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燕趙歌·天津之旅·天津·京畿國門
天津位于華北平原東部,瀕臨渤海,歷史上曾是漕糧北運京城,貫穿南北交通運輸?shù)闹行臉屑~。作為首都北京的南大門,天津是京城之守衛(wèi),國都之門戶,故人稱“京畿國門”。
遠(yuǎn)古時期,天津地區(qū)曾經(jīng)是一片淺海;以后在漫長的地質(zhì)變化中,歷盡滄桑,其西部由于最后一次海退而露出海面,其東部也由于黃河等河流的長期沖積,繼西部之后逐漸變成陸地。考古研究表明,歷史上黃河曾有三個時期在天津地區(qū)入海。第一次在商周時期;第二次在西漢,入海地點在今黃驊縣西南;第三次是在宋代,入海口在今泥沽。1974年,在天津北郊劉家碼頭等地出土了新石器時代的石斧等,上面覆蓋著黃河第一次在天津入海時所形成的黃土層,這說明早在商周以前天津西部剛剛露出海面,即有先民在此勞作生息。而自春秋末至戰(zhàn)國時期,即在黃河結(jié)束了第一次于天津入海的歷史之后,天津地區(qū)已經(jīng)進入了開發(fā)時期,眾多戰(zhàn)國墓葬、遺址的發(fā)現(xiàn)和多種鐵制工具的出土都是明證。1153年金朝遷都燕京,元滅金后,將其都城從上都開平遷至大都,從此作為北京南大門的天津,也進入了急劇發(fā)展繁榮的階段。元延祐三年在直沽寨置海津鎮(zhèn),今天津市區(qū)自此成為行政上設(shè)立治所的重鎮(zhèn)。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北京之后,傳說曾派劉伯溫在現(xiàn)天津一帶筑城。由于資金匱乏和難以確定城垣的位置,劉伯溫一時舉棋不定。一天夜里,劉伯溫突然看見前邊不遠(yuǎn)處有一兩三丈高的巨人,金盔金甲,熠熠閃光,原來是一個金甲神。金甲神左手托金鼓,右手擎算盤,端坐在地上一言不發(fā),忽地即化為輕煙,無影無蹤。第二天,劉伯溫便命人在金甲神打坐的地方挖地,不一會兒,在東南西北四個角上,各挖出一塊二尺見方的金磚。建城的資金有了,劉伯溫心里又暗自琢磨,為什么金甲神一手托鼓,一手持算盤呢?苦思冥想之后他終于明白,鼓是神告訴自己城中要建鼓樓,算盤的意思一定是說要把城池建成長方形算盤式的。劉伯溫隨即下令,就在金甲神打坐的地方,蓋一座高三層的鼓樓,樓開四門,名為“拱北”、“定南”、“鎮(zhèn)東”、“安西”。又以鼓樓為中心,辟街四條,街之兩端,一抵鼓樓,一抵城門。而后仍以鼓樓為中心,建筑了一座長方形的城垣,城東西長五百零四丈,南北長三百二十四丈,城周總長九里十八步,恰似一把巨大的算盤。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先后設(shè)天津三衛(wèi)(天津衛(wèi)、天津左衛(wèi)、天津右衛(wèi)),受后軍都督府管轄,從此“天津衛(wèi)”便代替了“直沽”、“海津”的舊稱。朱棣之所以這樣做,除了天津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重要性之外,據(jù)說還與他發(fā)起的“靖難之役”有關(guān)。明建文二年(1400)他向南進軍時曾在天津渡河,以“天津”命之,即寓天子渡口之意。關(guān)于天津名稱的由來,除了朱棣親征的故事之外,民間還流傳著許多傳說:人說天上有顆天津星,恰好象征著三汊口的直沽;古時,良鄉(xiāng)縣有天津關(guān),以產(chǎn)栗子聞名,也是兵家必爭之地,相傳穆桂英曾在此大破天門陣;元朝,武清城北五十里的漷州境內(nèi)有座天津橋……。
弘治四年明政府在三衛(wèi)之上設(shè)置按察司副使,監(jiān)督三衛(wèi),此即為常說的“天津兵備道”。萬歷二十五年又增設(shè)天津巡撫。順治九年(1652),清政府把三衛(wèi)合并成一個天津衛(wèi),雍正三年又改為天津州,設(shè)知州,屬河間府管轄,后升為直隸州,下轄武清、青縣、靜海三縣。雍正九年天津直隸州又改為天津府,下轄六縣一州。
上一篇:煌煌荊楚吟·湘西之旅·索溪峪·二千峰外八百水
下一篇:煌煌荊楚吟·合肥之旅·壽春·人杰地靈古都城