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眷中州情·洛陽之旅·龍門石窟·輝煌藝術寶庫
龍門石窟在我國石窟藝術中占有極高地位。
龍門石窟的窟形比較單純,題材內容簡明集中,大都突出主像。雕像風格比起更早的云岡石窟雕像有很大進步。此時的寫實能力大大加強,特別是龍門石窟中唐代雕像更具人情味和親切感。這些雕像神情和藹,形體豐滿,雍容華貴,是佛教藝術中國化的代表。無論從雕塑的數量,還是從雕塑的藝術價值,龍門石窟都是我國石窟藝術中的佼佼者,無愧于全國三大石窟之一的美名。
古陽洞與“龍門二十品”
龍門西山南部的古陽洞,建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后,為龍門石窟中開鑿最早的一個洞窟。窟內主佛為釋迦牟尼。南壁大龕刻有一套佛傳故事,表現悉達多太子得道成佛的全過程,即“八相成道”。所謂“八相”,即八個成道的階段:(一)他早先住在兜率天,后乘白象從天上降落;(二)他騎白象進入凈飯王第一大妃摩耶夫人右脅入胎。摩耶夫人也夢見六牙白象進入右脅;(三)他在母胎中一天六時為諸天說法。諸天是印度古神話中的二十個神;(四)摩耶夫人游園時看到一棵無憂樹,舉手欲摘,于是太子由其右脅生出,落在樹下的七寶七莖蓮花之上,自行七步,稱為“步步生蓮”;(五)太子成年后入山學道;(六)太子經過六年苦行,在菩提樹下得道成佛;(七)得道后五十年說法,普度眾生;(八)八十歲時在兩棵菩提樹下涅槃,這叫“入滅”。這套佛傳故事內容豐富,人物形象描畫也很逼真。古陽洞內的裝飾圖案多姿多彩,全洞龕楣上刻滿了飛天形象,忍冬草變體紋如同云氣烘托著凌空飛舞的飛天。古陽洞中最為著名的是這些造像的題記,如《孫秋生》、《始平公》等等,計有十九種,加上其他洞中一種,共二十種,這就是魏碑書法的精品——“龍門二十品”。這些石刻題記,書法風格質樸古拙。清末大書法家康有為評論道:“魏碑無不佳者,雖窮鄉兒女造像,而骨血峻宕拙厚中皆有異態,字亦緊密非常……故能擇魏世造像記學之,已自能書矣。”這十九塊造像記整齊地分布在古陽洞兩壁及天頂之上,有如繁星滿天。
河南龍門石窟奉先寺盧舍那佛
龍門石窟還有藥方洞等具有很高藝術價值、文物價值和資料價值的洞窟。藥方洞在龍門西山北端,創建于北魏末年,完成于唐代武則天時期,歷時約二百年。因此,洞中作品風格復雜多樣。不過,其中主佛、弟子、菩薩等均為北齊作品,為洞中主導風格。此洞最別致之處在于洞口兩側刻有一百四十個藥方,分別主治瘧疾、糖尿病等百余種疾病,其中用一二種藥的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平時佛教信徒們所謂普救眾生,在這里真有些名副其實了。這些刻于唐初的珍貴民間藥方,是研究我國古代醫藥學的重要材料。
說不盡的盧舍那
龍門西山中部的半崖上屹立著龍門石窟中規模最宏偉的大佛群——奉先寺。奉先,即奉祀祖先之意。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創建,藝術家李君瓚、王七執刀,歷時四年(一說十五年)竣工。該佛寺為半露天式(宋代曾加蓋保護建筑,今已不存),可以站在東山隔河遠望。寺內供盧舍那佛、弟子、菩薩、天王、力士等十一尊巨型雕像。據造像銘載,建造此寺時武則天曾“助脂粉錢兩萬貫”,并親率大臣參加盧舍那佛的“開光”典禮。武則天何以對奉先寺如此重視?傳說盧舍那佛乃是根據武則天的形象雕成的。據說唐高宗十分迷戀武則天,夸她相貌端莊,有菩薩儀態。不料武則天卻哭了,她說:“眼前再好,百年后還是一堆枯骨。”高宗說畫像可以保存容顏,武則天仍嫌薄紙一張,難以長存。在高宗無可奈何之時,武則天出主意在龍門山開窟造像。高宗唯命是從,立刻派人為武畫像,并依據畫像雕刻了盧舍那大佛。當地百姓都徑呼之為武則天像。伊河東岸有塊巨石,俗稱擂鼓石,據說是武則天前來禮佛時擂鼓奏樂的地方。盧舍那是佛的三身之一——報身。雖為坐像,其通高竟達17米有余,僅頭部就高4米。其體態飽滿,面容豐腴,是唐代美人的理想風范。從現代觀點看,該像修眉長目,嘴角微微翹起,臉上浮現著如有似無的微笑,表現出無限的慈愛與超凡的智慧之光,被譽為“說不完道不盡的盧舍那”。
民間認為能抱住天王像、力士像腳脖的人有福氣,因此游人到此,都想一試。天長日久,天王像、力士像的腳脖被磨得烏黑發亮。俗語所謂“平日不燒香,臨時抱佛腳”,在這里竟變成了事實。
上一篇:煌煌荊楚吟·黃山之旅·黃山·軒轅帝澤被黃山
下一篇:煌煌荊楚吟·贛東之旅·上饒·辛棄疾隱居十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