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蕭大漠風·烏魯木齊之旅·烏魯木齊·多民族聚居之地
烏魯木齊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位于天山北麓的烏魯木齊河兩岸的河階地上。它處于亞歐大陸腹地,是世界上離海最遠的城市。
關于烏魯木齊一詞的來源,有三種不同的說法:一說源于漢語“輪臺”的音變(烏魯木齊市一帶古有輪臺縣之稱);一說源于回鶻語,意為“團結戰斗”;一說源于蒙古語,意為“優美的牧場”。清代名為“迪化”,意為“啟迪教化”,是清政府民族歧視政策的產物。1953年恢復烏魯木齊舊名。
從古到今烏魯木齊一直是我國西部民族聚居地。古代這里生息繁衍著姑師人、匈奴人、高車人、突厥人、回鶻人、漢人、蒙古人等。現在這里生活著維吾爾、漢、哈薩克、回、柯爾克孜、塔吉克、塔塔爾、蒙古、烏孜別克、錫伯、達斡爾、東鄉、俄羅斯等三十八個民族。
烏魯木齊古八景
烏魯木齊市依山傍水,其自然景觀與文化景觀均富于鮮明的特色,清代有八景之說,即“閱微草堂”、“鑒湖泛月”、“翠館鳴禽”、“塔映斜陽”、“長橋飲馬”、“香妃出浴”、“抱冰挹雪”、“影虹垂釣”。
閱微草堂、鑒湖泛月、翠館鳴禽在人民公園內。閱微草堂位于園內鑒湖南岸,1921年為紀念清代文人紀曉嵐所建。鑒湖俗稱海子,原是烏魯木齊河潴成的湖沼,1884年經新疆巡撫劉錦棠疏浚成為游覽景區。“閱微草堂”本是曾主持編纂《四庫全書》的清代著名學者紀曉嵐在北京虎坊橋的故居名。乾隆三十四年(1769),紀曉嵐因冒犯“圣威”被革職流放到烏魯木齊;乾隆三十六年遇赦回京。烏魯木齊人民在修建鑒湖公園(今人民公園)時,在湖內筑亭置閣以示紀念,依然稱作“閱微草堂”。
烏魯木齊市東郊,有一狹長山谷,溝中泉水終年不竭,積流成溪。二百多年前,當地群眾借水勢修建了水磨,遂得名“水磨溝。香妃是乾隆皇帝的寵妃,原名艾茲穆·瑪木黎孜姆,出身于維吾爾貴族之家。據傳香妃路經烏魯木齊時曾在這里的溫泉中沐浴洗塵,麗質倩影,身飄異香,遂得名香妃。“香妃出浴”一景即由此出。水磨溝溫泉水含有硫、磷等礦物成份,水質滑潤,舒筋活血,有健身骨、治百病的圣水之稱。現建有溫泉療養院。
“塔映斜陽”指紅山頂上的“鎮龍塔”。紅山山頭呈虎頭形,故又名虎頭山或虎頭峰。傳說它原是瑤池里的一條神龍,因觸犯天條被罰到這里化作一座山嶺,可它不思悔改,一天天向烏魯木齊河對岸的妖魔山(雅瑪山)靠近,妄想阻塞河道,造成水災。人們就在山頂修了一座九級寶塔“鎮龍塔”,鎮住了“神龍”。此后這一帶便風調雨順,花木繁茂,瓜果飄香。紅山是烏魯木齊市的制高點,登上紅山放眼環顧,可盡覽全城景色。紅山被看作烏魯木齊市的象征,紅山塔亦成為“城徽”,高聳于西陲名城。
“影虹垂釣”與“抱冰挹雪”都是新疆獨特的景觀。每當夏日雨過天晴,一彎彩虹宛若空中垂釣,博格達山恰似巨型鮮活鯉魚,裸露巔巒的脊背,張開冰峰之口,騰躍云海,勢如吞釣。“影虹垂釣”即指此。“抱冰挹雪”指冬季的烏魯木齊冰封雪掩、銀裝素裹的美景。每逢新雪過后或出現霜掛時,滿城玉樹銀花,晶瑩閃爍。
西大橋下的“長橋飲馬”寓意深遠,匠心別具:但見兩匹石雕駿馬立在橋頭泉邊,一低頭飲水,一昂首引頸長嘶,寄繼往開來之寓。
麥西萊甫晚會與阿凡提
新疆是歌舞之鄉,維吾爾族人民能歌善舞、幽默開朗。每當喜慶節日,往往邀集親朋好友舉行歌舞笑話晚會,這種晚會有個著名的維語名字,即“麥西萊甫”。這種歡樂聚會處處皆有,非常普遍。
晚會開始時,一維族少女頭戴繡花小帽,身穿彩色長裙,在鼓樂聲中走向場地中央向大家微笑躬身問好。她右手撫胸隨即翩翩獨舞起來,然后邀請男青年對舞,小伙子剛勁的舞步與風趣幽默的表情會引起陣陣歡笑。于是青年男女紛紛起舞,老人孩子也參與其中。歌舞到高潮處,鼓手不停地把手鼓高高舉起又拋向空中,以整個手掌猛擊鼓面,并激動地大聲伴唱。觀眾揚臂高呼“加油”,為他們鼓勵,對高超的舞技、高速的旋轉則大聲叫好:“巴力卡勒啦!”(意為“妙啊”)。有些七八十歲的民間藝人,可以頭頂大茶盤,茶盤中放著十二只細瓷大碗和兩個大花瓶,以輕快的舞步,圍場起舞,或舒展雙臂旋轉,或前俯后仰,或金雞獨立,而頭頂托盤卻穩如泰山,真是扣人心弦。此外,還有桌子舞、小游戲(如傳手帕等)、說笑話等節目。
說笑話是風趣幽默的維吾爾人的特長,他們人人都會說阿凡提的故事,邊說邊笑,直到深夜。
“阿凡提”不是名字而是一個稱號,意為“先生”、“老師”,是對有學問的人的尊稱。他的名字叫“納斯爾丁”。傳說他是十世紀的維吾爾人,或是十三世紀的土耳其人,他的故事流傳在中亞的許多國家,在我國新疆的維吾爾、哈薩克、烏茲別克、柯爾克孜、塔吉克等民族中也廣為流傳,被稱作“霍加·納斯爾丁”或“毛拉·納斯爾丁”。“霍加”與“毛拉”都是伊斯蘭教中對智者的尊稱。阿凡提是一個非常聰明而幽默的人物,他的故事詼諧風趣,引人發笑,誘人思考。其中許多是純粹開玩笑的,但也有許多是帶有諷刺意味的、自嘲的,廣大人民用它抨擊壞人壞事,批評落后意識,表現自己的愛憎感情。如今許多故事已譯為漢文發表,并攝制了電影。但在民間卻仍然流傳不衰。除阿凡提外,維吾爾的笑話人物還有麥西熱甫·熱赫木巴巴(浩罕縣)、毛拉·再丁(鄯善縣)、賽來·恰坎(疏附縣)、毛拉·買提亞爾·罕里潘特木(喀什市)、肉孜·喀爾、塔特里克·卡薩(托克遜縣)、雅庫甫伯克(伊犁市)、賽蘭依·托合提(岳善湖縣)、艾西克雅爾、納曼特(伽斯縣)、、斯坎丹爾·艾克庫力(柯坪縣)、西仁·都爾阿(于田縣)、依卜拉音·薩依提(柯坪農村)、艾沙木·庫爾班(伊寧),等等。這些笑話互相影響,不斷有新作產生,成為新疆地區的一種文化特色。
維吾爾史詩《烏古斯傳》
在高昌回鶻汗國時期(九至十三世紀)維吾爾文學十分繁榮,出現了許多詩歌、故事傳說、戲劇,而且出現了大型史詩;還從漢文、梵文、龜茲文翻譯了大量佛教、摩尼教的經典、故事。主要作品有《烏古斯傳》、《吐魯番歌謠》、《摩尼贊美詩》、《佛教詩抄》、《恰希培那王的故事》等等,《金光明經》、《兩王子故事》已譯為回鶻文。
維吾爾文的史詩《烏古斯傳》最早的手抄本是十三世紀成書的,在吐魯番等地流傳,又被收入各種史書。原文散韻相間,有最古老的維吾爾詩歌形式“八音節詩”的詩句。主要敘述民族遠古的歷史與光榮的征戰,并象征著社會的分化。其梗概如下:
阿依可汗(喀拉汗的皇后)生下了烏古斯,他的臉是藍的,嘴像火一樣紅,眼睛粉紅色,頭發眉毛是黑的,比天仙還要漂亮。他只吸了母親的初乳(烏古斯可汗由此得名)就開始吃肉、飯食和酒漿,并會說話了。四十天后,已長成壯漢,牛腿狼腰貂脊熊胸,全身都長著毛。那時,大森林里有只獨角獸常吃馬匹和人,烏古斯獵獲的鹿與熊也被它吃了。于是,烏古斯用長矛刺死了它。
有一天,烏古斯正在祈禱天帝,只見天閃藍光,藍光下一少女獨坐,額上有亮晶晶的痣斑,像北極星一樣。烏古斯娶了她,生了三個男孩:昆(意為太陽)、阿依(月亮)和優勒都茲(星星)。又一天,烏古斯看到湖水中的樹洞里有位美麗的少女,眼睛比藍天還藍,頭發好像流水,牙齒好像珍珠,于是娶了她,也生了三個男孩:闊克(意為天)、塔格(山)和特額孜(海)。然后,他歡宴臣民,設了四十張桌子和四十條板凳,擺上各種飯菜果品和美酒。宴會之后,烏古斯向臣民下詔說:“我做了你們的可汗,讓我們拿起盾牌和弓箭。我們的族標是“吉祥”,我們的號令是“蒼狼”,我們的鐵矛像森林一樣。讓野馬布滿我們的獵場,讓江海在我們土地上流淌。讓太陽做旗纛,藍天做穹帳。(郝關中譯,原文為古典八音詩體)又向四方各國傳令:“吾乃回鶻大汗,宜做四方君長”,并表示“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于是右方阿爾頓可汗以珍寶進貢,友好相處。但左方(即南方)羅馬可汗,有無數城堡,拒不入盟。烏古斯可汗率軍征討,四十天后走到慕士塔格,帳房中射進一道日光,亮光中走出一只蒼毛蒼鬃的大公狼,對他說,“嗨依,嗨依,烏古斯,你要去征服羅馬;嗨依,嗨依,烏古斯,讓我在前面來帶路。”于是蒼狼領路,在亦得勒河(漢文阿得水,今伏爾加河)岸的黑山下以長矛弓矢惡戰一場,打敗了羅馬王,奪取了他的汗位和臣民、財寶。羅馬王的弟弟俄羅斯伯克有個兒子,向前來征討的烏古斯可汗稱臣納貢,永以為好,可汗給他起名薩克拉夫(即斯拉夫,有守護之意),要他守護好山頂湖泊中的那座城堡。于是烏古斯率軍渡過亦得勒河繼續前進,蒼狼又為他們引路。
他們又經過大冰山、金屬銀柱的房子,征服了曠野的女真可汗。為了搬運戰利品,工匠造了高輪車,行車發出“康居”之聲,即起名“康居”;工匠則被賜名“康里”。然后,蒼毛蒼鬃的公狼又帶著大軍征服了身毒(印度)、唐兀惕、夏木等地。又征服了南方的巴爾卡,這里炎熱而富足,人民膚色漆黑,君主名馬薩爾(似指埃及)。
最后,烏古斯根據占夢先知的預言,把兒子們找來,要昆、阿依、優勒都茲向日出的東方去打獵,另外三個兒子則向日落的方向去打獵。三個兒子從東方撿回一只金弓獻給父親,烏古斯高興地把金弓折為三截分給他們三人。去西方的三個兒子揀回了三支銀箭獻給父親,烏古斯笑著把銀箭分給了他們。然后召開全族大會,召集士兵屬民共同議事。牙帳朝東,右方立一長桿,上掛一金雞,雞腿上綁一白羊;左方亦立一長桿,上掛一銀雞,雞腿上綁一黑羊。布祖克部落坐在右方,烏巧克部落則居左,他們大吃大喝四十個晝夜。烏古斯可汗就這樣高高興興地把國土分給了兒子們……
上一篇:悠悠吳越曲·蘇州之旅·無錫·士林遺清響雋永出山川
下一篇:煌煌荊楚吟·鄂東之旅·黃州赤壁·大江東去“文赤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