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形勢(94年)
唐廷流亡后,中國政治失去中心,呈分裂割據局面。中原地區從907至960年間先后出現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朝代,稱五代。南方則出現九個或并列或相續的政權:前蜀、后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加上后周時北方的北漢,合稱十國。十國與五代并存,史稱五代十國時期。
黃巢起義被鎮壓后,大批新起藩鎮借機擁兵自重,并在迭相吞噬、激烈相攻中擴大各自勢力。至唐天祐二年(905年),梁王朱溫先后兼并20余藩鎮,據地60余州,成為黃河中下游地區最大的割據勢力。此時,北方羅紹威據魏博(今河北大名東北),王榕據鎮冀(今河北正定),劉守光據幽州(今北京),李克用據河東(今山西太原南),李茂貞據鳳翔(今屬陜西),形成諸強藩稱雄之勢。四年,朱溫代唐稱帝建后梁時,四方藩鎮亦紛紛稱王稱帝。
907年,朱溫取代唐帝,建立梁政權,都汴州并更名開封府(東京),原東都洛陽改為西都。
895至907年,晉王李存勖興兵攻后梁。923年在魏州(今河北大名北)稱帝,是為莊宗,國號唐,史稱后唐。后,唐軍奇襲開封,后梁亡。李存勖從開封遷都洛陽。
936年,后唐末帝李從珂與石敬瑭交戰,石敬瑭在契丹援助下攻克洛陽,滅后唐,建立晉,年號天福,次年將都城遷開封。石敬瑭稱帝后,將北方燕云十六州之地(相當于今北京和河北北部至山西大同一帶)割給契丹,中原失去了防御屏障,燕云地區遂成為契丹向中原擴展的基地。后晉末帝石重貴繼位后,契丹攻后晉,947年,開封失陷,后晉亡,契丹改稱遼。
開運三年(946年)十二月,契丹入主開封后,縱兵劫掠,激起民憤,數月間各地義軍紛起,遼帝被迫北還。四年(947年)二月,后晉河東節度使劉知遠,趁亂在太原稱帝。隨后統兵南下,進占開封,改國號為漢,史稱后漢。
乾祐三年(950年),出鎮鄴都的后漢樞密使郭威,引兵南下,攻入開封,后漢亡。廣順元年(951年)正月,郭威即帝位,改國號為周,都開封。郭威在位期間,討平叛亂,革除積弊,勵精圖治,中原混亂局面開始改變。顯德二年(955年),后周世宗柴榮開始統一全國的戰爭。六年,柴榮病故。七年,趙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北宋。
唐亡后,南方割據勢力亦先后自立為國:淮南楊行密稱吳,兩浙、蘇南錢镠稱吳越,湖南馬殷稱楚,西川王建稱蜀,福建王審知稱閩,嶺南劉隱稱南漢。在中原戰事不斷,王朝更迭影響下,南方諸國間有內部殘殺奪權和相攻兼并的戰爭。南方九國中,前蜀與后蜀大至前后銜接,吳與南唐前后相承。
后梁開平元年(907年)王建據蜀地稱帝,國號蜀,史稱前蜀,都成都。后唐同光三年(925年),莊宗李存勖派兵滅前蜀。長興四年(933年),后唐封孟知祥為蜀王,次年孟知祥稱帝,重建蜀國,史稱后蜀。乾德三年(965年)為宋所滅。
唐天復二年(902年),淮南楊行密受唐封為吳王,都江都(今江蘇揚州),傳四主。順義七年(927年)行密子楊溥稱帝,國號吳。
天祚三年(937年),權臣徐知誥廢吳帝楊溥,自稱帝,改姓名李昪,改國號唐,史稱南唐,都江寧(今江蘇南京)。保大三年(945年)昪子李璟派兵攻滅內亂中的閩國。九年,南唐出兵滅楚。交泰元年(958年)李璟去年號,稱臣于后周。開寶八年(975年)宋軍破江寧,南唐亡。
開平元年(907年),后梁封錢镠為吳越王。吳越國據江浙十余州縣,國土狹小。吳越國世代交結中原朝廷,借以牽制吳和南唐。八十余年吳越地相對安定。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錢俶納地入朝,吳越亡。
開平三年(909年)后梁封王審知為閩王。審知統治閩地近三十年,境內富實安定。保大三年(945年),閩為南唐所滅。
開平元年,后梁封馬殷為楚王,在長沙建宮殿,專制一方。保大九年,楚為南唐所滅。
后梁貞明三年(917年),嶺南道節度使劉隱弟劉巖稱帝,國號漢,史稱南漢,都興王府(今廣東廣州)。開寶四年(971年),為宋所滅。
同光二年(924年),后唐封大將高季興為南平王,駐江陵。南平僅占荊、歸、峽(今湖北江陵、秭歸、宜昌)三州,實力最弱。建隆四年(963年),為宋所滅。
廣順元年(951年),當郭威滅后漢稱帝北周時,劉知遠弟劉崇占據河東十二州稱帝,仍以漢為國號,史稱北漢,都太原(今山西太原南)。漢統治者結遼為援,守境割據。太平興國四年(979年),郭威重兵攻克太原,北漢亡。
五代簡表
十國簡表
上一篇:《中國工農紅軍長征(194年8月~196年10月)》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人民解放軍實施戰略追擊解放全國大陸(1949年月~1951年1月)》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