,歷歷在目。然后,避開世人,扎進斗室,把三年積累傾吐于紙,感情如決堤之水,畫筆一發而不可收。兩個月后,當他終于停筆收墨時,自己也大吃一驚,全部畫幅拼接起來長幾達200米。畫卷舍棄以春夏秋冬四季色調來表現山水的畫長卷的傳統方式,代之以晨昏旦暮、陰晴風雨的變化;并根據漓江山水別于黃山、華山那種大起大落而以“秀”取勝的特點,采用以平遠法為透視線、以中近景為主的構圖原則,力圖做到畫中山水“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使人們漫步畫前能得到泛舟漓江、身臨其境的感受。畫卷還一反常規,把水處理成靜,卻通過云氣和動勢使山活動起來,形成一條有韻律有節奏的運動線,給本來沒有生命的石頭注入了血液和感情。畫卷在色彩表現等方面還借鑒了西洋畫的長處,每一段設計一個主色調,在主色調的統帥下,注意色彩的豐富變化和對比。如畫巖洞的景色,采取解剖的畫法,在光色處理上吸取西畫某些技法,畫出了巖洞的質感,體現了巖洞的神秘、深邃和燈光效果……這幅桂林山水長卷在國內外均有較大影響,桂林將為之建館,做永久性展覽。
山水傳說 別樣風情
在桂林的山山水水之間,流傳著數不勝數的傳說故事,可以說“座座青山有來歷,條條灘洲有傳說,個個巖洞有故事”。在民間傳說中,桂林山水是與龍王三公主聯系在一起的。從前,桂林原是一片墨綠的大海。那年,秦始皇完成統一六國的大業以后,就驅趕老百姓為他建阿房宮,造酈山墓,把民伕一個個累得筋酥骨散,手軟腳乏。太白星君見老百姓受罪,就給每個民佚一根紅絲線系在肩膀上增加力氣。哪曉得這個秘密被秦始皇得知,他就把所有的紅絲線收上來趕山填海,擴大疆土。有一天,秦始皇將山趕到后來叫桂林的這個地方,把山石乒乒乓乓地趕進海里,吵得水晶宮老龍、小龍坐立不安。美麗的龍王三公主上岸找到秦始皇,憑美貌討得秦始皇的歡心,巧妙地弄走了趕山鞭,山就留在了桂林。那時候,山是東倒西歪的,河也沒有一條。三公主決心把這里建成人間仙境。她用趕山鞭把大大小小的石山趕到規劃好的地方,帶領人們把各個山頭鑿磨得奇特秀麗,在山腰山腳開鑿出許多深邃玲瓏的巖洞。還從天上引來一股仙泉,縈繞在山峰之間。由于操勞過度,三公主去世了。在埋葬她的地方長出很多桂花樹,人們就把這里叫做桂林。為了紀念她的離去,又把她引來的仙泉叫做漓江。
民間還傳說,當年,秦始皇征集大批民伕修筑萬里長城,把人累得腰彎背拱,死去活來。一天,東海龍王三公主到南海朝拜觀音菩薩,在半空中看見民伕一個個拼死拼活地在長城下抬石頭,起了憐憫之心,想幫助他們解除痛苦。她到南海拜見觀音,請觀音救救修筑長城的眾生。觀音便給她一支柳條,讓她把南海中的石山趕去筑墻,并囑咐她:路上,一不可貪圖玩耍,二不要同凡人說話。三公主到了南海,把柳條輕輕甩動,只見一座座石山接連跳出水面,變成虎、豹、象、馬、鶴、雞等各種走獸飛禽。三公主揮動柳條趕著它們朝北走。一連走了三天三夜,到了一處有水有花、風景優美的地方。三公主想到江邊洗洗臉,擦擦汗,可是那些飛禽走獸卻越跑越快。三公主看見一個頭戴風帽、身披大袍的老公公走來,就請老公公替她看管一下這群虎、豹、象、馬、鶴、雞。誰知老公公用手擦擦眼睛,仔細看看,說:“這哪是什么虎、豹、象、馬、鶴、雞,明明是些大青石山嘛!”老公公一語道破,這些飛禽走獸一下子又變成石山,再也不會走了。三公主慌了手腳,長嘆一聲說:“只怪我忘了觀音菩薩的話,耽誤了大事。”就拜托老公公照看石山,自己到南海請罪去了。老公公受托盡心看管它們,日子久了,也變成了石山,就是老人山。在老人山周圍,有許多大大小小的石山,有的像虎,有的像象,有的像鶴,有的像雞……都是三公主當年趕來的南海石山。
關于漓江名稱的由來,還有一種說法:秦時大將史祿在興安開鑿靈渠,湘水一支被分離入此水,故稱“離水”(漓水)。但傳說畢竟是美好的,人們還是更多地傳頌著三公主仙泉與墓上桂花的故事。
上一篇:浩浩燕趙歌·天津之旅·天津·津門文化
下一篇:浩浩燕趙歌·承德之旅·避暑山莊·湖光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