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吳越曲·紹興之旅·王羲之故居·書圣墨池香猶存
《書圣墨池香猶存》古詩句出處:因山盛啟浮屠舍,遺像仍留內史祠。筆冢近應為塔冢,墨池今已化蓮池。書樓觀在人隨遠,蘭渚亭存世幾移。數(shù)紙黃庭誰不重,退之猶笑博鵝時。
這是南宋理學家朱熹造訪王羲之故居后寫下的《右軍宅》。
東晉永和九年,王羲之任會稽內史來到紹興,因愛慕稽山鑒水之勝,便在此定居了下來。他的書法融秦漢篆隸于正行草體,創(chuàng)圓轉流利之風格,被奉為“書圣”。他有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奉桔》、《喪亂》、《孔侍中》、《初目帖》、《十七帖》等作品流傳至今,其故宅的遺跡也成為人們瞻仰的勝景。
戒珠寺
戒珠寺,又稱右軍別業(yè),在紹興市區(qū)北部的蕺山南麓。據(jù)方志載,寺外有鵝池、墨池;寺內有上方院、臥佛殿、竹堂、雪軒、宇泰閣等。原寺內有羲之像,青巾道服,端坐正中。現(xiàn)代國畫大師張大千為戒珠寺撰寫的對聯(lián)云:《書圣墨池香猶存》古詩句出處:此處既非靈山,究竟什么世界;其中如無活佛,何用這樣莊嚴。
民間流傳著一個關于戒珠寺的故事。王羲之有一枚心愛的明珠,朝夕玩摩。一日,此珠不翼而飛。他懷疑是一位與自己交往甚密的老僧所竊,但又不便明說,便疏淡了與他的交往。僧人含冤莫辯,不久竟絕食而死。后來,家童宰鵝時,發(fā)現(xiàn)明珠在鵝的肚子里。王羲之追悔不及,遂舍宅為寺,親題“戒珠佛寺”的匾額。王羲之為人耿直,胸懷豁達,舍宅為寺之舉,足見其律己之嚴。
王羲之練字勤奮刻苦。據(jù)說他走在路上,坐在椅上,還不停地揣摩著名家書帖的架勢,手指也不停地在身上劃著字形。時間一久,竟劃破了衣襟。有一次睡覺時,他還用手指臨空劃字,不知不覺竟劃到了妻子身上。妻子嗔道:“你怎么老在人家身上劃呢?自家體,沒啦!”王羲之聽到“自家體”三字,忽然大悟:應該創(chuàng)造自己的書體。從此,他在翻讀碑帖手跡的同時,努力糅各家之所長,寫出自己的風格。他的字妍美流暢,筆力遒健。有次他去訪友,碰巧友人不在,于是他在茶幾上留了幾個字。后來,這家人想擦掉茶幾上的字,卻怎么用力也擦不掉。王羲之寫在木板上的字,墨汁直滲透到三分深的地方,因此,后人稱其字“入木三分”。
傳說,一日,王羲之正蘸墨揮筆,突有一只小銀狐飛入,伏在他的腳邊。王羲之就把它喂養(yǎng)在書房中。三個月后,飛狐死。戒珠寺的僧人說:此飛狐已上百歲,是珍寶。勸他取下尾毛,制成“飛狐筆”。王羲之有了“飛狐筆”后,筆勢飛動,更加入神。其后代智永和尚練字也很刻苦,把寫禿的筆都埋在地下,叫做“退筆冢”,這樣的“退筆冢”不知埋了多少,但他仍嘆道:“我有千筆冢,難見一飛狐。”
民間甚至傳說,王羲之的字有感天之力。大旱時節(jié),只要把王羲之寫的“雨”字打開,即使萬里晴空,也會飄來陣陣烏云,降下大雨,人們稱之為“畫雨”。
蘭亭
蘭亭曾是越王勾踐種蘭的地方,后又是漢代的驛亭。酈道元《水經(jīng)注》載:“浙江東與蘭溪合,湖南有亭,號曰蘭亭,亦曰蘭上里,太守王羲之、謝安兄弟數(shù)往造焉。”
為蘭亭創(chuàng)造了輝煌歷史的是王羲之,使王羲之留下千古名篇的是蘭亭。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初三,“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三十二歲的會稽內史王羲之邀友在蘭亭聚會。他們列坐于水邊,行修禊之禮。羽觴斟上美酒,從曲水上游順流而下,漂到誰處停下,就得賦詩一首,作不出者罰酒一觴。他們共作了三十七首詩。王羲之為之作序,全文三百二十四字,辭采清亮,文思幽遠,字體遒媚勁健。其中“之”字二十多個,各具風采。據(jù)說此序是王羲之乘著酒興方酣之際,用蠶繭紙、鼠須筆寫就的。翌日酒醒神清,再將前一天寫的《蘭亭集序》反復觀賞,十分得意。趁興又揮毫數(shù)篇,但皆覺遜色,便統(tǒng)統(tǒng)撕掉。
王羲之極珍愛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在他辭世后,《蘭亭集序》更是成了傳家之寶。傳到七世孫智永時,因智永出家無子,再傳于弟子辨才。據(jù)說酷愛王羲之書法的唐太宗得悉此珍品之所在,巧取而去。辨才失去珍品,痛不欲生,不久竟含恨而死。太宗得到王羲之真跡后,觀摩終日,直到彌留之際,仍愛不釋手,囑人將其殉葬于昭陵之中。“天下第一行書”的真跡從此在人間消逝,后世流傳的都是唐人的臨摹本。宋代書法家米芾為之感嘆不已:“翰墨風流冠古今,鵝池誰不愛山陰。此書雖向昭陵朽,刻石尤能易萬金。”
蘭亭有鵝池、流觴亭、小蘭亭、御碑亭和右軍祠等。鵝池旁有鵝字碑亭,相傳碑上“鵝”字為王羲之親書。據(jù)說他剛寫好“鵝”字,忽聞圣旨到,忙擱筆接旨,其子王獻之順手續(xù)寫下“池”字。一碑二字,父子合璧,成千古佳話。
流觴亭在曲水左旋右繞之間,亭的四周是回廊。亭內高懸“曲水邀歡處”的匾額,亭的南側是碑亭,也叫“小蘭亭”。流觴亭的西側,有“御碑亭”,正面刻著康熙臨摹《蘭亭集序》全文,背面為乾隆《蘭亭即事詩》:“向慕山陰鏡里行,清游得勝愜平生。風華自昔稱佳地,觴詠于今紀盛名。竹在春煙偏澹蕩,花遲禊日尚敷榮。臨池留得龍?zhí)ǎ墼A千秋不易評。”
右軍祠內有一水池,稱“墨池”,據(jù)說當年王羲之用這池中水蘸筆習字,染黑了一池水。右軍祠中,有王羲之畫像。兩側對聯(lián),道出了這位書圣的性格:“畢生寄跡在山水,列坐放言無古今”。
《黃庭經(jīng)》
傳說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王羲之獨自漫步在山陰道上。忽有“嘎嘎嘎”的鵝叫聲傳來,令他駐足。原來前面的翠竹修篁之中,有一座寺院,院前擺著一只鵝籠。王羲之快步上前,看見一只潔白如玉的長頸大鵝正在籠中來回踱步。他喜愛極了,不禁向寺院中走去。
寺院的青燈下,有位老道士正在抄寫《黃庭經(jīng)》,邊抄邊嘆息自己眼神不濟。王羲之熱情為之代勞,一口氣抄好《黃庭經(jīng)》。道士連聲作謝道:“右軍今日的書法,真是仙品,人間是保存不住的啊!”說著打開鵝籠,以鵝相贈:“山陰道士今飛去,人間留得《黃庭經(jīng)》,這只鵝兒就送給右軍作為酬謝吧!”
王羲之抱著大白鵝,心中高興萬分,只是道士的兩句話讓他疑惑。回頭一看,寺院與道士均已不見,他心里一驚,手也一松,那只大白鵝逕向天空飛去,手頭只剩下一根鵝毛。抬頭望去,只見云霞中,老道士正騎在鵝背上向他招手:“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右軍再見啦!”
《黃庭經(jīng)》因為王羲之寫過,一下子傳播開了。但據(jù)說后人見到的都是摩印本,王羲之的真跡已經(jīng)被帶到天上去了。
上一篇:眷眷中州情·洛陽之旅·洛陽·九朝古都繁華夢
下一篇:煌煌荊楚吟·襄陽之旅·米公祠·書畫雙絕米南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