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燕趙歌·石家莊之旅·蒼巖山·“太行群峰唯蒼巖”
蒼巖山在井陘縣胡家灘(今改蒼巖山鎮(zhèn))村南,距井陘縣城40公里;主峰八里棧,海拔1044.6米,素有“五岳奇秀攬一山,太行群峰唯蒼巖”之譽。蒼巖山自古即為燕趙名山,它不僅有奇秀的自然風光,而且還有著名的寺院,因而在1989年定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
蒼巖山風景由特定的山水骨架所構成。山分東西兩峰,對峙而立;南北一嶺,橫亙于后;三者之間為壁立百丈的巨谷深澗。澗底崖半怪石嶙峋,溪水淙淙,白檀蓊郁,古柏蒼勁,險棧盤繞,古剎凌空,正如明代吏部尚書喬宇在《懷元瑞》詩中所寫:“兩峰相望陟崔嵬,鳥道盤盤去復回。萬劫禪房森上列,千尋鬼斧劃中開。”
蒼巖山奇秀的自然風光與古雅的寺廟建筑融于一體,由山、崖、石、林、泉、溪和亭臺樓閣共同組成了巖關鎖翠、風泉漱玉、書院午蔭、碧澗靈檀、懸磴云梯、峭壁嵌珠、橋殿飛虹、絕巘回欄、尚書古碣、說法危臺、虛閣藏幽、爐峰夕照、山腰綺柏、陰崖石乳、空谷鳥鳴、竅別天開等蒼巖山十六景,以及牛金寨、欒臺垴、八里棧等七十二觀。
蒼巖圣母
蒼巖山原有志公寺、北寺和福慶寺。前兩寺已毀,唯福慶寺存今。福慶寺原名興善寺,相傳始建于隋代,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真宗大修之后敕賜“福慶寺”匾額,即更現(xiàn)名。該寺依山盤崖而建,古人有“萬景臨諸壑,千峰拱上方”之贊語。
福慶寺主殿為“公主祠”,祠筑于西峰崖半,坐西面東,內(nèi)倚絕壁,外臨斷崖,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單檐歇山頂,上覆琉璃瓦,如遇云霧蒸騰,輕煙繚繞,遠望似天半梵宮,若隱若現(xiàn),蒼巖山十六景中的“虛閣藏幽”,便是指公主祠的景色。
公主祠建于金代,原名“妙陽公主真容堂”。相傳,隋文帝有三個女兒,小女兒名妙陽,人稱“三皇姑”。妙陽美貌聰慧,帝后十分喜愛。一日文帝欲試妙陽文才,順口說一上聯(lián):“鞋頭繡鳳鳳穿花,鞋動鳳舞”,要妙陽對下聯(lián)。妙陽脫口對出:“扇面畫龍龍戲水,扇搖龍飛”。文帝稱妙。妙陽的才智使兩位姐姐十分忌妒,處處刁難妙陽。
后來,妙陽身染風癬,百治不愈,夜夢佛祖相告,河北井陘蒼巖山有一神泉,用泉水洗浴可愈。妙陽遂告別父母,來到蒼巖山,一日浴后入睡,恍惚間騎馬騰空來到云外自在天,目睹帝釋天尊發(fā)落亡靈,從寶鏡中看到了人間悲歡離合、榮辱休咎等情景,后經(jīng)天尊點化,矢志出家修行,以超脫凡塵。妙陽醒后,不久病愈,決心削發(fā)為尼。
公主出家是皇家之恥辱。皇后百般勸說,文帝嚴厲斥責,皆無用,只好應允。妙陽公主便奔赴蒼巖山。途中權住南華寺時遇火災,據(jù)說是文帝為挽回帝王體面而密派太監(jiān)所為。公主后被白虎救出火海,騎虎上了蒼巖山。
文帝火燒佛寺,惹怒天尊,便降災皇宮,帝后滿身皆生膿瘡,久治難愈。一夜佛祖夢告,此瘡需親生女兒的手眼熬制湯藥,方可醫(yī)治。長、次二位公主聽說要獻出手眼,皆不答應。三公主得知,毅然獻雙手雙眼。帝后病愈,遂為公主于蒼巖興建“興善寺”(后改福慶寺)。
寺內(nèi)清同治前記述該廟之碑文,皆引此奇聞。到清光緒年間,井陘知縣言家駒考證后認為,隋文帝只有二女,均無出家之記載,而據(jù)《隋書·南陽公主傳》,隋煬帝之女名南陽公主則有出家之事。她十四歲時嫁于許國公宇文述次子宇文士及。后宇文士及之兄宇文化及在江都(今揚州)殺隋煬帝,挾公主北還,途中被竇建德軍所俘,南陽公主因家破國亡而決定削發(fā)為尼。言家駒認為,蒼巖山福慶寺公主出家一說,指的當是南陽公主。此說一出,南陽替代了妙陽,并傳說南陽公主在蒼巖山一帶為民祛病消災,積德興善,有求必應,百姓尊為“蒼巖圣母”,俗稱“奶奶”。
跨虎登山
進福慶寺,溯澗拾級而上,過八仙堂后,半途路旁有一小廟,內(nèi)塑公主騎虎上山坐像,名曰:“跨虎登山”。相傳文帝派人火燒南華寺,公主被大火所圍,突然從南山跑來一只白虎,馱上公主便向蒼巖山飛奔。白虎馱技欠佳,跳溝跨澗時將公主摔落在地。此時走來一只長毛神猴,譏笑老虎無能,公主從地上站起來說:“老虎救我,有其德;摔我在地,無其技,不能譏笑與責怪,只能馴服。”她環(huán)顧四周,只見山半有一山洞,洞口狹窄,但洞內(nèi)寬闊平坦,正是馴虎的好去處。公主命長毛猴騎虎在洞中跑了七十二圈,老虎馱技大增,然后由神猴引路,公主跨虎上了蒼巖山。后人把南山崖半山洞取名“馴虎洞”。老虎后來鉆進蒼巖山東峰一山洞,為紀念老虎之功,人們將該洞命為“老虎洞”。那只神猴后來也留在了蒼巖山,天天到“說法危臺”上聆聽公主講經(jīng)說法。據(jù)《井陘縣志》所載,從前蒼巖山有百只猴群,每當廟會期間,群猴便會蹲在山崖上看熱鬧。
長生石上種真魂
蒼巖山福慶寺內(nèi)的谷底澗岸古木參天,在這眾多的林木之中尤以白檀最為奇特。不少白檀樹齡達千年以上,樹形因地而異:有的生于巖壁石隙中,枝條橫生側出,好像在伸臂歡迎你;有的懸于崖下,如翠傘倒掛;有的生于石徑旁的亂石之中,根似巨蟒抱石鉆縫,癭瘤密集。更奇的是小白檀還比較順直,一旦長大,便心空皮脫,軀干洞開,卻依然郁郁蔥蔥,成為福慶寺奇景之一。人們把幽谷澗底千株奇特的白檀,命名為“碧澗靈檀”。“虹臂翹翹挽青蒼,龍根抱日探紫光。不慕碧泉慕紅崖,不戀沃土戀窮崗,無心無皮自有志,有根有葉不喜黃。”前人生動地描繪了白檀的生態(tài)、生境及品格。
白檀為何空心沒皮?傳說公主跨虎登山之時,路旁白檀皆伸出枝條表示歡迎。沒想到枝條掛住了公主衣裙,公主順口說道:“白檀樹啊!你好無理,乘人之危來暗算我,有朝一日我剜你的心,剝你的皮!”白檀雖屬冤枉,但公主話已出口,于是,蒼巖山福慶寺的白檀從此便成了空心沒皮的神樹。人稱“脫盡凡皮未脫根”,“長生石上種真魂”。
“蒼巖山的奶奶,照遠不照近”
由公主祠西側經(jīng)通天洞,即達西峰頂部。其頂有三五農(nóng)舍,片片梯田,雞犬之聲可聞,果林之景可觀,其境其景世稱“世外桃源”。在這里有個小山包,名叫“智占蒼山”。當?shù)亓鱾髦@樣一個故事,古時候有個志公和尚(據(jù)史料記載,志公,金陵人,姓朱,名寶志,七歲出家于道林寺,專修禪業(yè),為南朝名僧,后成為十八羅漢之一),在公主上山之前已經(jīng)來過蒼巖山,見這里山奇水秀,便欲在此建寺,遂將隨身寶劍插入山中以做標志,便到各地云游去了。公主上蒼巖山后,得知志公已先占地,但又不愿離開,即心生一計:在志公寶劍之下埋了一只繡花鞋。后兩人發(fā)生爭執(zhí),并當著眾人挖山,看誰有物在先。挖出志公寶劍后,下面果然有公主繡花鞋。志公無奈,含憤而去,后來到蒼巖山對面的欒臺垴上建了志公寺。公主占了蒼巖山,終成正果,被世人尊為“奶奶”。當?shù)匕傩斩贾棠陶忌街孛埽橹竟嗌n巖山較遠的善男信女不知其底細,對其特別崇拜。這就是“蒼巖山的奶奶,照遠不照近”的來歷。
橋殿飛虹
福慶寺內(nèi)的橋樓殿是蒼巖山最奇、最美之景,游人到此,無不為其奇妙的構筑而贊嘆。寺內(nèi)金碑記載,金大定年間(1162—1189),山西平定州天寧寺禪師衍公來福慶寺游禮,見眾僧和香客“來之澗南,往之澗北,道路險阻,極其不便”,遂提議“如得一橋行立,善不可加”。福慶寺智鑒法師應聲曰妙。后經(jīng)多方募化,合力集資,終于在深達40余米、寬僅數(shù)米的裂澗之上架起一座獨空石拱橋,繼而橋上筑殿,故稱“橋樓殿”。
橋樓殿不僅是福慶寺內(nèi)深澗南北往來“行路功濟”的交通橋梁,它與這里的深澗絕壁地勢環(huán)境相融合,還構成了海內(nèi)古寺名剎中絕無僅有的妙景。游人從澗底仰望,橋如飛虹,殿似梵宮。“繡壁雙分聳翠微,橫空金碧若虹飛。”(清名士梁韓鎮(zhèn)詩)“千丈虹橋望入微,天光云彩共橋飛。”(清名士吳郡三詩)還有人這樣描繪:“雙崖斷處造橋工,仿佛凌霄駕彩虹。仰視孤高盈萬丈,登臥疑是到天宮。”如沿三百六十級的“懸登云梯”登上橋樓殿,可看到殿前懸有草書楹聯(lián):“殿前無燈憑月照,山門不鎖待云飛。”因這里地處半山,兩側山崖壁立,中有一澗開裂,云煙飄霧聚集于此,殿閣若隱若現(xiàn),拱橋若停若動,確有身置天界仙宮之感,“憑欄不見來時路,蒼莽無邊隱夕輝”。
河北蒼巖山橋樓殿
據(jù)傳,造橋樓殿時工程相當艱巨,尤其在深達40多米的深澗之上伐券砌石令智鑒法師十分犯愁。填土吧,山上哪來這么多土?填石吧,要鑿山開石,會破壞寺內(nèi)的風水。架木吧,又怕木料支撐不住。一年快過去了,已到三九寒天,智鑒法師正在山崖下踱步,猛抬頭看溝頭懸崖下的滴水結成了碩大的冰柱,法師恍然大悟,如果用柴草填入澗內(nèi),引泉水凍結,既省工,也堅固。待冬天把橋修好,春夏天暖柴草中的冰凍自然消融,這就是所謂的“柴草冰凍法”。橋樓殿無論從選址構景上,還是造橋技藝上說,堪稱“獨居匠心,鬼斧神工”,實為我國古代建筑之杰作。
上一篇:浩浩燕趙歌·石家莊之旅·封龍山·“天作高山,實惟封龍”
下一篇:沉沉帝王夢·京郊之旅·十三陵·“寶城”何輝煌天子何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