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滅蜀
三國時期重要軍事謀略個案。三國后期,魏進一步發展,吳、蜀更為疲弱,兩國聯盟已不可能抗魏。司馬昭確定了先蜀后吳,逐次擊破的戰略方針,并開始滅蜀的戰爭。公元263年5月,司馬昭下詔書“征四方之兵18萬”,大舉滅蜀。以鄧艾率兵3萬向甘松、沓中進軍,牽制姜維;諸葛緒率兵3萬向武衍、橋頭進軍,以切斷姜維歸路;鐘會率主力12萬直趨漢中。以廷尉衛瓘監鐘會、鄧艾兩軍的軍事。蜀漢主將姜維采取收縮兵力,防守要城,引敵深入,乘疲而入的防御方針,只留3萬人防守,主力調往沓中。結果魏軍乘虛蹈隙,蜀分兵迎戰。 同年9月,魏分3路向中、沓中及武衍、橋頭進攻。鐘會率軍順利越過秦嶺,突入漢中。這時,前線守軍撤不下來,后方援軍沒上來,姜維主力又調不過來,漢中的蜀軍陷于被動地位。與此同時,鄧艾在沓中進攻姜維,姜維敗走東撤。這時諸葛緒已占領武衍和陰平橋頭,切斷了姜維的歸路。姜維故意北上孔函谷,引誘諸葛緒放棄姜維退兵唯一通道的橋頭要點,使蜀軍退至劍閣。憑險阻扼十余萬魏軍,打亂了魏乘虛直下成都的計劃。姜維從沓中撤退后,鄧艾與諸葛緒攻占了陰平。陰平,是隴南入蜀的偏僻小道,極其險阻,東經陽安關可通漢中,南出江油、涪縣可達成都。鄧艾從陰平出發,親率精兵萬人開路,其余負糧擔仗繼后。軍至馬閣山,路不通,鄧艾率將士攀木緣崖,魚貫而進,越過山險直達江油,然后向涪縣挺進。蜀漢沒想到魏軍由陰平小路直插成都,事先毫無準備。聽說鄧艾過涪縣,舉國混亂。在內外威逼之下,劉禪投降,魏軍進古成都。姜維受劉禪之命亦降,立國43年的蜀漢政權至此滅亡。
魏滅蜀除了國力上的原因外,軍事上主要在于:魏軍在作戰指導上,乘虛蹈隙和靈活指揮均較成功。蜀漢易守難攻,司馬昭兵力雖占優勢,但并未強攻硬取,在全局和局部上均能乘虛蹈隙。魏軍出兵三路,以其兩路牽制姜維,防止其救漢中,為鐘會主力乘虛南下創造條件。偷渡陰平,也是涉險乘虛蹈隙。從表面看迂遠不利,但卻繞開了蜀軍主力,搗其空虛,沖其腹心,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恰恰成了直插成都的捷徑,達到了一舉滅蜀的戰略目的。蜀漢的失敗,主要是對戰略次要方向不作任何防御準備。劍閣路是用兵要道,魏軍進成都,必走此道。姜維以主力防守劍閣是必要的,但不應忽視陰平小路的防御。這就給鄧艾可乘之隙,加之劉禪及朝臣又沒有固守成都的準備,從而直接導致了蜀漢的滅亡。
上一篇:魏源
下一篇:齊國逐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