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高原雪·西寧之旅·湟中塔爾寺·圣地·藝苑·學府
位于青海省湟中縣魯沙爾鎮的塔爾寺,是我國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六大寺院之一(六大寺院即塔爾寺,西藏的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扎什倫布寺,甘肅省的拉卜楞寺),始建于明嘉靖年間,因大金瓦寺內紀念宗喀巴的大銀塔而得名。
圣地自有佛護佑
整個寺院由大金瓦寺、小金瓦寺、小花寺、大經堂、大廚房、九間殿、大拉浪、如意寶塔、太平塔、菩提塔、過門塔等大小建筑組成,殿宇、經堂、院落、僧舍,參差錯落在東西兩坡、山間谷地,全寺規模宏大,氣勢磅礴。主殿大金瓦寺,是漢式宮殿建筑,面積近450平方米,初建于明朝嘉靖三十九年(1560),內有紀念宗喀巴的大銀塔,是塔爾寺最早的建筑。殿外有古樹一叢,傳為寶塔所包藏的菩提樹的根系衍生而成。殿內珍藏數百卷經卷,其中有一部大藏經。大經堂是塔爾寺宗教組織最高權力機構所在,內設千數蒲團,可供兩千多個喇嘛集體誦經之用;下設四大扎倉(學院),即參尼扎倉(顯宗學院)、居巴扎倉(密宗學院)、丁科扎倉(時輪學院)和曼巴扎倉(醫學院)。經堂內懸掛有各種佛教題材的堆繡、剪堆,還有各種壁畫(卷軸畫),做工精細,生動別致。“大拉浪”亦稱大方丈室,在塔爾寺的最高處,是塔爾寺行政事務負責人法臺的居住處,達賴、班禪來塔爾寺也在此居住。
塔爾寺內最高大的一座白塔名太平塔。抗戰時期,日軍對西寧地區狂轟濫炸,塔爾寺也是其目標之一,可每次轟炸后塔爾寺都安然無恙。信徒們便認為這是此地有靈,佛爺保佑。為謝佛爺保佑之恩,1942年修建了這座白塔,命名“太平”,寓對太平盛世的向往之意。
黃教宗師宗喀巴
塔爾寺被認為是黃教宗師宗喀巴(1357—1419)的誕生地。宗喀巴,本名羅卜藏扎克扎,又稱羅桑扎巴;宗喀巴是后人對他的尊稱,藏語稱“湟中”為“宗喀”。宗喀巴自幼聰明好學,七歲在安多的貢布寺出家,十六歲前往西藏求學,在西藏各教派寺院訪師問道二十余年,博通顯密。當時正值薩迦派衰落,只重密宗,不習顯教;崇尚咒語,不重戒律,尤其是教徒生活腐化。宗喀巴立志改革,重振教規,提倡恪守戒律,先“顯”后“密”,嚴禁娶妻,形成一個新的教派“格魯派”。“格魯”藏語意為“善律”。為了與其他教派相區別,該派僧人穿戴黃色僧衣僧帽,故俗稱“黃教”。
格魯派雖然在藏傳佛教中形成最晚,但后來居上,在西藏逐漸成為執政教派,廣泛流傳于蒙藏地區。
宗喀巴作為復興藏傳佛教的一代宗師,受到廣大信徒的尊崇和膜拜。繼承宗喀巴事業的是他的兩個著名弟子——根敦主和克珠杰。十七世紀格魯派建立完善的達賴和班禪活佛轉世制度后,根敦主被追認為第一世達賴喇嘛,相傳系自在菩薩化身;克珠杰被追認為第一世班禪,相傳系無量光佛化身。
塔爾寺留有不少宗喀巴的遺跡和傳說。相傳宗喀巴出生時,他的母親將胞衣埋在現大金瓦寺正中的地下,數年后這里長出了一棵枝葉繁茂的菩提樹,樹上生出十萬片葉子,每片葉子上現出一尊獅子吼佛像。他的母親十分思念他,便托人把“菩提樹”的消息轉告他,并捎去一束白發,希望他回家團聚。當時宗喀巴正在拉薩專心于宗教學業,無心回家,便派一位弟子帶去一幅自畫像和佛獅咆哮圖去探望親人,捎話說,如果能在菩提樹處建一座寶塔,就像自己回家省親一樣。母親按照兒子的心愿,在菩提樹旁建了一座小塔。后人又在小塔的基礎上建造了一座高11米的大銀塔,并以大銀塔為中心擴建成一座寺院,命名為塔爾寺。塔爾寺藏語意為“公本”,即“十萬佛像”。現在大銀塔內還存放著宗喀巴的一尊造像和生前遺物。
大金瓦寺的大殿正中有一幅宗喀巴畫像,因年代久遠,畫面模糊不清,僅看得出大致輪廓。相傳這幅畫像是宗喀巴在拉薩時捎給母親的自畫像。為撫慰母親思子之情,報答母親養育之恩,他刺破自己的鼻子,用鼻血和著水繪成這幅畫。因此這幅畫像被奉為黃教圣物。
在九間殿內,有一塊數百斤重的大石頭,上面的疤痕據傳是宗喀巴幼時腳踏、手摳留下的痕跡。祈禱殿院內琉璃花壇內聳立著一塊奇異怪石,稱為“憩石”,當年宗喀巴之母背水時常倚此石歇息,故名。
法會傳佛音
塔爾寺每年都舉辦四個大法會和兩個較小的法會。正月大法會是格魯派所有寺院都舉行的法會,祈禱一年的吉利。塔爾寺正月法會從農歷正月初八至十七日,其中以正月十五燈節酥油花展最負盛名;四月大法會從四月初十日至十九日,藏語稱“對慶松總”,意即三節俱備。四月十五日上午十時在寺前山上曬大佛,非常壯觀。塔爾寺共有釋迦佛像、獅子吼佛像、宗喀巴像和金剛薩埵像四種,每次曬大佛時只展出一種。曬大佛主要是為防蟲蝕佛像,同時供信徒們瞻禮;六月大法會從六月初三至初十,紀念釋迦牟尼降凡和彌勒佛出世,這期間寺院內所藏寶物都取出來展布。九月大法會從農歷九月二十日至二十四日,紀念釋迦佛“三轉法輪”(意即講了三次經)。兩次規模較小的法會是:紀念宗喀巴圓寂的十月法會,從農歷十月二十二日至三十日;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七日的年終祈禱,是辭舊迎新的宗教儀式。
塔爾寺是藏、蒙族人民心目中的宗教圣地,虔誠的信徒們把朝拜塔爾寺看作一生中的一件大事。每當法會節日到來,他們便長途跋涉來到塔爾寺,獻上金黃的酥油和潔白的哈達,一絲不茍地轉著轉經筒,在經堂匍匐磕頭,瞻拜法會儀禮,領受佛的祝福和護佑。
塔爾寺藝術三絕
塔爾寺是一座藝術的寶庫,寺內雕塑享有盛名,但最著名的要數被稱為“塔爾寺藝術三絕”的油塑(酥油花)、堆繡和壁畫。
堆繡是塔爾寺獨有的藝術品,是刺繡與浮雕的完美結合。其制作方法是先將各種彩緞剪成造型圖像,然后在下面墊上棉花或羊毛,繡在大幅布幔上。堆繡藝術品中間凸起,立體感強,畫面層次分明,色彩對比強烈,即便在光線較差的情況下,也有較好的藝術效果。作品題材以佛像為主,兼涉佛教傳說和僧侶生活,一般不表現大場面。
塔爾寺各殿堂都有壁畫裝飾,有少量直接繪在墻或棟梁上,更多的是繪在布幔上,再懸掛或釘在墻上。壁畫多用礦物質顏料,顏色歷久不變。這些壁畫題材多取自佛本生故事、神話故事和歷史人物故事。采用藏族傳統的金碧重彩描法,側重線條勾勒,富于裝飾性。
每年陰歷正月十五,塔爾寺都要舉行盛大的酥油花燈會,主要內容就是酥油花展覽。酥油花的來歷據說與文成公主有關。相傳一千三百多年前,文成公主與藏王松贊干布結婚時,從京城長安帶去一尊釋迦牟尼佛像,并在八角街專門修建富麗堂皇的大昭寺供奉佛像。當地人民為了表示對文成公主的熱愛和對釋迦牟尼佛的膜拜,用酥油塑了一束鮮花,供奉在公主帶來的佛像前。后來塑酥油花的技藝在西藏傳播開來,形成習俗,并傳到塔爾寺。亦有相傳文成公主帶去的這尊佛像沒有冠冕,宗喀巴學佛功成以后,在佛像頭上獻了蓮花形的“護法牌子”,身上獻上“披肩”,還供了一束“酥油花”。“酥油花”由此產生。
塔爾寺正月十五燈會據說來自宗喀巴的一個夢。宗喀巴為紀念釋迦牟尼,于藏歷正月初八至十五日,在大昭寺組織了一次發愿祈禱大會。在此期間,他做了個夢,夢中荊棘變成了明燈,雜草變成了鮮花,無數奇珍異寶,五光十色,燦爛奪目。信徒們為了再現祖師夢中的景象,用眾多酥油塑造夢境內容。后來相沿成習,形成一年一度的盛大燈會。每到春節前幾個月,塔爾寺的藝人們便著手準備。他們把純凈的白酥油揉進各種礦物質染料,在事先扎好的架子上塑造出形形色色的佛像、人物、山川花卉、樹木、飛禽走獸、亭臺樓閣等。三九寒天,藝人們在零度以下的環境中工作,雙手還要不斷地在冰水中浸泡,手熱了,酥油就會溶化,無法塑像。因此塑酥油花不僅要有高超的技藝,還要有吃苦的精神。1991年春節,塔爾寺酥油花進京在民族文化宮展出,其中最突出的是一組文成公主進藏大型油塑,由二千多個人物、二十多匹馬和駱駝,以及宮殿樓閣、高山大川組成。受到北京人的交口稱贊。
青海西寧塔爾寺酥油花
喇嘛教的高等學府
塔爾寺是喇嘛教的最高學府之一,“校長”由寺院總法臺兼任,由大僧官和總引經師具體管理。下設四個學院,參尼扎倉是學習顯宗教義的學院,學習因明、般若、中觀、俱舍、戒律等五門課程,學制十五年;居巴扎倉是學習密宗教義的學院,同時也研究“因明”學(相當于邏輯學);丁科扎倉是學習天文、歷算、占卜及工藝的學院;曼巴扎倉是學習醫藥治病的學院。
學院有嚴格的考試和升、留級制度,并建立了學位制度。如參尼扎倉的學生學完般若課程,便授予“仁建巴”稱號,相當于高中畢業。五門課程全部學完,授予“噶仁巴”稱號,相當于大學學士學位。獲得“噶仁巴”稱號后,在自己住處博覽群經,苦心鉆研,準備報考更高一級學位稱號,考試合格后,授予“噶居巴”稱號,相當于碩士學位。再苦學十年左右,便可參加最高一級的“多仁巴”(相當于博士學位)稱號的考試,獲得這一學位的僧人為數不多,一旦擁有,這位僧人便倍受尊敬,可以擔任各扎倉的法臺。
上一篇:悠悠吳越曲·蘇州之旅·蘇州·園林清韻
下一篇:朗朗齊魯月·曲阜之旅·曲阜·圣跡尋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