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吳越曲·浙東浙南之旅·新昌·浙東重鎮
新昌處于天臺山、四明山、會稽山環抱之中,自古是文人名賢云集之地,四方往來通商要道,浙東重鎮。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云:“東南山水,越為首,剡為面,沃洲天姥為眉目。”“沃洲”“天姥”兩山均在新昌縣境內。東晉以來,支遁等“十八高僧”、王羲之等“十八名士”長期在此隱游。李白“自愛名山入剡中”,杜甫則對剡溪“欲罷不能忘”。剡中古道素有“唐詩之路”的美稱。
南明山上大佛寺
大佛寺在新昌西南的南明山上。東晉時,昆山僧曇光來此山游方。喜翠峰蒼郁,景物幽奇,遂棲宿于山南石室之中,后便在此結茅廬,筑僧寺,取名隱鶴寺。不久,高僧于法蘭、支遁等也來此,又續建了元化、棲光兩寺。梁朝時,三寺合而為一,定石為“石城寺”。
大佛寺的彌勒佛,由懸崖峭壁的石窟中開鑿而成,主持造像的是僧護、僧俶、僧佑三人,歷經三代,約三十年時間。故世稱“三生石佛”。大殿上現還掛有“三生圣跡”的匾額。寺西北的“千佛院”內,有石像千尊。附近還有智者大師塔遺址、放生池、濯纓亭、隱鶴洞、鋸開巖、摩崖石刻,及宋代書法家題“面壁”和朱熹題“天柱屹然”等古跡。
傳說當年這里原是萬丈深淵,有位相老法師游方至此,制服了一條傷害百姓的小龍,龍身變成了巖山巖洞。后來,法師的徒弟帛僧光和尚遵師囑在此鑿佛像建寺院。他們打算在小龍所化的巖石上雕鑿菩薩。入夜,他們正在迷迷糊糊的睡夢中,忽聞陣陣磬聲。循聲走到南明、石城山谷間,見萬丈深潭之中,映著一個坐佛的影子。于是他們決定在潭邊的巖壁上,照此影鑿像。可是,巖石特別堅硬。帛僧光采納南明山神的計策,向龍王索要了龍油,用來淬鋼釬和斧子。然后帛僧光舉起斧子,劈向千尺青巖壁,巖石應聲而裂。帛僧光終于勞累而死。后人把帛僧光用斧子劈開的巖石,叫“試斧石”。
帛僧光第二次投胎做人,又到大佛寺,繼續前世之業。一天,他走出山門,見兩個小孩用一根結起來的稻草芯,鋸大路邊的巖石,便問:“乖孩子,稻草芯也能鋸開巖石兒?”孩子們同聲說:“只要大家有恒心,巨巖也怕稻草芯!”接著又鋸起來。這塊巖石被后人稱為“鋸開巖”。帛僧光從孩童們的舉動受到鼓舞,堅持鑿像,直到去世。
帛僧光第三世在大佛寺為僧時,一如既往地開鑿石像。他的行為終于感動天神。天神派了一千個天兵天將下凡幫助他。沒多少時光,石彌勒像和十八羅漢像就雕成了。天兵天將們愛上了人間,不愿返回天庭。他們化成了一個個小佛,坐化在石窟內的壁巖上。這就是后來的“千佛洞”。因此,凡到大佛寺拜佛的人,都先敬千佛洞菩薩。
戚繼光金嶺選兵
戚繼光到浙東抗倭,因不滿舊軍的素質,就先到義烏招募新兵。人們聞訊而來,沒幾天時間,報名者數千。戚繼光說:“當兵的先得考試。現在聽我命令:擂鼓進,鳴鑼退!”說罷,就擂起戰鼓。人們朝他所指的方向沖去,一直沖到了新昌的一座高山腳下。半山腰,一片金光閃閃。大家仔細一看,傻了眼:嘿,那不是金子嗎?
這時,戚繼光鳴起了鑼。隊伍中出現了混亂,有聞聲而退者,也有跑上去揀了金子方回頭者。戚繼光選出了那些見金子而退的人,編入新軍。
據說山嶺上的金子,是戚繼光預先撒下的,是為了考驗人們能否聽從命令。這座山因此被稱為“金嶺”,也有人稱之為“鏡嶺”。
天姥夢幻
“海客談瀛洲,煙波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云霓明滅或可睹。”唐代詩人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詩中,以虛襯實,描寫了一幅浮云彩霓中時隱時現的天姥山勝景,表現了詩人對天姥山的向往。此詩廣為人們傳誦,天姥山的名字便遐邇皆知了。
天姥山臨近剡溪,傳說曾有登山者聽到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
民間另一則傳說則云,盤古帝開鑿天地時,為了天上地下能夠互往,便造出一座高山為梯。地上人聽說天上好風光,紛紛上天觀光。盤古擔心上的人多了,天會塌下來,就用斧頭把梯子削成一根柱子,這樣,上天就難了。但地上的小伙子依然能由這根天柱而攀援上天。每逢年節,地上的母親們惦念天上的兒子,于是拿著麥餅,趕到天柱下,喊著各自孩子的名字。孩子聽到娘叫,就下來接麥餅。有的母親受不了離別之苦,也往天上爬,結果墜落傷亡者甚眾。一時間,天上人間哀聲一片。盤古便索性砍斷了天柱。天地裂開了。逢年過節,做娘的仍忘不了天上的孩子,就爬到山頂上,給孩子們送吃的。在天上的孩子,見到母親,就聲聲呼喚“姆媽”。
人們因此把這山叫做“天姆山”。后因“姆”與“姥”同音,此山又被稱為“天姥山”。
穿巖十九峰
穿巖十九峰位于新昌縣城西南五十里處。這里山峰連綿,側看似一排齊刷刷的雨后春筍;正面望則又似一位正在對鏡梳妝的下凡仙女。
穿巖十九峰以奇峰、異洞、峽谷、溪澗為特色。山麓有一條逶迤的小溪,溪水潺潺,清澈見底。高高聳立的纜船峰上,有一纜船洞。相傳大禹在會稽一帶治水時,曾纜船于此洞中。十九峰南端的百郎峰,有百郎洞,因治水時有百名民工困于洪水,曾棲身洞中而得名。
從筆架峰左側攀崎嶇山路而上,可看見一個東西相通的穿山洞。這里煙霧出沒,山風呼嘯,洞窟寬敞,可容千人。穿過洞口,下望是百丈懸崖。此洞曾屢有僧人、道士筑庵居住,現仍存有殘碑,碑文云:“穿巖層巒疊翠,連峰矗天;其下沃水回環,綠波蕩漾……”
傳說從前這里汪洋一片,往來船只無處可系。后有一石匠自告奮勇,到那直插云天的高峰鑿洞以系船。寒暑易節,歷盡艱辛,終于鑿穿了山巖。“穿巖”之名,“纜船峰”之名,都由此而來。
“十九峰頭云作巾,峰峰都是玉嶙峋。半天高拆萬余丈,一洞可容數千人。入去有洞斜漏日,看來無物不生春。番疑劉阮逢仙處,袖拂煙華香滿身。”明代張汝威的這首詩,道出了穿巖秀麗奇險的自然特色。
上一篇:悠悠吳越曲·揚州之旅·焦山·江浮碧玉
下一篇:朗朗齊魯月·膠東之旅·嶗山·海上仙山道教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