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需民眾——孫中山廣州起義
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敗給日本后,激起全國民眾對滿清政府的憤怒,孫中山決心在廣州發動起義,推翻這個腐朽的政權。
然而,臨近起義時,孫中山才組織起一百五十幾個人。為了保證起義成功,他和楊衢云決定花錢在香港和廣州招募一支由秘密社團和散兵游勇組成的雇傭軍。
起義的日子最后選定在陰歷九月初九(1895年10月26日)。起義軍的主體是楊衢云在香港招募的三千會黨。按計劃,他們將偽裝成普通乘客坐渡船前往廣州,并帶去起義用的數千支手槍,上岸后,將分散到滿清文武官員的住所,把他們殺掉或關押起來,直到起義成功。
可是一件料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10月26日清晨,楊衢云的隊伍己在香港碼頭集聚起來了,這幫烏合之眾卻在誰應使用最好的武器問題上發生了爭論,就在他們爭吵不休的時候,渡船開走了,他們全部沒能上船。楊衢云簡直氣瘋了,他打電報給孫中山說:“那批貨”次日才能發出。孫中山此時真是進退兩難,他雇來的人都已各就各位,如不等香港的隊伍來就動手肯定會失敗。沒辦法,他只好向雇傭軍們付了錢,請他們回家,取消了這次起義。
但就在孫中山取消起義的計劃尚未到香港時,那邊關于武器分配的爭吵已經解決,楊衢云的雇傭軍乘保安輪船比原定日期晚了一天啟航。到這時,香港警方對起義已了如指掌,并通知了廣州當局。當輪船靠岸時,大隊清兵早等在碼頭上。在一片混亂中,大部分雇傭軍都逃跑了,但孫中山的好友陸皓東和會黨頭目丘四、朱貴全等五十余人都被清兵抓住,隨后便被極其殘酷殺害了。
這次起義失敗,表面上似乎是陽錯陰差地打亂計劃造成的,而實際上,從一開始就已埋下了失敗的種子。清王朝盡管腐朽,但相對革命力量而言,仍是個龐然大物。不去動員千百萬人民的力量,只憑百十人的舍生忘死,就想把它摧垮,當然只會失敗。尤其是當被壓迫階級和全民族尚未覺醒的時候,指望通過花錢雇人來完成民主革命的偉大事業,更是不可思議。確實,金錢可以買來為革命出力、賣命的人,但絕買不來對革命的追求和信仰;金錢還可以買來許多動聽的言語,但絕買不來一個全新的國家過分看重金錢的力量,而忽視民眾的力量,這不能不說是資產階級革命難于取得徹底成功的教訓之一吧!
上一篇:革命文學中的宗派主義
下一篇:革面未能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