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燕趙歌·邯鄲之旅·邯鄲·成語典故之鄉
古城邯鄲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是成語典故之鄉。在漫長的歲月中,留下了“邯鄲學步”、“負荊請罪”、“邯鄲夢”等數十個成語。
志在四方·邯鄲學步
“志在四方”用以形容人們的遠大志向,它由“四方之志”衍變而來。“四方之志”出自秦朝孔鮒編撰的《孔叢子》(記述孔子及其后代言行的一部書)。《孔叢子·儒服》篇載:孔子第五代孫孔穿,字子高,出游趙國,與平原君趙勝的門客鄒文、季節交為朋友。住了一些時日,孔穿要回魯國,鄒、季二人上路相送,一直送了三天,陪著走了不少路,總是戀戀不舍,臨別時,竟難過得流下眼淚,而孔穿只躬身向其輕輕一揖即轉身而去。與孔穿同行的人不理解他為何如此不近人情,孔穿說:起初我以為他們都是大丈夫,想不到這兩個人卻如此婆婆媽媽,“人生則有四方之志”,怎么能兒女情長、長期聚在一起呢?
“邯鄲學步”出典于《莊子·秋水篇》。“秋水”載:“且子獨不聞夫壽陵余子之學行于邯鄲歟?未得國能,又失其固行矣!直匍匐而歸耳。”春秋戰國時期,邯鄲人步履優美,以能走善行而著稱。他們走起路來步伐雄健,姿勢威武,別的地方的人對此十分羨慕。燕國壽陵地方有幾個少年,不遠千里慕名前來趙國學習邯鄲人步行的技巧。這幾個少年跟在邯鄲人后面,一腳一效法,一步一摹仿。學了很久,不但未能學到邯鄲人步行的訣竅,反而把自己原來行走的方法也忘掉了,弄得不會走路,在他們回燕國時,只得爬行而歸。唐詩人李白借這一典故寫過“壽靈失本步,笑煞邯鄲人”的詩句。今人常常用以借此比喻摹仿別人不成,反而喪失了自己原有的技能而出洋相。
排難解紛·負荊請罪
“排難解紛”出自《戰國策·趙策》。戰國時代,秦國侵略趙國,兵臨趙都邯鄲。趙王求魏國援助,魏國派大將新垣衍勸說趙國尊秦王為帝,以換取秦國退兵。對此趙國大臣意見不一。這時齊國人魯仲連正訪問邯鄲。他聽說趙國要向秦國屈服,就去求見趙相平原君,請予引見新垣衍。平原君應允。魯見新后,列舉歷史事實,分析當時形勢,嚴厲斥責他“尊秦為帝”的謬論,并指出如果屈服了秦國,將對趙國、魏國都有極大的禍害。新垣衍聽罷,十分欽佩,撤回了原來的勸說,并立即返國回報魏王。秦軍得了這個消息,大吃一驚,為防止意外,立刻退兵五十里。后來魏公子無忌竊符救趙,大敗秦軍。平原君對魯仲連既欽佩又感激,準備封地給他,他不肯受,送他千金為酬,他也不要。魯仲連說:“所謂貴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取也。”后來,為人調停爭執,排解糾紛,就叫做“排難解紛”;調解糾紛的人,就被稱為“魯仲連”。
“負荊請罪”又稱“刎頸之交“、“將相和”,其故事也發生在邯鄲。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期,廉頗是趙國有名的良將,他戰功赫赫,被拜為上卿。藺相如“完璧歸趙”有功,被封為上大夫不久,又在澠池秦王與趙王相會的時候,維護了趙王的尊嚴,因此也被提升為上卿,且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對此不服,揚言:“我若見了他,一定羞辱他一番。”藺相如知道后,就有意不與廉頗會面。別人認為藺相如害怕廉頗,廉頗為此很得意。而藺相如卻說:“我哪里會怕廉頗將軍?現在秦國有點怕我們趙國,主要是由于廉將軍和我兩個人在。如果我跟他互相攻擊,那只能對秦國有益。我之所以避開廉將軍,是以國事為重,把私人的恩怨置于一邊!”此話傳到廉頗耳里,廉頗十分感動,便光著上身,背負荊杖,來到藺相如家請罪。他羞愧地對藺相如說:“我真是一個糊涂人,想不到你能如此寬宏大量!”兩個人終于結成誓同生死的朋友。后人借用這個故事,對主動向人認錯、道歉,自請嚴厲責罪的人,就稱其為“負荊請罪”。如今,在邯鄲舊城南門里路西,有一條兩米余的狹窄街道,巷口鑲嵌著一塊建于明萬歷十一年(1583)的“藺相如回車巷”石碑。相傳這里是藺相如驅車回避廉頗的地方,清詩人竇克勤歌詠之曰:“能叱秦王暴,方回趙相車。若非操勝算,社稷俱丘墟。一避國威壯,將軍亦負荊。強鄰雖虎視,不敢數加兵。”
毛遂自薦·圍魏救趙
“毛遂自薦”出自《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毛遂是戰國時期趙國平原君趙勝門下數千名食客中的一個。當秦兵包圍趙都邯鄲、局勢十分緊張的時候,趙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救。平原君要在自己門下食客中挑選二十名能文能武的人同往。可是,挑來挑去只選了十九個。這時,毛遂就向平原君自我推薦,要求同去。平原君因為毛遂來到門下三年尚無突出的表現,所以一開始不想答應他的要求。后來聽了毛遂的一番話,才勉強同意。到了楚國,平原君向楚王反復陳述聯合抗秦的好處,但是,由于楚王害怕秦國勢力強大而不敢與秦國對抗,因此,他們從清早談到中午,仍然沒有結果。這時,毛遂手按寶劍,從容登上會談的大殿,對楚王軟硬兼施,陳說利害,使得楚王連連點頭稱是,終于和趙國訂立了聯合抗秦的盟約,并立即出兵,解了趙國之圍。平原君看到毛遂是一個機智勇敢、很有能耐的人,此后,便把他奉為上客。后人根據這個故事,把那些不經過推薦,沒有得到邀請,便自己請求做事的行為,都稱為“毛遂自薦”。現在人們常用來比喻自我推薦。
“圍魏救趙”的故事也發生在邯鄲。據《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前354年,魏國軍隊圍攻趙國都城邯鄲,雙方戰守年余,趙衰魏疲。這時,齊國應趙國的求救,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起初,田忌準備直趨邯鄲。但是孫臏提出了不同意見。他建議,因魏國精銳部隊都集中于趙,內部空虛,齊軍應向魏國的都城大梁(今河南開封市)猛插進去,占據交通要道,襲擊其空虛地方,魏軍必然從趙國撤兵回救,邯鄲之圍也就不攻自解了。田忌采納了孫臏的意見,引兵直奔大梁。果然,魏軍聞訊急忙回救,齊軍乘其疲憊,在預先選好的作戰地區桂陵(今河南長垣縣西北)迎敵于歸途,大敗魏軍,趙國之圍遂解。孫臏用圍攻魏國的辦法來解救趙國的危困,這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很有名的戰例,被后來的軍事家們列為三十六計中的重要一計。人們從這個故事中概括出“圍魏救趙”作為成語,用來比喻這一類避實就虛的戰法。
紙上談兵·黃粱夢
“紙上談兵”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之秦軍,被趙惠文王封為上卿。他有一子名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因此很驕傲,自以為天下無敵。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并且說:“將來趙國不用他便罷,如果用他為將,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果然,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附近)堅持抗敵。那時趙奢已經去世,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事雖高,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秦國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布“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做將軍”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后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明朝翰林學士劉如孫根據這個有名的歷史故事,寫了一首詩,其中有一句“朝野猶夸紙上兵”。后來,人們便引申出“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用來比喻只會空談教條,卻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黃粱夢”又稱“邯鄲夢”、“黃粱美夢”、“一枕黃粱”。據唐代沈既濟所寫傳奇《枕中記》,說有一個叫盧生的年輕書生進京趕考,途中宿于邯鄲客店,遇見道士呂翁,自嘆貧困,苦于久不得志,頗思建立功名,永享榮華富貴。呂翁授以青瓷枕,謂用此枕可償其志。此時店主人剛蒸上黃粱,盧生倚枕而寐。在夢中,娶美女崔氏為妻,生下五子,均高官厚祿,又娶高門之女為媳,兒孫滿堂。他自舉進士之后,連升官爵,青云直上,官至丞相,年逾八旬,病終榻上。盧生驚醒,翻身坐起,竟是一夢。呂翁仍端坐一旁,一切如故,店主人蒸的黃粱飯尚未做熟。盧生依然一貧如洗。這個故事即為“黃粱美夢”,今天亦作“黃梁一夢”,它常用來比喻虛幻的事和欲望的破滅。邯鄲市北10公里處有一組宋代建筑,稱呂仙祠或黃粱夢祠宇,明清兩代進行過增修和重建。祠中有盧生殿,殿內有盧生石雕睡像。金末大詩人元好問《盧生夢》一詩曰:“死去生來不一身,定知誰妄復誰真。邯鄲今日題詩者,猶是黃粱夢里人。”
上一篇:浩浩燕趙歌·清東西陵之旅·定東陵·慈禧的歸宿
下一篇:煌煌荊楚吟·鄂東之旅·蒲圻赤壁·折戟沉沙“武赤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