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朗齊魯月·曲阜之旅·孔林·宜與天地共長久
相傳孔子七十三歲那年,預感到自己天命已盡,不久于世,哀嘆“太山壞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之余,決定帶領弟子出去勘選墓地。孔子以為墓地風水直接關系到后代的興衰,所以他不辭辛勞,親自奔波,最終選定曲阜城北的泗水河之濱,圈下一塊占地18頃的墓地。子路提出:“此處風脈雖好,可前面還缺條河”。孔子說:“不必忙,自有秦人來挑河”。孔子溘然長逝之后,過了二百七十多年,秦始皇焚書坑儒。有人建議說:“要想讓儒學消亡,應當先破壞孔子墳墓的風水。孔林里沒有河,如果在孔子墓前挑一道河,將他和闕里故宅隔斷,孔子就不能顯圣了。”秦始皇一聽,馬上征派徭役,在孔子墓地南面挑了洙水河,正好為孔子效勞,完成了孔子墓的最后一項工程。
如今孔林占地3000余畝,四周林墻長達15華里。林內老柏古槐,青翠蒼郁;奇木異草,觸目皆是,稱得上是我國最大的人造園林。萬木掩映之中,孔子及其后裔安息于密密麻麻、一望無際的墓冢內。六十多座樓亭殿堂坊隱現于密林,兩千余尊精美的石人石獸點綴墓地,上千塊碑碣和豐富的地下文物更使孔林成為名符其實的文化寶庫。傳為秦始皇挑出的洙水河橫貫孔林,與圣脈攸關,被譽為“靈源無窮,宜與天地共長久”的河水。
孔林是我國時間最久、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氏族專用墓地,也是我國唯一一處木石合一的大型陵園。明李東陽有詩云:“墓古千年在,林深五月寒。恩沾周雨露,儀識漢衣冠。駐蹕亭猶峙,巢枝鳥未安。斷碑深樹里,無路可尋看。”
教澤垂千古 泰山終未頹
孔子墓位于孔林中心。進圣林門,過洙水橋,經享殿,便可看到周長里許的紅色垣墻環繞墓周,墓前有巨碑篆刻“大成至圣文宣王墓”,為明正統八年(1443)黃養正所書。墓前石臺系唐代從泰山運來封禪石筑成。孔子死前曾將自己離世比作泰山崩塌,而他死后成為帝王之師、萬世師表,這高大的石臺,正象征著孔子思想如巍巍泰山,頂天立地。孔子墓葬,規格非凡,氣勢恢宏,連帝王之墓也要稍遜一籌,乾隆為此感嘆:“教澤垂千古,泰山終未頹。”
孔子墓似一隆起的馬背,稱“馬鬣封”,是一種特殊尊貴的筑墓形式。墓右為其子孔鯉的墓冢,南為其孫孔伋墓,這種墓葬布局名曰“攜子抱孫”,人們說“懷子抱孫,世代出功勛”,“父在子懷,富貴永遠來”。此布局構成的風水對圣脈興旺是有作用的。孔鯉系孔子獨子,因他出生時魯哀公特意送去一條大鯉魚祝賀,孔子便給兒子起名孔鯉,字伯魚。孔鯉先孔子而死,并無建樹,因是圣人之子,故被宋徽宗封為“泗水侯”,孔氏子孫尊為“二世祖”。孔伋繼承孔子學說并有所發展,著《中庸》等儒家經典,故被元帝封為“沂國述圣公”,孔氏子孫尊為“三世祖”。
孔子墓的前面有供奉孔子木主的享殿。享殿與擋墓門之間是一段甬道。甬通兩旁,石儀成群。其中有四對巨型石雕,名曰華表、文豹、角端、翁仲。華表矗立在墓門內側,是進天門的標志。這對華表又叫望柱,是宋代作品,古樸渾厚。華表后有兩對伏臥昂首的石神獸文豹和角端,相傳,文豹是專司守墓的神獸,腋下噴火,溫順善良;角端日行一萬八千里,通四方語言,明外域幽事,曾隨孔子周游列國。翁仲傳為秦代驍將,威震邊塞,后來被雕刻成兩個人的石像,右文左武,相對而立,共同護衛墳塋。一次,乾隆拜謁孔子墓時,走到此處,問隨從的一位翰林院大學士:“這石人叫什么名字?”翰林一時疏忽,答曰:“仲翁”。乾隆微微一笑,隨口吟詩一首:“翁仲緣何說仲翁,只因窗下欠夫工,有虧朝里為翰林,貶出江南作判通”。可憐這位翰苑名流偶因一字之差,便被貶作佐雜閑曹之職了。
子貢廬墓處 弟子淚不干
孔子死后,眾弟子守墓三年,相訣而去,只有子貢又在墓旁守護了三年。后人為紀念此事,在子貢守墓處建三間西屋,立碑題“子貢廬墓處”。廬墓處在孔子墓西側。
說起子貢與孔子之間深摯感人的師生情誼,當地有許多美好的傳說。子貢名端木賜,江南衛國人,原是富甲一方的巨商,因為敬仰孔子的道德學問,棄商從學,很快成為孔子的十大高徒之一;他后來從政,又是風云一時的巨頭,但始終極其崇拜孔子,常說:“學不厭者,智也;教不倦者,仁也。仁且智,夫子即圣矣”。孔子死后,子貢從江南千里奔喪,喪事完畢,又為孔子守墓六載。這期間,他將南方稀有珍木楷樹移植于其師墓旁,寄托他對老師的一腔真情。楷樹木質堅韌,樹干挺直,象征孔子為人師表,天下楷模。清康熙年間,子貢手植楷遭雷火焚死,康熙帝得知后,詔令重植楷樹一株,并立碑刻石紀念。碑石豎刻“子貢手植楷”碑文及手植楷枯干圖像,立于當年子貢揮淚植樹的原址。據說每年農歷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誕辰日前后,這塊石碑的表面總是濕漉漉地掛滿了一串串水珠,特別是碑文上水珠多于別處,而“子貢”二字處又最多;更奇妙的是水珠白天黑夜無休無止,擦掉后馬上就又冒出來,屢拭屢出。當地人說那是子貢為祭祀老師而傷心流淚,因此習稱此碑為“含淚碑”。
帝王勤駐蹕 康熙行大禮
孔子墓東南有宋真宗、清康熙和乾隆皇帝的三座駐蹕亭。“蹕”是皇帝出行的車駕,此三亭為紀念三位皇帝祭祀孔子時駐蹕于此而建。其中中間一座四角多欞黃瓦覆頂的碑亭是康熙皇帝的駐蹕亭。
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圣祖玄燁為籠絡漢族士子,親赴曲阜祭孔。孔子六十四代孫孔尚任被薦為引駕官。在前往孔林謁孔子墓時,康熙為示尊崇,下轎步行。途中一顆落蒂槲實落在康熙皇冠上,康熙虛驚過后,看到一株冠如華蓋的高大槲樹。此樹原產關東林區,他自然熟悉不過,但他突然想試探一下孔子后裔是否忠于清廷。他問孔尚任:“孔愛卿,此樹何名也?”孔尚任如照實回答,便犯稱滿夷槲(胡)人的大忌,對此,孔尚任很明白,于是他趨前奏道:“圣上,此樹為橡子樹,乃先祖弟子從關東移至圣林。兩千多年來,它帶吉祥于圣門,使圣脈不斷,圣裔延續;為此,圣門后裔把它視為吉祥的象征,故取吉祥的‘祥’字諧音稱為橡;其果實稱為‘子’,是因‘子’字是古代對有美德的人的尊稱。孔氏世家出于敬意,故稱此樹為橡子樹也。”康熙龍顏大悅,對孔尚任的敏捷才思贊不絕口。
在駐蹕亭整理衣冠之后,康熙踏著黃氈來到孔子墓前。他凝視著墓碑上“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幾個大字,良久未行大禮,一言不發轉回駐蹕亭。陪行的衍圣公孔毓圻不知所措,找來孔尚任商議。孔尚任尋視之后,馬上派人將墓碑上“文宣王”三字用黃綾裹住,再寫“先師”二字貼在綾上。后來,康熙見碑上的字改為“大成至圣先師墓”,立即行了一跪三叩大禮。原來,自古君拜師不拜王,康熙初見碑上“文宣王”字樣,便不行拜禮,以免屈圣駕。
上一篇:眷眷中州情·開封之旅·開封·宋都遺跡遍開封
下一篇:眷眷中州情·中岳之旅·少林寺·少林武術天下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