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侯伯子男俱全 “東三省人杰”皇封
額勒登保(1747—1805),字珠軒,蘇完瓜爾佳氏人,系康果禮的第八世孫,今烏拉街滿族鎮風口村滿族關氏的近祖先民。本人出生地在烏拉街,隸打牲烏拉城佛滿洲整黃旗籍。
據《永吉縣志》載:“額勒登保,姓瓜爾佳氏,滿洲整黃旗人。世為吉林珠戶,隸打牲總管。二十二歲,以馬甲徵……”方志上有三處錯誤:一是“吉林珠戶”說法不妥。有清一代,只有打牲烏拉總管衙署下有珠戶和漁戶,吉林將軍衙署以下怎么會有珠戶呢?二是十六歲披甲為丁,怎么會二十二歲為馬甲呢?三是蘇完瓜爾佳氏,與其余瓜爾佳氏在始源上不是一回事,不能合并同類項。
試問:有清一代,容公、侯、伯、子、男五個爵位為一身者,全國有幾位?被皇帝賜封為“東三省人杰”者,全東北地區又有幾人?
歷史上的“大小金川之戰”起因是:清乾隆十二年(1747)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期間,先是四川大金川(今四川省金川縣)土司莎羅奔,不僅兵打鄰近土司,且殺傷了當地駐防的清軍。因此,迫使清軍進剿與他。十四年(1749),莎羅奔率軍降清。
時隔二十年后,莎羅奔的家侄索諾木,重蹈舊轍,將矛頭直向清朝政府,迫使清廷出兵鎮壓。四十一年(1776)。索諾木被迫降清,事件終告結束。
一、走馬金川幸遇“伯樂”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諭派吉林、烏拉兩城八旗兵一千人,火速起程,出師金川。這一年,二十七歲的額勒登保,首隨吉林副都統福朱禮(佛滿洲鑲黃旗人,第十四任)披甲出征,由喜峰口(今河北省承德市喜峰口關隘處)入京集結,先編隊,再分駐軍營中,準備隨時征用。不日后,便走馬四川了。
他所處的分隊,由時任蒙古副都統海蘭察(黑龍江人,姓多拉爾氏,佛滿洲鑲黃旗籍)任統領,對額勒登保格外器重。在統領的教誨下,教他學滿文滿語,習古代兵法,讀《三國演義》,戰后,由普通一兵升授三等侍衛,并賜號為“和隆阿巴圖魯”。留任京城,成為“乾清門”行走。在“伯樂”的教誨下,脫離了一介武夫之俗!
二、從征甘肅平定回民義舉
乾隆四十九年(1784),命隨時任戶部尚書福康安(富察氏人,傅恒之子)從征甘肅,進剿石峰堡(今寧夏回族自治區石溝堡)回民起義勢力。戰后,授二等侍衛,同時賞給黃袍馬褂一套,以資鼓勵。
三、從征臺灣平定農民義舉
乾隆五十二年(1787),命隨時任戶部尚書福康安從征臺灣,解嘉義(今臺灣省嘉義縣)之圍,平定諸羅縣(今臺灣民雄縣)農民起義勢力。戰后,晉升頭等侍衛。五十三年(1788),戰俘了臺灣農民起義首領林爽文。戰后,再授御前侍衛,成為皇帝帖身保鏢。由臺回京后,將他的畫像懸掛于“紫光閣”中,像旁邊還配有皇上特意為他御制的贊語。贊語如下:
中林效績,健捷過人。
星馳飛鏃,操刺罕倫。
直前披擊,沖壘奮身。
龍驤備衛,是謂虎臣。
四、從征西藏收復外侵失地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廓爾喀(今尼泊爾王國),入侵我西藏地區的后藏。五十六年(1791),隨福康安入藏后,先克了擦木寨(今西藏朋曲河流域的察木達村),接之七戰七捷,驅走異國軍隊,一舉收復了霸占兩年多的失地。戰后,晉為副都統街的御前侍衛。稍后,又晉為副都統兼護軍統領。
由后藏回京后,乾隆帝再次為他題寫了贊語。贊語如下:
石碉木柵,鱗疊賊防。
勢如卷籜,捷以頹墻。
將軍所示,無不領略。
率領精兵,埋根卓鑠。
五、從征貴州平定苗民義舉
清乾隆六十年(1795),晉為都統。這一年,貴州銅仁府(今貴州省銅仁縣縣城)所轄的苗民,發生了“改土歸流”大事件。
事情的起因是:早在清雍正年間(1723—1735),時任云貴總督鄂爾泰(西林覺羅氏人,佛滿洲鑲藍旗份)在滇(云南),實行了“于少數民族設縣,改土司為流官,廢除世襲土司制”的集權統治政策,故引起了當地苗民的極端反對。
事發后,鄰近地區的苗民遙相呼應,義舉勢力揭竿而起。其中貴州松桃(今貴州省松桃苗族自治縣)一方以石柳鄧當首,湖南永綏(今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一方以石三保為首,乾城(今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旗自治州吉首縣乾州鎮)一方以吳八月為首,三股勢力抗清反清了。額勒登保,臨危受命,與護軍統領德楞泰(蒙古整黃旗人,姓武彌特氏)及巴圖魯侍衛們,合兵前去鎮壓。
清軍從貴州松桃西南入境,先解湖南永綏之圍,再破黃瓜寨(?),生擒高多寨首領吳半生,后又戰俘了吳八月,進軍長吉山(?),擊潰義軍數千人。戰后,功授內大臣(從一品)。
清嘉慶元年(1796),福康安死,由四川總督和琳(和珅之弟)代理云貴總督一職。清軍雖戰俘了石三保,但石柳鄧卻據守于平垅(?)。清軍渡過麻陽江(今貴州省銅仁縣錦江)后,東取了乾州城(今湖南省吉首縣乾州鎮)。戰后,賞賜了頂戴花翎、晉為領侍衛內大臣(正一品)。
這一年的秋季,和琳陣亡,軍中只剩下德楞泰、額勒登保、湖南巡撫姜晟三人總領清軍了。這一年的冬季,清廷派遣將軍明亮(富祭氏人)、提督鄂輝(碧魯氏人)二人,合兵赴湖南會剿。其中額勒登保與明亮二人,合兵克下了平垅,戰殺了石柳鄧父子二人和吳廷義。二年(1797),奉命回師后,封為“威勇侯”爵位,賞賜雙眼花翎、白銀一千兩。
正值回師之際,在四川、湖北兩地,又爆發了民間自發的反清結社宗教組織——白蓮教。
白蓮教,初名“白蓮社”,又名“白蓮會”。形于宋,流于元,興于明,復于清。她的信條是:“同教人,都生于天宮,都是無生老母之兒女,不持一錢可以周行天下”。
自從山東王倫興起后,發展到四川、陜西、湖北、河南和甘肅等省地,最多時人數達十萬,一共堅持九年。名目繁多,派系復雜。
白蓮教內部,又有白、黃、青、藍四種“號”別之分。其中白號頭目是高均德、羅其清、羅從國(羅其清之父)、冷天祿、張子聰、楊開甲、高三、馬五、王凌高、張天倫、辛斗、高見奇等。黃號頭目是姚之富、王聰兒(女)、齊林(王聰兒之夫)、伍金柱、王廷詔等。青號頭目是徐天德、王登廷、茍文明、熊方清、冉長勝、伍懷志等。藍號頭目是張漢潮、張正漋(張漢潮之子)、蕭占國、張長庚、冉天元、劉允恭、劉開玉、陳杰、冉天泗、王士虎、樊人杰等。此外,還有賈亞舉、陳正甲、張芳、龐洪勝、阮正漋、王三槐、劉松、林之華、覃嘉耀、蒲天香、馨佐、應伏等,約近五十余伙。他(她)們之間,有的是父子關系,有的是夫妻關系,也有的是兄弟關系,還有的是家族關系。因為他(她)們的宗旨是反人類的,也是反大清的,所以派重兵逐個殲滅,以得社會穩定、天下安寧。
六、出征鄂蜀黔隴秦鎮壓白蓮教勢力
清嘉慶二年(1797),額勒登保,臨危受命,率清軍由四川苗疆地區出發,東進湖北,轉戰于鶴峰州(今湖北省鶴峰縣)、建始(今湖北省建始縣)兩地,連克義軍駐地寨堡,斬首數千人。在進剿過程中,只因生擒了頭目林之華一人于巫山(今四川省巫山縣),跑掉了另位頭目覃嘉耀,所以戰后被降為“伯”爵,由雙眼花翎降為單眼花翎。
三年(1798)春,雖然捉住了覃嘉耀,但卻因為貽誤了戰機,而被徹底地削掉了爵位,降職到副都統官位了。盡管如此,他依舊率部走馬陜西,協助他人追殺義軍勢力。這一年,他先后于廣元(今四川省廣元縣)擒獲了張漢潮、張正漋父子二人,在大鵬山(?)斬殺了羅從國,經七天七夜追殺后,活捉了羅其清和其子及弟弟,直至追殺徐天德、冷天祿二首于合州(今四川省合川縣)。
四年(1799)春,升授經略大臣,并與明亮二人同為參贊大臣。授職后,繼續日夜兼程,因追剿蕭占國、張長庚二首有功,授二等男爵位。此時的冷天祿巨首,正率眾盤據于岳池城(今四川省南充市岳池縣縣城)。額勒登保率部冒雨行軍,直將冷天祿追到廣安州城(今四川省廣安縣城),在石筍河(今石荀河)斬殺義兵千余人。戰后,又火速地升封為一等男爵位。
額勒登保被授爵后,又率兵東去云陽(今四川省云陽縣),在寒冰壩處打散了義軍隊伍,迫使張子聰、冉天元二人率兵從東北逃往陜西境內,后又折回南江(今四川省南江縣)。在茍家坪處擊潰了張子聰部,又在木老壩處擊潰了冉天元部。戰后,由于額、明二人犯有只追不殺“無戰績”的錯誤,故而導致了被問責和逮議。事后,念他此前有功,免予懲處,授以經略大臣。
額勒登保一生,只會用兵打仗,不會行賄受賄。時任湖北主管糧餉的地方官胡齊倉,行賄與額勒登保卻遭到拒絕。事后,皇帝念他一錢不受,兩袖清風,高風亮節,實屬少見。因此,嘉慶帝贊他為“忠勇公清,東三省人杰。”“東三省人杰”一譽稱,由此而來。
額勒登保被授譽美稱之后,又以領侍衛內大臣(正一品)的身份,與楊遇春(四川籍漢人,先官守備,后官提督)二人合兵,將阮正漋首領滅于云霧山(今貴州省都勻縣城所在地)下。戰后,又復升都統(從一品)。同年冬,二人再敗王登廷、徐天德、冉天元三伙聯軍,并生擒了頭目賈正舉。
額、楊二人又率清軍由巴州(今重慶市巴縣縣城)始發,追剿殘余勢力于倉溪(今四川省蒼溪縣)時,清軍傷亡情況甚重。不日,頭目王登廷也被地方武裝所抓獲,而額勒登保并未將其功歸為已有,故賞三品卿銜的領侍衛內大臣(正一品)。這一年,他已經因多年征戰過度而抱病于軍中了!
額勒登保因身體的原因,暫駐秦州城(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小休。期間,嘉慶帝特派御醫前去給他醫治傷病。不久又抱病率兵于寧遠(今甘肅省永昌縣寧遠堡鎮)、伏羌(今甘肅省甘谷縣)、岷階(今甘肅省岷縣)計三個縣地,從中活捉了頭目陳正甲。此時,頭目楊開甲又從甘肅竄入了陜西,導致清軍于潼關(今陜西省潼關縣城)失守,他又急忙與欽差大臣那彥成(章佳氏人,祖籍朝鮮、兼陜西督辦)合兵進剿于陜西。因統兵楊遇春馳擊了殘余勢力,伏擒了頭目劉允恭、劉開玉二人,又封為子爵。
封爵后,他又馬不停蹄地率兵追殺楊開甲于洋城(今陜西省洋縣)茅坪(縣城北),伍金柱于漢陰城(今陜西省漢陰市),斬首了頭目龐洪勝,殲義軍五千。在迫使楊開甲余黨西竄于甘肅途中,又活捉了頭目陳杰,擊斃了頭目伍金柱等人。戰后,移師甘肅,迫使義軍棄諸城竄入了四川、陜西、甘肅三省交界處的林海之中。
六年(1801),他又派提督楊遇春率兵于漢陰,追剿王廷詔、高三、馬五三人于南山,生擒了王廷詔、高三、馬五和王凌高四人,斬殺千余人,戰俘八百人。戰后,因功賞給雙眼花翎,晉封為二等子爵。
此時此刻,陜西的冉學勝、伍懷志二人,湖北的徐天德、茍文明二人,四川的樊人杰、冉天泗、王士虎三人,已聚眾約十萬之巨,分成十余伙了。冉學勝從漢中(今陜西省漢中縣)北走甘肅時,中途遭清軍在渭河(今甘肅省天水市渭河)設阻,逼他轉向漢南,逃夭于平利(今陜西省平利縣)。張天倫又在洵陽(今陜西省蜀河口旬陽)地方駐扎于劉家河,故又派楊遇春率兵進剿。同年五月間,楊遇春于白河(今陜西省白河縣)活捉了張天倫,斬殺二千,戰俘一千。又派提督穆克登布追殺伍懷志,終在秦嶺(今陜西省漢陽縣北秦嶺)將其抓獲歸案。同年六月間,又率清軍移師入川,其中楊遇春于通江(今四川省通江縣)抓獲了頭目冉天泗和王土虎,楊芳于南江(今四川省南江縣)生擒了頭目辛斗,副都統豐紳也在紫陽(今陜西省紫陽縣)活捉了頭目高見奇。徐天德、冉學勝二人,起義最早,時間最長,最終也被四川、湖北兩地的清軍抓拿歸案了。戰后,賞他黃面的貂皮馬褂一件,再加封為三等伯爵位。
七年(1802)農歷五月間,茍文明率義軍殘部渡漢水(今陜西省漢水河)向西北方向入甘肅階州(今甘肅省武都縣)后,又返回廣元,復走通江(今四川省通江縣),強奪民船渡大通江北岸。由于額勒登保指揮不利,被降為一等男爵,由雙眼花翎變成單眼花翎了!事后,改任經略大臣兼西安將軍,專司受命于剿匪陜西一事。清軍皆為馬隊,義軍均系步行,前者在明處,后者在暗處。義軍為了與清軍論持久戰,時而化裝成清兵,時而藏于林海中,以小股形式打伏擊,所以對清軍清剿十分不利。
同年五月間,嘉慶帝下諭問責額勒登保了。曠日持久,革職留任,以觀后效。限期在六月份以內,必須將義軍勢力全殲,否則以軍機治罪。額勒登保在無奈的情況下,只好率清軍入大山之中搜剿,山路險阻,困難重重。義軍化整為零,時東時西,飄浮不定,難度可想而知!
同年六月間,額勒登保只抓獲了頭目茍文明的妻子,茍文明又所幸帶領余黨三百人,沖破重圍后跑掉了!同年七月間,清軍也采取化整為零的辦法,將大部隊分化成小分隊,每隊百十人,冒雨兼程,逐山搜索。戰后,加封一等伯爵,復賞雙眼花翎。同年秋季,在搜索殘余勢力于南山(今陜西省漢水河以南山麓)時,活捉了張芳,斬首示眾。戰后,移師湖北與德楞泰會師,五戰五捷,斬擒余黨大半。截至當秋,陜、湖兩省境內的起義勢力被清軍全殲。之后,駐防于安康(今陜西省安康縣城)和紫陽(今陜西省紫陽城),以示東衛湖北、西衛四川。同時,又令楊遇春率部嚴防川北地區,防備義軍入陜。額勒登保和穆克登布二人,各率部分清軍入川。同年冬季,在王家莊戰殺了頭目熊方清,同時在竹溪(今湖北省竹溪縣)老林之中,殲滅了所有的殘余勢力。其中穆克登布率清軍,削剿了頭目蒲天香于通江(今四川省通江縣)。戰后,因功復封為三等侯爵。
截至同年十二月底,剩下的殘余勢力,或百或十,分竄于山林之中,繼續作最后垂死掙扎。這樣一來,清廷就不必派重兵逐山搜剿了。事后,只留少許清軍安營扎寨,設路卡截獲即可。這一年,再給額勒登保晉一等威勇侯爵,準許世襲罔替,并授御前大臣,加太了太保,賞用紫韁了!
八年(1803),又在紫陽(今陜西省紫陽縣)城內,戰俘了馨佐、應伏二人殘部。十二月份,率師回京,嘉慶帝特派御前侍衛們出郊外迎接。嘉慶帝和額勒登保二人,在“養心殿”內舉行了抱見大禮,一并獎賞有加,嘉慶帝還命謁了裕陵(今河北省遵化縣馬蘭俗山下的“清東陵”之一的乾隆陵),以示告慰先父在天之靈。
九年(1804)春,因在此前額勒登保的老母已病逝于烏拉街了!爾他軍務纏身,未能守制盡孝,忠孝不得兩全,于是決意請假回烏拉街從事補孝活動。十余年的戎馬關中,這是首次抱病回家省親了!
同年二月間,四川境內又發生“鄉勇兵變”一樁大事。嘉慶帝命剛剛回京城的額勒登保以欽差大臣的特殊身份,抱病出師陜西,督促德楞泰率清軍予以平定亂局。同年六月間,因病回陜西調理。殊不知,一病就是半年多。
十年(1805)初春時節,他抱病從陜西回到京城,又授他總理清軍行營事務兼方略館總裁。至此,嘉慶帝為他賜詩一首,在高度贊譽的同時,還一次性賞給他白銀五千兩,大緞十六匹,改任了扈從大臣,準許他在紫禁城內騎馬行走,授他為崇文門(今北京市崇文區正陽門外至永定門內)監督。同年八月間,嘉慶帝及其一行東巡盛京(今沈陽市城),約他一路扈從同行,順道回趟老家烏拉街省親。殊不知,此時的額勒登保已經病入膏肓無力行動了!
當嘉慶帝正值盛京拜謁完“永陵”“福陵”“昭陵”之后,又特意為他加封了三等公爵時。是月農歷二十一日,這一天,一代隕星墜落于京城,終年五十八歲,史稱“通侯”。
正值嘉慶帝率皇子皇孫,文武百官在盛京故宮中行營時,突然間得到了額勒登保不幸身死的信息,先是為之一震,接之涕淚交集,便火速遣成親王永瑆(乾隆帝淑嘉皇貴妃金佳氏所生,行十一)率侍衛十人,回京操理祭奠儀式,特賞他陀羅經被一件,治喪白銀五千兩。待嘉慶帝率隊回京后,又親臨了祭葬儀禮活動,并特意為他寫下了《述悲詩》一首。
時任吉林將軍秀林受皇帝之命,為額勒登保選擇一方風水寶地,再將靈柩運回入土為安,樹碑立傳。與此同時,另在京城地安門(今北京市東城區地安門)門外,動用官銀,專門為他營造一座祠廟,名叫“褒忠祠”,謚號為“忠毅”。還決定,每年春、秋兩季進行致祭,照公爵例行撫恤。
額勒登保的墓地,最終選定于今吉林市龍潭區大屯鄉孤家子村八家子屯猴石山山尖上,占地一坰余,四周有石欄、石柱、石獅及“九眼透窿”漢白玉碑一通。為什么選擇猴石山呢?因為“威勇侯”爵位名稱,可與猴石山之石猴寓意相稱。
額勒登保于五十八歲這一年,才老得一子,名叫“謨爾賡額”。依據嘉慶帝指令,由家子謨爾賡額承襲一等侯爵,子再傳孫,孫再傳子。殊不知,額勒登保病逝之時,家子剛生數月,正值襁褓。由于年幼的關系,只能享受半個俸祿。為了企盼他健康長壽,子襲父譽,故取封號為“康侯”。
令人沒有想到的是,在額勒登保祭奠儀式上,嘉慶帝出于好心將謨爾賡額抱在膝上,以令愛子一并參加悼唁活動。殊不知,或許天冷風寒的原因,或許超度亡魂驚嚇的原因,或許煙熏火燎的原因,將孩兒折騰出病了!第二年,“康侯”未康,因病夭折了!由于額勒登保死后無嗣,迫使嘉慶帝重新作出決定,改由家侄哈郎阿承襲侯爵之譽。
額勒登保,的確是一匹千里馬。海蘭察,也的確是“伯樂”。
額勒登保的官位,相繼為三等、二等、頭等侍衛、御前侍衛、副都統(正二品)、護軍統領(正二品)、都統(從一品)、內大臣(從一品)、欽差大臣、方略館總裁、行營總理、領侍衛內大臣、經略大臣、參贊大臣、西安將軍(從一品)、御前大臣、崇文門監督等,唯獨沒有出任過尚書(從一品)、巡撫(從二品)。在殊勛上,封過一等威勇侯、三等侯、通侯,忠勇公、三等公,三等伯、一等伯,三等子、二等子(正一品),二等男、一等男(正二品),外加太子太保(從一品),五爵俱全。
額勒登保,是個正一品的奇才人物,皇封為中國唯一的“東北人杰”不為過。
他的死,是為民族統一而死。他的榮,是名鎮烏拉街人之榮。
上一篇:欲血陣歿終生了 子襲父蔭披戰袍-烏拉街歷史文化
下一篇:善造云梯而著名 父死世職子襲承-烏拉街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